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1:0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轴心时代: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释迦牟尼)和古中国(孔子、老子),他们是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上善若水 祸福相倚 大器晚成 虚怀若谷
自知之明 大智若愚 功成不居 宠辱若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老子》的成语
《老子》四章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目录
文化常识
1
研读课文
2
艺术特色
3
课堂练习
4
1
文化常识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出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 子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主张无为而治。
作者介绍
老子思想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在历史观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道本思想
辩证思想
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本思想
老子思想
对立、统一、转变、量(质)变
辩证思想
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自然。
美学思想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作品简介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2
研读课文
思考探究:
“有”与“无”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2)共:汇集
(3)埏shān埴:和泥(制作陶器)
(4)户牖:门窗
(5)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古代马车结构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共毂——无——有车——用
因“无”产生作用
埏埴——无——有器——用
因“无”产生作用
户牖——无——有室——用
因“无”产生作用
有“车”“器”“室”可以利用,是因为“无”起到了作用。
共毂——无——有车——用
埏埴——无——有器——用
户牖——无——有室——用
(以为)用 (以为)利

有与无
通过举例论证,连举三例说明“有”与“无”是对立的两面,统一于一个事物。以“有物·无物”论证“有无相生相克“的道理。即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解释抽象的真理。
思考探究:
“处”与“不处”
研读文本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跨: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越
自见xiàn者不明:同“现”,显露。明:形→动,显明。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彰:形→动,彰显。伐、矜:夸耀。 长:长久 ( 得到敬重)
功:名→动,建立功勋。
其:“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余食:剩饭。
赘行:赘瘤。赘,多余的;行,同“形”,形体。
物:人们,众人。 恶:厌恶。
处:为,做。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第二十四章
思考: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反面设喻
排比列举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余食赘行
比喻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恶之
不处
表明态度
剖析四种不可取的人生态度
本章从具体事物的角度,从生活实践中的“有用·无用”的角度来论证“得与失”之间的关系。从反面设喻,说明了不符合规律就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告诫人们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才能长久。这既是修身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思考探究:“知”“胜”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聪明。
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
强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强,竭力,勉力。
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所:处所,地方。
不亡:不消亡,不朽。
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思考探究:
“为”与“不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要实现远大、宏伟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2)执者失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
(3)是以:固定结构,因此。

译文: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
肆意妄为就会坏事,圣人因无为而治而不败、不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从事:做事。
(2)于:在; 而:表修饰。几jī:接近 。败:使……失败 。
(3)慎:形作动,慎重对待。如:像,如同。
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阐释百姓做事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保持谨慎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2)贵:形容词意动用法,看重。
(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5)辅:辅助。
译文: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难得之物为贵
1.第六十四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
第一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
第二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实现宏大目标必须要重视细微与细小之处
第三层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肆意妄为就会坏事,圣人因无为而治而不败、不失
第六十四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
第四层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阐释百姓做事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保持谨慎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难得之物为贵
① 初始—抓住苗头—慎始—“为”
② 发展—重视细小—慎微—
为者败
执者失
无为(顺应)
圣人

第六十四章
不慎败



不敢为(圣人)
不妄为
本章从“有为·无为”的辩证角度论证“小·大”之间的关系。讲述了一个道理:从小到大的规律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乱为,不能过于唯心主义。
章节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道家思想
内容旨归 论道 修身 修身 治国 无为而治
1.是一种政治原则,强调治理国家、管理国家要”顺从民意“。
2.是一种人生态度。“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为。
内容主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道者不处(即彰显自我,如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启 示 有无相生 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居安思危,处盛防衰。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要循规做事,无为无执。
对待关系:一是以特定的方式或某种态度看待(人或物),二是指双方处于相对的情况。本文属于第二种意思。“有”和“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等关系实际上各自是一种对立关系。
文章主旨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
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3
艺术特色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善于观察社会和人生,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②善用逆向思维,辩证对待问题。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世人看重的是“有”,关注的是“难”,瞩目的是“大事”;老子则认为正是相反的“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价值,成就了“大事”。
③语言上行文简洁,洁净精微,凝练畅达。
《论语》属于微言大义的语录体;《老子》行文不同,他的语言是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至理格言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魅力。
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文言归纳
1、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3)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
2、古今异义
(1)埏埴以为器
古:把…作为;今:认为
(2)跨者不行
古:不能久立;今:不可以
(3)民之从事
古:行事,做事;今:投身到事业中去
3、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自伐者无功(名作动,建立功勋)
②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2)形作动
自见者不明(形作动,显明)
(3)动作名
①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想要的东西)
②学不学(名词,学习的内容)
(4)意动用法
①自是者不彰(以……为是;是,正确)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以……为欲)
③不贵难得之货(以……为贵)
(5)使动用法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失败)
4、一词多义
(1)强
①自胜者强(刚强)
②强行者有志(勤勉)
[重要知识回顾]
文言归纳
[重要知识回顾]
(2)明
①自见者不明(形作动,显明)
②自知者明(聪明)
(3)之
①有车之用(的)
②故有之以为利(代指“车子、器皿、屋室”)
③物或恶之(代指余食赘行)
④为之于未有(代词,它,这件事)
⑤合抱之木(的)
⑥为者败之(助词,无实义)
⑦民之从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伐
①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
②伐竹取道(动词,砍伐)
③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讨伐、进攻)
④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劳、功业)
(5)矜
①自矜者不长(动词,夸耀)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怜悯、同情)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名词,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6)强
①自胜者强(形容词,强大、强盛)
②强行者有志(形容词,勤勉)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形容词,强健)
④强公室,杜私门(动词,加强)
⑤赏赐百千强(形容词,有余、略多)
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容词,勉强)
⑦少年固强之(动词,强迫、迫使)
5、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①自胜者强
(2)状语后置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③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