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乡土中国
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鉴赏本文运用场面描写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作品简介
《杨成武回忆录》
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杨成武回忆录》
回忆录(属于记叙文文体)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达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积累字词、成语
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
运筹帷幄(wéi wò)
寒噤(jìn)
长途跋涉(bá shè)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解释词语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领会长征精神,我们准备根据杨成武先生的回忆录,拍摄一部长征宣讲片,请大家出谋划策,思考如何完成视频的录制?
活动一、回顾长征路
任务1:介绍长征的背景
事件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红色首都瑞金挤满了十里八村的群众,他们是赶着为即将转移的红军送行的,队伍里有他们的儿子、丈夫和兄弟。
壹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贰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长征路线图
万里长征
长征用具
▲红军吃剩下的半截皮带
▲红军过雪山时防滑用的脚马子
活动一、回顾长征路
任务2:体会长征的艰苦卓绝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寻找具体细节。
自然环境的恶劣
物质资源的匮乏
敌人的围追堵截
长征路途的遥远
长征的历史回顾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达两年的长征之路。
长征的出发地:江西瑞金
江西瑞金
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此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于敌人周旋,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歼灭敌人1.8万余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从此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红军挺近金沙江,先遣部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的渡口。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过江。红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命牵制敌人部分兵力,确保红军主力平安渡江。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强行渡过大渡河杀出一条生路,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爬雪山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红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由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七天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草地环境恶劣,在此牺牲的红军将士达万人以上。
过草地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9月1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攻占腊子口天险,突破敌人封锁线,粉碎了敌人企图把红军困死在草地的计划。
激战腊子口
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延安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艰苦卓绝、举世震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和战争奇迹。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6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彻底胜利,中国革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
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的大汇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长征史上的丰碑。
甘肃会宁会师
【资料链接】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习近平主席讲话)
【资料链接】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习近平主席讲话)
整体感知
本文的行文思路
红四团到达吴起镇
吴起镇战斗(背景、缘由、部署,过程,意义、代价)
中央全军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
活动二、长征的胜利及伟大意义
任务1:长征为何能取得胜利?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
从课文中寻找依据。
(提示:概括领导和战士们的形象)
文中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的?
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
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④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作者回忆全军干部大会,为什么要插入和小平同志的对话和毛主席的话?
1.表现出红军内部之间的团结、友善以及顾全大局
2.展现出红军对内部同志的关心和爱护,首长的平易近人。
3.表现长征胜利后,作者以及红军内部的欢欣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问题探究
活动二、长征的胜利及伟大意义
任务1:长征为何能取得胜利?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活动二、长征胜利及伟大意义
任务1:长征为何能取得胜利?
有共产党的领导
有信念,有理想
有老百姓的拥护,军民同心
一切行动听指挥,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共同战胜艰难险阻
红军将士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精神品质,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活动二、长征胜利及伟大意义
任务2: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长征又是宣言书
长征又是宣传队
长征又是播种机
红军胜利
革命思想
革命种子
活动二、长征胜利及伟大意义
任务2: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图谋,保存了革命的精华,使全国人民对革命的前途和抗日运动的前途有了新的希望,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长征以其体现出的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向中国和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成为一篇中国革命的“宣言书”。
活动三、长征精神及当代意义
任务1:长征精神的内涵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寻找具体表现并进行归纳总结。
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革命必然胜利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乐于吃苦
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勇于战斗
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重于求实
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善于团结
活动三、长征精神及当代意义
任务2: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历史不断向前,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继续走好新的长征。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今天,我们重温那次再创历史的伟大远征,为的就是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活动三、长征精神及当代意义
任务2: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提示:在文中辨别、标划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语句。
艺术手法的探究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动作、心理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