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4.1《修辞立其诚》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4.1《修辞立其诚》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1:0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修辞立其诚
张岱年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核心观点。
2.思考“立其诚”对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晨读背与练
一、背词语(10分钟)
(一)易混辨析
1.必须·必需
“必须”,一般表示事情处理上的必要,多少带有命令的语气,即一定要的意思。多指工作和事情非如此做不可,它是能愿动词,常跟其他动词合用。而“必需”则表示一定需要、不可缺少的意思。多指原料、物品、用途等必不可少的需要,它是动词,可单独用,也可作定语。
运用 不管你信仰什么,你都 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 的品质。
必须
必需
2.曲解·误解
“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误解”,①动词,理解得不正确;②名词,不正确的理解。
运用 新一轮宏观调控特别是土地政策的调整,被有些房地产开发商_____,从而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很多人的 。
曲解
误解
(二)明确词义
1.曲学阿世:歪曲学术(指曲解经典的原义)来迎合世俗。
情境呈现 如果没有过真实地热爱学术,无畏地追求真理的、学术的黎明,耗费在曲学阿世、争名夺利的学术泥潭中,那么青春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2.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情境呈现 被点名批评、备受诟病,说明盲盒一旦侵入餐饮领域,很容易人为制造“舌尖上的浪费”,只会是一场错误失败的、哗众取宠的营销。
3.顺风转舵: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多含贬义)。
情境呈现 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4.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情境呈现 基于某企业此前阳奉阴违、恶意逃避监管行为,如今更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所谓的整改不能流于表面,所谓的自查不能走过场。
5.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样。
情境呈现 茹志鹃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是她言行一致、真诚无私、严以律己,令人敬仰。
6.表里一致:思想和言行完全一致。
情境呈现 建设美丽乡村,我们既要“面子”,更要“里子”,表里一致,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
二、背名句(5分钟)
1.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王应麟)
适用角度 修辞要真诚 修心则言诚
2.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培根)
适用角度 修辞的功用 学习的好处
3.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练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 (鲁迅)
适用角度 创作的方法 写作的兴致
4.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刘勰) 
译文:大凡文章都追求文采,但用于降神的祝文却追求朴实,写作祝词要真诚,要内心无愧。
适用角度 文风务实 修辞立诚
三、背语段(5分钟)
1.修辞立诚,坚持说真话、讲道理,是文艺批评的宗旨
《易传》所言“修辞立其诚”是千百年来中国立言者信守的古训。它意味着立言者要说真话,更要矢志穷究天地间的真理。文艺批评家作为时代重要的立言者,修辞立诚,说真话,讲道理,原为常识,当无异议。
如果把视线聚焦当下,我们就能感受到,中国文学艺术正在更新换代,新一辈的文艺人正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开始艺术的攀登,而一批学术训练扎实、文化视野宽阔、公共意识强烈的年轻批评家也逐渐发声。一切都在孕育之中。但消费的狂热、资本的强势、现象的复杂、舆论的多元,也对文艺批评构成了新的挑战——也许,从来就没有轻松的文艺批评。文艺评论家本身也并无特权,他的公信力是通过其自身迎着种种困难主动承担、努力克服而建构起来的。从普通的批评者到具有公信力的批评家,要经过艰难的跋涉,而心存公众,修辞立诚,坚持说真话、讲道理,正是文艺批评终而不易的宗旨。
2.“修辞立其诚”须“辞欲巧”且“情欲信”
从其内涵入手,欲达到“修辞立其诚”,必先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这就要求人们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特的气质。但是纸上谈兵容易,还必须考虑其操作性。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如果必须保证话语的真实性,还要兼顾态度诚恳,甚至要体现自我涵养,那么开口之前的准备阶段未免太长了。所以说,做到“修辞立其诚”不是轻而易举的,须“辞欲巧”且“情欲信”。
“修辞立其诚”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古人的言语构建和人格构建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修辞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但随着时代变化,“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过分强调伦理反而会制约修辞活动的进行。另外,“修辞立其诚”是修辞学的重要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修辞理论研究需要多角度的创新之见。
四、练基础(10分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语言癌”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加上电视、网络 ① ,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另一作家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 这些分析无疑是 ② 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 ③ 。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推波助澜 
切中肯綮 
俯拾即是
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切中肯綮: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2.下面文段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示例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必定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所感动,而心向往之;而现代的中学生用大数据分析古诗词也一定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中学生只要认真品读其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就能从具体作品中感受到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不是比把诗词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示例:读者阅读诗歌,不一定会被作者的人格及人生境界所感动。
答案:①中学生用大数据分析古诗词不一定能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②中学生认真品读苏轼的艺术作品不一定能感受到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案
一、知作者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河北献县人。中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注重阐发中国先秦以来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提出“综合创新”论的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的中国文化。
主要著作有《求真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真与善的探索》《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有《张岱年全集》行世。
二、晓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4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渠”即张载,“山”乃王夫之),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冯友兰评价说:“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
三、链常识
学术论文
概念: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于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简而言之,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分类:按研究的学科,可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按写作的目的,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特点: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平易性、专业性、实践性。
“修辞”本义
“修辞”最早见于《易传·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大意是,君子通过修理文教以确定其诚实的态度,可以此来保其功业。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修辞”即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里写道: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仲尼:“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
王曰:诺。
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
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
王曰:未谕也。
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王曰:可知矣。
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 ‘无譬',则不可矣。”
王曰:善。
—(选自《说苑》)
鲁迅《书信集 致李桦》: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四、解文本
1.请概括全文的论证结构。
答案:全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即先提出主张,再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建议。
2.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返回
内涵及分类
唯物主义
1.理清《修辞立其诚》行文思路:
①首先,文章中指出……问题(针对……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用……论证方法加以论证
②接着,提出分论点1……,用……论证方法加以论证。
③然后,提出分论点2……,用……论证方法加以论证。
④最后,得出结论……
分析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结构【答题模板】
1.理清《修辞立其诚》行文思路:
第1-5段:提出观点,阐述关键概念内涵——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6-10段:联系实际,指明解决问题之道——避免主观干扰、发挥主体性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端正学风原则、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第11段:深化主题,亮明个人态度见解——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原则。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2、本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3.《修辞立其诚》一文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文章开篇第一段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七段引用《管子》书中《心术上》的“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论证认识客观世界要舍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第九段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所说的“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告诫人们不要说假话以讨好于时尚,“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引用名言古语,既充分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内容丰富,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合作研习案
管好自己的麦克风
身处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当代人,“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换言之,“人即终端”让越来越多的人表达更自由、更多样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可任性。
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语境下,更需要自媒体人强化个人自律和底线思维,对一些具有较大粉丝量与影响力的自媒体人而言更应如此。
怎样管好自己的麦克风?研读《修辞立其诚》一文,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情境任务
活动一 理解“修辞立其诚”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
1.文章将“立其诚”的含义概括为哪三点?应如何理解?
答案:作者认为,“立其诚”应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三个方面。
“名实一致”,就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言行一致”,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2.从文中看,应如何认识客观世界?
答案:首先,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应力求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其次,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3.“修辞立其诚”最起码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案:(1)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2)人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这是由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的,这种不正确的人心的扭曲必须改变,而改变的方法就是说真话、讲实话。
4.作者引用《心术上》中的名言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认识外物要尊重其客观性,力求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5.文章倒数第3段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的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答案:作者反对“曲学阿世”,指明这种做法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说明“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号召大家要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活动二 体会文章严谨准确、简易朴实的语言特色
6.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1)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2)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答案:(1)“者”“也”“所谓”“之”“为”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文言色彩,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2)议论文语言最忌绝对化,作者首先肯定了“强调主体性”的重要,用“但是”一转,提出了“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的观点,语言周密严谨,无懈可击。
7.文章是如何避免说理带来的艰涩难懂的感觉的?
答案:
①语言平实,文风质朴。除了因论证的需要而引用典籍史料外,作者的语言十分平实朴素,丝毫没有艰涩之感。说理时娓娓道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符合大众的阅读和认知习惯。
②作者在引用古文献之后,往往紧接着就对文献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这就使得道理的论述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
8.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在强调作文、为人要“真”的同时,直指社会现实:
一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说真话、不讲实话;
二是当今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使得人们忽略了客观真理。
文章对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因此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课堂达标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其诚”就是要坚持真实性。它包含“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三层含义。
B.“名实一致”指的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一致;“言行一致”指的是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表里一致”指的是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一致。
C.古今端正学风的准则不同,汉代经师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今天我们要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D.作者认为,“修辞立其诚”最关键的要求是将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D项,“将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返回
2.课文第7、8两段,阐述“学说、言论、文章”诚伪问题,但文中却没有提到“诚伪”,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答案:没有偏题。
第7、8两段承接上文对“立其诚”三层含义的论述,被第6段“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所领起。
“诚伪”中的“诚”对应“立其诚”的三个“一致”,“伪”则对应其中的不一致。作者阐述做到“诚”的必要条件,从反面理解,也就是阐述了克服或避免“伪”的必要条件。
因此,虽然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到“诚伪”,但内容是紧紧围绕“诚伪”而展开论述的,与“立其诚”含义中的三个“一致”相吻合,不存在偏题之说。
“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平台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极易被放大,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某些人在公众面前或媒体面前发言为了吸引眼球,为了网络流量,通常会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零的突破”等词汇夸大事实,经过他人传播和模仿,更会引起恶劣的社会效应。这样的修辞行为违反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不仅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加剧了文化的泡沫化。
拓展延伸
“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说话和自我约束的准则之一。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能够注重自的品德修养,开口说话,先“立其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传播正能量的人。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作者主张“修辞立其诚”,就是要求人们讲真话,求真理;但也有人说可以有善意的谎言,要灵活处世,不要太死板。你怎么看待求真的问题?
  (1)善意的谎言违背诚信。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违背了诚信的原则。虽然善意的谎言暂时掩盖了事实(譬如掩盖绝症的谎言),让人不至于太难过,但纸包不住火,真相总有一天会显露出来,那时候给人造成的痛苦岂不是更大?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谎言终究是谎言,都是我们人类不能触摸的伤口。
  (2)善意的谎言可以理解。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心灵的安慰,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虚伪。对于患绝症的病人,谁会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残年余日,难道不比残酷的真相更好吗?
课堂训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可以想见,孩子们与书法的亲近不仅仅是学习一撇一捺,更是学习如何做人,甚至是学习先贤的曼妙哲学、绮丽文字。
B. 对于驾校教练借口以学员即将三年期满的名义收取的所谓交警部门的“指标费”“公关费”的行为,广大学员切勿上当受骗。
C. 通过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加强政策引导,做好疏、堵结合,才会将负面影响变成澄清事实、推动工作的正面力量。
D. 小事问责制度对遏制“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消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
解析:
A.语序不当,“学习如何做人”与“学习先贤的曼妙哲学、绮丽文字”的位置互换。
B.句式杂糅,“借口……”或“以……的名义”,删掉其一。
C.缺少主语,把“通过”放在“政府”后面,或将“政府”放在“加强”前面。
答案:D
一个人,挑着两筐茶壶去集市上卖,谁知经过一个山坡时,几个茶壶从筐里掉了出来,摔了个粉碎。他头也不回地往前走,这时有人提醒他说:“喂!你的茶壶摔碎了,还不快看看!”他回答说:“既然已经摔碎了,看有什么用呢?”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答题。(就事论事,不超过20 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卖茶壶人的话是解此题的关键,“既然已经摔碎了”代表着事情已经发生。“看有什么用呢?”表示看了也无法挽回。答题时,一定要把握话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答案示例:
对已经失去的东西不必念念不忘。(或:对无意间犯的错误不必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