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战争意味着什么?
侵华战争中日军杀害的中国儿童
朝鲜战争中废墟前的儿童
截至9月5日,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导致4087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94454人受伤。,其中绝大多数为妇女和儿童。加沙地带85%人民流离失所。
叙利亚儿童惊恐的表情
巴勒斯坦儿童在废墟中玩耍
2021年阿富汗撤军时的一幕
伊拉克战场上的儿童与士兵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战中的插曲》。
百团瞬间大战中的感人瞬间
学习提示
在旧中国,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 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正义的抗争和人性的美好从未缺席。《大战中的插曲》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两篇作品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思考。
《大战中的插曲》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 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阅读时要理清行文线索, 思考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 想想“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认识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人。
地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代表作品:《聂荣臻军事文选》《聂荣臻回忆录》。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街的决议。毛泽东主席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据统计,十大元帅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就有7位: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十 大 元 帅
井陉煤矿破袭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矿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了解背景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百团大战
梳理结构
梳理结构,思考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2-5段): 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第6-10段):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第11-14段):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第15段):“插曲”成佳话。
大 战 中 的 插 曲
解读题目
“大战”: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
“插曲”:“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体现出我国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作用:(1)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背景;
(2)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主要部分,而是“插曲”;
(3)显得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
分析文本
1、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②……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
⑧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2、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受害者
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无罪
侵略中国的是日军,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施行者,故她是无罪的。
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
3、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
要求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安排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
询问孩子姓名;
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挑子送小姑娘;
担心她们在路上哭,堆了许多梨子。
4、作者为何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小姑娘角度
①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
②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自身角度
①战事吃紧
②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
③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一切从小姑娘的角度出发
5、“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①八路军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成为佳话,不仅仅体现在日本民众对一群善良中国人的感念,而是因为这件事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并且深深感动了爱好和平的日本人,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
③几十年后,美穗子回访中国当面感谢聂荣臻,并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这和聂帅救助前后呼应,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反映了两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愿景。
1、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有
几层含意?
共包含三层内容: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地谴责了
日军侵略中国的暴行,痛斥了战
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解析书信
2、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传递了什么精神价值?
目的:在战争中,聂荣臻也要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精神价值:①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是革命军队性质的体现,更是聂荣臻作为革命家大局观的体现;
②这一救助行为充分显示了八路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利于对一部分日本人进行思想工作,促进反战联盟的形成。
3、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
①这篇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亲切自然。而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的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赅,多用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②聂荣臻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他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写回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可以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而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此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赅,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
通过救助日本小女孩这件事和写给日本军官的这封信,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聂荣臻将军,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能够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思考如何安排两个孩子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和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他办事细心、周到。
人物形象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热情。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女孩的时候,聂荣臻说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他对孩子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有真知灼见,目光远大。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奉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救助日本小姑娘。
探究:革命人道主义的内涵
第一组图片:善待日本遗孤
聂荣臻为美穗子削梨
蒙古族人民养育立花珠美成为人民教师
中岛幼八与中国父母
第二组图片:有去有回的信件
聂荣臻写给日本官兵不加封的信
八路军与日本加藤小队长进行书信来往
第三组图片:宽待战俘
人民军队建设的《八项注意》明确提出“不虐待战俘”
前田光繁(后排右二)自愿参加八路军
孙邦俊收留日本兵
第四组图片:中国红十字会战时救护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
在汉口宣告成立
红十字会第35救护队队员
为伤兵做手术
革命人道主义的内涵:
对日本战俘战犯立足教育、人性感化、宽大处理;
对日本遗孤、日本普通百姓生命和权利予以尊重;
舍己为人、扶弱济危;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聂荣臻采用倒叙的方式书写回忆,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文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