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鲁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五个学习主题之一“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核心知识。本单元主要涉及的单元大概念:化学科学本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1.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2.复合材料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3.清洁高效的氢能与制氢方法4.化学电池5.化肥的成分与应用6.农药的应用,新型农药的研发7.水污染与空气污染8.与自然和谐共处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化学与材料研制”:化学在材料研制领域犹如神奇的魔法棒,引领着材料的创新与发展。从传统的金属材料如钢铁,通过合金化等化学手段提升性能,到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为生活带来便利与多样。复合材料的出现,更是于航空航天、 电子电气、汽车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大放异彩。化学不断探索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奥秘,为人类打造出更轻、更强、更智能的材料,推动着科技与生活的进步。主题2“化学与能源开发”:能源是现代社会的命脉,而化学是能源开发的核心驱动力。传统化石能源的开采与精炼,依赖化学工艺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燃料。在新能源领域,化学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氢能的开发与制取,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设备的研发,依靠化学知识来改进电极材料和电解质。化学助力能源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主题3“化学与农业生产”:化学在农业生产中宛如默默耕耘的农夫,为丰收保驾护航。化肥的诞生,是化学对农业的重大贡献,氮肥、磷肥、钾肥等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了农作物的损失。同时,化学方法还用于土壤改良,检测土壤成分,调节酸碱度,确保土壤肥沃。现代农业借助化学的力量,实现了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目标,保障了全球粮食安全。主题4“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一些化工生产过程会产生污染,如废水、废气、废渣等,需要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和净化。例如,利用化学试剂对废水进行沉淀、氧化等处理,使其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化学也为环保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如研发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利用化学反应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化学在环保中的应用,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围绕化学与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构建逻辑结构,层次分明且相互关联。首先,从化学与材料研制入手,阐述化学如何通过改变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来创造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这是基础,因为材料是许多领域发展的基石。 接着,化学与能源开发部分,强调能源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在传统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中的关键作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化学的支持,且能源问题与材料等方面也相互影响。然后,化学与农业生产展示了化学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贡献,化肥、农药等的研发和应用都基于化学原理,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与材料、能源等息息相关,例如农业机械的材料和能源供应。最后,化学与环境保护则体现了化学的全面性,既涉及到对化工生产可能带来污染的治理,又包含了利用化学手段开发环保材料和技术,这是对前面各部分的延伸和升华,强调了化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责任,使整个单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展示了化学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价值。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在教学活动方面,可安排实验探究活动,如让学生亲手进行简易肥皂的制作,深入体会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奇妙关联;开展水果电池实验,直观感受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理解化学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组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了解化工生产流程及化学在材料研制中的实际应用;前往农业示范基地,观察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情况;参观环保设施,见证化学方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实践。还可设置小组项目,让学生分组设计环保材料产品或制定家庭能源节约方案,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在教学资源上,收集相关视频资料,如新材料研发的精彩过程、能源开采与利用的现场画面、现代农业中化学应用的实例以及环保治理的成功案例等,为课堂增添生动性。推荐《化学与生活》《能源的奥秘》等科普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如慕课等,选取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化学课程作为补充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化学在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原理 ,如材料合成方法、能源转化机制等。本单元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跨领域的复杂联系,像化工污染与环保措施的化学逻辑,以及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022新课标要求 1.理解化学与资源、能源、材料、环境等的关系:认识化学在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掌握化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理解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能源转化和利用的化学原理,了解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原理,以及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方法。3.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也了解化学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
单元学情 1.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已有一定化学基础,了解常见物质的基本性质,知晓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这为理解化学与各领域联系提供支撑。像在材料研制方面,学生知道金属生锈是化学反应,能初步理解防锈处理背后的化学原理。2.学生学习障碍点本单元涉及众多跨学科知识,例如化学与能源开发中,能量转化涉及物理知识,这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是挑战。而且,化学原理在复杂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如化工生产中污染物处理流程,抽象且复杂,学生难以把握。3.学生学习的发展点从发展点看,学生能通过本单元学习,拓宽化学知识应用边界,学会从化学视角审视生活现象。比如,在农业生产领域,学生可以深入探究化肥使用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培养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以及应对生活中的化学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
单元目标 1.材料研制认知:学生要能辨别常见材料成分,说明化学合成对材料性能的改变,掌握至少两种新材料合成原理,清晰阐述其应用场景。2.能源化学理解:理解常见能源转化的化学原理,对比不同能源优缺点,能评估其在实际场景的适用性,分析能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3.农业化学应用:熟悉化肥、农药化学成分与作用,依土壤、作物选化肥,了解化学在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及生态影响。4,环保化学掌握:掌握“三废”污染物化学处理法,理解绿色化学理念,能举例说明化学减污方法,可设计简单绿色化学工艺流程。5.实验与探究能力:熟练用实验仪器,设计完成相关实验,准确记录、分析数据,撰写规范实验报告,借实验探究培养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
达成评价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化学与材料研制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化学与能源开发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化学与农业生产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化学与环境保护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化学与材料研制 1.学生能精准区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常见类别。2.清晰阐述各类材料典型特性,如金属的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的可塑性,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对应材料制品。3.理解化学合成新材料的基础原理,依据材料特性理解在航空航天、电子设备、日常用品等领域的应用缘由。 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1课时
课题2 化学与能源开发 1.了解常见能源的种类及特点,认识新型能源—氢能开发的重要性。2.掌握化学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3.学会分析能源利用中的化学问题,具备一定的节能意识。 清洁高效的氢能、应用广泛的化学电池 1课时
课题3化学与农业生产 1.知晓化学肥料的成分与作用,能合理选用化肥。2.理解农药的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保障农产品安全。3.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化肥——农作物的重要"食粮"、农药——作物生长的卫士 1课时
课题4化学与环境保护 1.理解化学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危害,能识别常见污染物。2.掌握化学方法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如污水处理、废气处理。3.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制定简单的环保方案,提升环保实践能力。 保护生命之源、还人类洁净的空气、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时设计(课题3)
课题 化学与农业生产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鲁教版下册第11章第3节的内容,本部分教学内容围绕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展开。首先介绍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使学生明确化学肥料的重要性。接着详细阐述了常见化肥的种类、成分及作用,如氮肥、磷肥、钾肥等。还重点讲解了化肥的合理使用,包括过量使用的危害及如何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此外,探讨了农药的危害,正积极研制和开发新型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如纳米农药、微生物农药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中的关键地位,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 内容编排:本部分内容从化学的角度介绍了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重要作用、分类、性质及使用等知识,展示了化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方面的重要贡献。知识体系:教材首先介绍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氨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不同类型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接着讲述了化肥的简易鉴别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介绍了农药的相关知识,包括农药的种类、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对化学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最后还涉及到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能力培养:教材通过设置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贡献,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产品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对于常见化肥的作用及使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其化学原理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仍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较少,需要更多的实例和直观展示来帮助理解。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积极交流,但在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4.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认识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化学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的观念。通过学习化肥的分类和作用,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和用途的化学观念。了解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科学思维】:通过对化肥成分和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在探究化肥简易鉴别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农药使用利弊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科学探究与实践】:能设计并完成化肥简易鉴别的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农药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尊重事实和数据。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合理使用化学产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及作用,理解化肥合理使用原则。掌握化学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区分不同化肥的性质,理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的原理。解决实际生产中化肥与农药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
6.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25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你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与农药吗?(5分)任务二:化肥——农作物的重要"食粮"①请简述化肥的分类。(5分)②为什么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也不能在烈日下施用?(5分)任务三:农药——作物生长的卫士①农药的危害有哪些?(5分)②人工合成淀粉的意义。(5分)7.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课标解读】 2022 年新课标强调,在“化学与能源开发”这部分,学生应了解能源的分类及常见能源的转化方式。掌握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化学在能源开发中的关键作用。能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理解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能源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源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讨论。【知识导入】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人类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跨越。化肥和农药对粮食增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0%;如不使用农药,世界粮食产量将减少1/3。而化肥、农药的研制、生产和使用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播放图片】 【观看图片】中国主粮区农药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粮食增产 导入新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点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二:化肥——农作物的重要"食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教师讲解】农作物中的营养物质是植物体从外界吸收养分,并通过化学反应转化而来的。农作物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其中一部分来自空气、水和土壤,还有一部分靠化学肥料来补充。根据植物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的不同,化肥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等。不同的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化肥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是决定其肥效高低的重要因素。【活动探究】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 计算纯净的尿素[ 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 右图为某尿素包装袋上的说明,试计算此尿素肥料的纯度至少是多少?多识一点尿素尿素是一种白色晶体,是目前含氮量最高的氮肥。尿素施入土壤后,受微生物的作用,与水缓慢反应产生NH4^+,因此尿素的肥效比较持久。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力小,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硝酸铵(NH4NO3)、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NH4)SO4]和氯化铵(NH4CI)的成分里都含有铵根离子(NH4^+),统称铵态氮肥。【活动探究】铵态氮肥的性质1. 取少量的硫酸铵、硝酸铵,分别放在两个研钵中,闻一闻它们的气味。2. 向上述两个研钵中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小心研磨,再闻一闻混合物的气味。3.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铵,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结论】当铵态氮肥遇到碱时,都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因而使肥效降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反应来检验某化肥是否为铵态氮肥。【交流讨论】 为什么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也不能在烈日下施用?【板书】化肥——农作物的重要"食粮" 【观看图片】【小组讨论】 1.尿素的化学式为[ CO(NH2)2],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60。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一个尿素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所以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2)/60×100%≈46.7%答:纯净的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6.7%。 2.已知尿素肥料含氮量≥46.3%,由上面计算可知纯净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约为46.7%。设该尿素肥料的纯度为x,则可列出方程:x×46.7%=46.3%,解得x=46.3%/46.7%x 100%≈99.1%答:此尿素肥料的纯度至少约是99.1%。【实验现象】 1. 取少量的硫酸铵、硝酸铵,分别放在两个研钵中,闻一闻它们的气味。2. 向上述两个研钵中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小心研磨,再闻一闻混合物的气味。3.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铵,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小组讨论】 铵态氮肥中的铵根离子会与碱性物质中的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氨气逸出,从而导致氮元素流失,降低肥效。应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在烈日下施用铵态氮肥,因为温度升高,会加速铵态氮肥中铵根离子转化为氨气挥发,同样造成氮元素损失,影响肥效。在使用铵态氮肥后,要尽快覆土,防止氨气挥发。例如在农田中施用氯化铵后,尽快用土掩埋肥料,能有效减少氮元素的损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学生在本次学习中,表现出对化学与农业关系的浓厚兴趣。能较好掌握常见化肥的知识,理解其作用原理。但在实际应用分析方面,部分同学稍显薄弱。整体上,多数同学能认识到化学对农业的重要性,仍需加强实践运用能力。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明白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化肥的成分与功效,认识化学元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施肥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化学与农业关系的探究兴趣,促使其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未来解决农业化学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任务三:农药——作物生长的卫士
【教师讲解】常用的农药绝大多数都是用化学方法配制或合成的,例如波尔多液就是用胆矾(CuSO4·5H2O)、 生石灰(CaO)和水混合制得的,它是人类较早使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农用杀菌剂,具有防治果树、棉花等多种植物病菌的功效。农药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许多农药因毒性强、药效持久和残留时间长,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往往会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化学家正积极研制和开发新型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如纳米农药、微生物农药等。多识一点纳米农药我国利用不足世界 9% 的耕地面积,成功让占地球人口 1/5 的中国人“端牢中国饭碗”,这背后离不开化学科学的支撑!其中农药作为农业必不可少的化学品,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量使用农药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也亟待解决。目前,纳米农药成了农药剂型研发的前沿领域。和传统农药相比,纳米农药具有药效高、用量少、利于航空施药、延长药效期以及生产加工环保等优势。2019 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将纳米农药评选为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之首,它将为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和绿色防控贡献不可估计的力量。人工合成淀粉的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地球上的淀粉都是依靠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小麦、水稻、谷类等植物,都能在太阳光的帮助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淀粉。这样的合成要穷尽这些植物一生的努力,涉及 60 多步生物化学反应。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首次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仅仅通过 11 步反应就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C6H10O5)n]的全人工合成。这一成果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获悉这一原创性突破,你想到了什么?请分组讨论交流这一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长话短说1. 使用化肥和农药是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是四类常用的化肥。2.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开发研制与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肥料和农药,是实现农业良性发展的需要。【板书】农药——作物生长的卫士 【观看图片】【小组讨论】当获悉人工合成淀粉这一原创性突破时,可能会想到以下几点: 首先,这是科技力量的伟大展现,标志着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改变生活、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巨大潜力。这一科研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粮食安全角度看,为解决全球粮食供应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减少对传统农业的依赖。在环境保护方面,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从工业角度来说,为化工、制药等相关产业开辟了新的原料来源,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表现良好。能理解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保障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大部分同学能认清农药使用的利弊,但在具体案例分析中,个别同学对合理使用农药的判断稍显不足。总体来说,有一定的知识掌握,但还需加强实践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农药的作用机制和种类,认识合理使用农药对保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意义。同时,强调正确使用农药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
8.板书设计
9.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授《化学与农业生产》这一课程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从教学内容来看,课程涵盖了化肥、农药等化学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内容较为全面,但部分知识讲解深度把控欠佳。例如,在讲解化肥的化学反应原理时,过于侧重理论,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未能很好地将抽象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合理调整内容深度,多引入生活实例,像以本地常见农作物施肥为例,讲解化肥使用要点,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与易懂性。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被动接受知识,对一些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后续我会增加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环节,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农药使用的利弊,开展简单的化肥肥效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教学效果方面,通过课后作业和提问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比如,给出一个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学生难以迅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决。为改善这一情况,我会在课堂上增加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