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100多年前,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厉炮敲开了中华文明古国的大门,占领了我们美丽的香港。从此,华夏儿女日日夜夜期盼着这颗东方明珠能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1997年7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香港会展中心奏起,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报道了中国人民雪百年耻辱,香港重回祖国怀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香港回归
周婷 杨兴
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掌握相关的知识,学会写新闻标题和一句话新闻。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目标
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文体知识
新
闻
分类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基本特征
文体知识
六要素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
新
闻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How)
文体知识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新
闻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结构
文体知识
新
闻
文体知识
新闻标题(消息)
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新
闻
文体知识—标题
主标题
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
副标题
文体知识—标题
主标题
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常见的有三种方式:
引标题
副标题
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 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
②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
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文体知识—标题
主标题
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
引标题
副标题
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引题
正题
副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1.内容上,概括新闻的主要事件
2.主旨上,表达对新闻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
3.效果上,运用某种手法,具有某种效果,激发读者兴趣。
标题作用
文体知识—导语
导语
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导语作用
①内容上,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结果
②主旨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③结构上,引出下文
④效果上,给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或渲染了……氛围;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体知识—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新
闻
主体
文体知识—背景
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新
闻
背景(根据需要交代)
背景作用
(1)补充新闻内容,交代……具体信息,有利于读者了解新闻发生的原因、发展的来龙去脉
(2)丰富文章内容,让读者全面了解……方面的内容,突出新闻人物……的特点/品质
(3)突出新闻主旨,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理解新闻的意义和价值
(4)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使新闻更有可读性与感染力,吸引读者兴趣
(5)历史背景:今昔对比,揭示事件的历史意义,增强作品的历史厚重感、文化感、纵深感
文体知识—结语
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基本要素“人物” “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新
闻
结语(有时可无)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6.30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背景探寻——香港历史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背景探寻——香港历史
邓小平会见来华参加签字仪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背景探寻
不列颠尼亚号
热烈欢庆 香港回归
背景探寻
朗读全文,自主预习
找出本篇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文本脉络
导语
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1段
主体
英国的告别仪式
2—10段
结语
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11段
背景
港督府变迁、香港历史
4、7、11段(插叙)
本文的导语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开门见山揭示新闻的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降落,香港即将回归。
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思考探究
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
4点30分,降下港督旗帜;4点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此次降旗标志着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英国国旗从港督府降下
▲彭定康挥别香港,其三 名女儿哭成泪人
第一场景:(第三自然段)
思考探究
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此次降旗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二场景:(第五自然段)
思考探究
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易帜。此次降旗意味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第三场景:(第八自然段)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思考探究
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
▲不列颠尼亚号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四场景:(第十自然段)
▲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左3)与英王储查尔斯(右1)做离港前的最后告别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历史回顾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插叙港督府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下了米字旗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本文背景材料和现实场景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在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引入。
降旗的仪式让人联想起。
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
15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1、补充新闻事实。
2、形成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厚重感。
3、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
背景材料的作用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分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则新闻以时间顺序来写,这些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标题创意
一语双关 意味深长
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离开、告别
回归、雪耻
合作探究
分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英国殖民者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体现了作者胜利的自豪之情。
▲不列颠尼亚号
合作探究
这则新闻以时间顺序来写,这些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
新闻需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
表明了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与香港区旗
文中提到了几处“雨”,找出并分析作用
第一处: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第二处: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表现英国殖民者离开香港的灰头土脸,
反衬国民香港回归的自豪。
合作探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庭院
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的赠言
烘托气氛
这篇新闻,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香港日渐繁荣
祖国日渐强盛
台湾必定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