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1:0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一段视频了解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共读诸子
修身立心
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
百家争鸣人文主题
5.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
7. *兼爱/《墨子》
儒家君子 仁者爱人
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
墨家侠士 兼爱众生
核心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常识介绍
初读感知
LUN YU SHI ER ZHANG
孔 子 简介
儒家学派创始人
创私人讲学之风
思想核心是仁
政治上主张礼治
周游列国,四处碰壁
晚年修订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LUN YU JIAN JIE
论 语 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杨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HE XIN GAI NIAN
核 心 概念
“君子”是儒家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崇尚与追求的一种美好榜样。君,代表着尊贵的身份。子,是当时对人的一种尊称。
纵观整部《论语》,提到“君子”一词多达107处。《论语》中的“君子”有“有德者”与“有位者”两种意思,但多是指“有德者”,即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君子”一词的意义范围扩大,使它不仅仅局限于“有位者”,而发展成“有德者”。
HE XIN GAI NIAN
核 心 概念
左边形如“人”,右边为重文符号(即人*2)。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达109次之多。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仁——人与人的内在之爱!是伦理道德的范畴。
HE XIN GAI NIAN
核 心 概念
会意字,高脚盘中放着两串“玉”,用作祭器求福。礼仪、礼制、法度,通行的道德规范。
“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礼”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达74次之多。
礼——人与人的外在规范!是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聚焦概念
研读分析
LUN YU SHI ER ZHANG

活动一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具备哪些人格特质?聚焦课文中谈论“君子”的章句,填写表格,谈谈看法。
君子 对应 章节 人格
特质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六章
梳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安:安适,安逸。
敏:勤勉。
于:对(在)。
而:表并列,并且。
就:靠近,到……去。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 形作动,匡正,端正。
已:句末语气词。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勉,并且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一章
君子“好学”要做到哪几条 给我们什么启发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重在排除干扰
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重在实践锻炼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虚心请教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喻:知晓,明白。
于:引入动作行为关涉的对象,对;对于。
义:道义。
小人:如将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小人则指无德之人;如将君子理解为在为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
利:利益。
孔子说:“ 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
第四章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第六章
君子的气质: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君子 原文语句 人格特质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安贫乐道
行胜于言
重义轻利
文质彬彬
活动二
在孔子看来,古代君子 还应具备怎样的学风?细读文本,填写表格,谈谈看法。
君子 对应 章节 君子
学风
第三章
第五章
第八章
第十二章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梳理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朝、夕: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
闻:知道。
道:道理,真理,
这里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孔子说:“在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贤人,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焉:兼词,于之,向他。
而:表顺承,就。
内:名作状,在心里。
自省:宾语前置,反省自己。
孔子说:“看见贤者,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譬如:比如;譬,比喻,比方。
为山:积土堆山。
篑:盛土的竹筐。
……,……也:判断句。
平地:名作动,填平洼地。
覆:倾倒。
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下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
第八章
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诗》:《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之:助词,用于调整音节。
事:侍奉。
孔子说:“你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那《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来侍奉父母;远可用来侍奉君主。而且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诗教
诗识
诗用
《诗》
兴观群怨
事父事君
鸟兽草木
以修身
以治国齐家
以致知
《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君子 原文语句 君子学风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端正学习态度
执着理想,坚持不懈,
死而后已。
讲究学习方法
学习榜样,反躬自省;
初始不畏难,垂成不懈怠。
注重学为所用
修身养心,提高个人;观察社会,养家治国,服务社会。
孔子提出“君子”的初衷是为了让那些欲望膨胀、弱肉强食世界里的人们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唤醒人们的良知,让动荡混乱的社会重回和平安宁。在人情相对淡薄的现代社会君子不应成为我们攻讦他人的武器,而应是我们对自身内在修养的自我要求。
君子不器
修身养德
活动三
纵观《论语》全书,孔子从来没有对“仁”下过一个严格的定义,而是面对不同情境、不同对象,赋予“仁”不同的解释。
请联系课文,也可参考《论语》其他讨论“仁”的章句,说说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有哪些具体的内涵?
仁 对应 章节 丰富
内涵
第二章
第七章
第九章
第十一章
第十章
“恕,仁也。从心,如声。”
——《说文解字》
恕=如+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及到他人的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于他人。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
梳理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八佾yì》)
而:如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如……何:固定句式,怎样对待……呢?
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
礼:礼仪制度。
乐:音乐舞蹈。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乐呢?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八佾yì》)
抒情感,促和谐
分等级,讲秩序



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
相辅相成
外在表现
外在表现
内在核心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礼、乐以仁为基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名参 ,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
士:古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道:路途。
以为:把……作为。
不亦……乎:不也……吗?
而:表顺承,才。
已:停止。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七章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
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由:凭,靠。
目:条目,纲目。
不敏:谦辞,愚钝。敏,聪慧。
事:实践,从事。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了。实践仁德全凭自己,难道还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论语·雍也》说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 己
复 礼
由己




合乎礼
对 内
对 外
从孔子的回答看,达到“仁”的境界的纲领是什么?具体怎么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的礼?
周礼是周朝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法规。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克己复礼为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端木赐。儒商鼻祖。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客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遗风: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一言:一个字。
其:表揣测,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恕:仁爱,推己及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去终身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 原文语句 丰富内涵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由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德为先
笃定信念
不惧前行
约束自我
主动追求
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宽以待人

品味说理
思考探究
LUN YU SHI ER ZHANG

说 理 艺术
SHUO LI YI SHU
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深刻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
多用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差异。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运用整句(对偶、排比),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思考探究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论语》中的观点,穿越几千年的时空,是否还有当代价值?请结合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读千古《论语》
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