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1:5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浠水(xī) 弥高(mí) 独裁(cái) 气冲斗牛(dòu)
B.漂白(piǎo) 校补(xiào) 衙门(yá) 锲而不舍(qiè)
C.赫然(hè) 深宵(xiāo) 衰微(shuāi) 目不窥园(kuì)
D.硕果(shuò) 高标(biāo) 无暇(xiá) 迥乎不同(ji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抱歉 潜心 众物腾怨 衡眉怒对
B.硕果 典藉 密密麻麻 无暇及此
C.小楷 楚辞 心会神凝 昂首挺胸
D.卓越 澎湃 一反即往 望闻问切
3.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闻一多)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全县教学教研大会召开以后,各学校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地推进各项工作。
B.“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C.他上课心不在焉,一直望着窗外发呆,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内容。
D.全班同学气冲斗牛,齐心协力,取得了拔河比赛的胜利。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文学文化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形象。
B.“仰之弥高”与“钻之弥坚”都出自《论语·子罕》,是子路赞颂老师孔子的话。
C.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为“望闻问切”,其中“望”指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
D.“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
6.(2023四川绵阳江油月考)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烙印》《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闻一多因目睹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出自《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二、语言表达
7.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你也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评价闻一多先生。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8.请以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某同学的“言”和“行”,以反映其性格。
三、综合性学习
9.学习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后,学校开展以“说和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参照下面的示例,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活动一:   
活动二:   
(2)请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名人,仿照下面的句式赞美他。
示例: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
(3)有人认为闻一多的“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学会“推销”自己,争取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完整)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0.①②两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11.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
12.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阅读
闻先生真是一团火
王京雪
2022年4月2日至7月3日,“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在这场父子二人的作品展上,观众很容易便能察觉到一种传承的流动,看到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之外的“艺术家闻一多”。同时,从照片、信札和闻立鹏的画作与讲述中,人们还会看到“父亲闻一多”的形象。并惊讶地发现,刚烈的勇士,原来有一副柔软的心肠。
家书
1937年7月15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闻一多家平静的生活被侵略者的炮火打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与妻子儿女分隔两地,只能借一封封家书倾诉思念。
日后成为画家的闻立鹏,早记不清年幼时在给父亲的信里画过什么。他笑着说:“六七岁的小孩会画什么?胡涂乱抹吧。”但这幼童的“胡涂乱抹”正是闻一多一再急切索要、倍加珍惜的。
“胡涂乱抹”写出幼年的闻立鹏给父亲的信里的画是随意的。而就一个儿童这么随意画的画闻一多却一而再地索要,且倍加珍惜,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
孩子们的每封信都被父亲郑重其事地对待。他夸长子立鹤的信写得好,拿去给朋友们看,赚来一圈赞美。他怪次子立雕不多写信:“难道我一出门,你们就把我忘记了吗?”①儿子们的信写得比从前语句更通顺、字迹也更整齐了,他高兴得“今天非多吃一碗饭不可”,还大力夸赞:“你们的信稿究竟有人改过没有?像这样进步下去,如何是好!”
闻一多是那种不轻易否定孩子的父亲。他极关心子女的健康和学业,时常询问子女读书的情况,虽然一直忧心次子功课不好,却又特地在给妻子的信里强调:“雕儿玩心大,且脾气乖张,但绝非废材,务当遇事劝导,不可怒骂。对鹂儿名女,亦当如此。”
“他是个慈父,脾气好,几乎从不对我们发脾气。不是那种严肃、权威、老古董似的父亲。”闻立鹏说。
对孩子,闻一多有万般耐心与柔情。1938年2月,战争逼近湖南,长沙临大再迁至昆明,闻一多参加由近300名学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徒步3000里地前往昆明。出发前,他在家书中提及上回离家时与儿女们道别的情形:“那天动身的时候,他们都睡着了,我想如果不叫醒他们,说我走了,恐怕他们第二天起来,看不见我,心里失望,所以我把他们一一叫醒,跟他们说我走了,叫他们再睡。但是叫到小弟,话没有说完,喉咙管硬了,说不出来,所以没有叫大妹,实在是不能叫……出了一生的门,现在更不是小孩子,然而一上轿子,我就哭了……40岁的人,何以这样心软。”
从年少读到年老,每次读这封信,闻立鹏都会心头泛酸。他已记不得在睡梦里被父亲叫醒的画面,记不得父亲说不出话的样子,记不得父亲说过什么……所幸有家书,定格了这被年幼的小儿女忽略的深情,封存起一个父亲对孩子永久的爱意。
A
1938年8月底,闻一多终于设法将家人接至昆明。此后,他们一家在昆明住了8年。对昆明这座城市,闻立鹏怀着复杂的情感。在那里,有他与父亲共度最久的一段光阴,有他最珍贵的童年记忆,可也是在那里,他失去了父亲。
“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父亲的背影。”闻立鹏说,“那时条件困难, 一间屋子既是我父亲的书房、会客室,又挤着我和妹妹的床,还有我父母的床。有时我夜里醒来,就看见父亲还披着衣服、弓着背,坐在桌前刻图章。”
1944年,战时物价暴涨,闻家人口多,闻一多的月薪仅够一家人勉强支持10天左右。书籍衣物变卖殆尽后,他去校外兼课、写文章、做报告,为节省炭火,在腊月带着全家大大小小的孩子去小河边洗脸……虽想尽一切办法,但一家人仍时不时在断炊中度日。直到闻一多在朋友建议下公开挂牌,为人刻印,成为一个“手工业劳动者”,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有所改善。然而闻一多的面容日渐消瘦,手指上也磨出了硬茧,但在最劳碌的日子里,他依然是那个几乎从不对子女发火的好脾气父亲。
闻立鹏记得,有一回,二哥闻立雕从学校拿回一块钠,放入盛水的茶壶,试着按课堂上教的钠加水产生氢气的原理制造氢气,结果钠放得太多,引起爆炸,伤到了围观的大妹。“二哥闯了祸,我们都吓坏了,没想到父亲并没责备我们,只是借此讲了个道理,说了句谚语:‘一知半解是危险的事。’”闻立鹏说。
闻一多会郑重对待年幼儿女的书信,也会郑重倾听孩子们的意见。
有一回,闻一多的小女儿闻惠羽在家里闹脾气,被闹得心烦、无法工作的闻一多一反常态地打了女儿两下,结果被儿子闻立雕质问:“你平时天天在外面讲民主,怎么在家里动手打人!这叫什么民主?”“今天是我不对。”闻一多向儿女承认错误,“希望你们以后不要这样对待你们的孩子。”
1945年,通货膨胀严重,闻一多提高了自己治印的费用,被长子闻立鹤责问:“这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沉默良久,说:“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
后来,常有人问闻一多的子女,闻一多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在闻立鹏的印象中,父亲也不曾对他们兄妹提过多少要求和期望,除了在给哥哥们的信中说过:“务必把中文底子打好。我自己教中文,希望我的儿子在中文上总要比一般人强一点儿。”
闻立雕也曾在文章中写过,父亲是寓教于日常生活,身教多于言教,熏陶和潜移默化多于灌输。②“例如,他要求我们每个孩子都要好好读书,而他自己只要没有别的事,就放下碗筷坐到书桌前,不是看书就是写东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受他的影响,我们自然也就形成了看书写字的习惯。”
为国担当,为家担当。无须说太多,闻一多只需做自己的事,他走在前方的背影,便是对儿女们的指引。
(选自《读者》2022年17期,有删改)
13.细读文本,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句,完成下面导图。
14.仿照示例,从下列句中任选一句做批注。
①儿子们的信写得比从前语句更通顺、字迹也更整齐了,他高兴得“今天非多吃一碗饭不可”,还大力夸赞:“你们的信稿究竟有人改过没有?像这样进步下去,如何是好!”
②“例如,他要求我们每个孩子都要好好读书,而他自己只要没有别的事,就放下碗筷坐到书桌前,不是看书就是写东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受他的影响,我们自然也就形成了看书写字的习惯。”
我选:
我的批注:
15.你从文中画线句子读出了什么?父亲的家书对闻立鹏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年少读到年老,每次读这封信,闻立鹏都会心头泛酸。
16.文章中大量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书信和闻立雕、闻立鹏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除了对儿女的爱,你从中读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18.文章第①②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
19.结合文意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20.汪曾祺替同学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
21.请你发挥想象,把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课时学生听课的情景描写出来。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和一个成语,200字左右。
第四部分 写作素养
五、写作题
22.本课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A."斗”是多音字,“气冲斗牛”的”斗“应读 dǒu。
B.“校”是多音字,“校补”的“校”应读 jiào 。
C."目不窥园”的"窥”应读 kuī。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C
【解析】A中“衡眉怒对”应该改为“横眉怒对”。
B中“典藉”应改为“典籍”。
C.正确。
D中“一反即往”应改为“一反既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3.【答案】C
【解析】 C项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做此类题, 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做好本题需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答案】B
【解析】 ACD.正确。
B.有误,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用在此处,望文生义。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5.【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仰之弥高”与“钻之弥坚”都出自《论语·子罕》,是颜回赞颂老师孔子的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6.【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烙印》是臧克家的作品。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你为了研究,头发凌乱,废寝忘食,终得骄人成就;你反对独裁,为国为民,捐躯赴难,青史留名。
【解析】《说和做》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据此内容对闻一多进行评价,语言简明,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你为了研究,头发凌乱,废寝忘食,终得骄人成就;你反对独裁,为国为民,捐躯赴难,青史留名。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文章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质和精神,然后据此进行评价即可。
8.【答案】范文:
我的同学
他,个子高高的,十分挺拔。圆圆的鹅蛋脸上嵌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非常有神。眼睛下面是他那直挺挺的鼻梁,它可跟那张圆圆的、红红的大嘴巴做了十年的“老邻居”啦!他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喜欢助人为乐的同学。他就是我的同学刘xx。
有一天在自习课上,我写作业时一不小心错了一个字,就在铅笔盒里找橡皮,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我又开始翻桌斗,翻了半天也没有。哎呀,怎没回事啊?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时我一拍脑袋,想起来了,一定是昨天写完作业忘记放到书包里了。这可怎么办啊?这可刚上第一节课啊!这时刘xx正好交完作业本走过来,看见我这么着急,便关心地问我:“你怎么啦,怎么这么着急?”我无奈地回答:“忘记带橡皮了。”刘xx接着说:“那你用我的橡皮吧。”说着,他把一块黑色的橡皮递给了我,我心中十分感激。下了第一节课,我特意走过去谢谢刘xx:“刘xx,谢谢你。”他却说:“没关系,好朋友么,不用这么客气。这块橡皮可以今天放学再还给我。我怕有同学没有带起学具,每天都多带一块橡皮、一把尺子。”
以前我对刘xx不是特别的了解,听了他的话我知道了他是一个助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好同学。我真为有这样一个好同学而感到高兴。
【解析】写人作文,言指语言,也可以是文章作品等等,行指行为、行动。有的刚正耿直;有的能言善辩;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多愁善感。面对如此美丽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昭示人生的真谛呢?动作描写要点:要注意写出人物动作的生动性,努力写出细节,反映人物的特点。而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写此作文,要注意描写的对象是同学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能表现学生的身份年龄和学力。平时多观察生活,多与同学相处,多结交好朋友,多观察同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多丰富自己的记忆仓库,这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前提。
【点评】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审题应从辨析作文侧重点、明确写作的方向、明确限制,规范作文的要求入手做到准确审题;立意要求深刻、有格调、有时代感。选材应做到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生动新颖、避免雷同。在布局上要从做好开头、结尾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且容易掌握的技巧。当然,规范、工整的正楷或行楷书写也是获得作文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9.【答案】(1)活动一: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二: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2)(示例)他,是音乐的先锋。他,是灵魂的先驱。(贝多芬)
(3)(示例)“做了也不一定说”体现的是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这种精神和美德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现在的年轻人“推销”自己,也应在“做”的基础上再“说”;否则就是吹嘘,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的。
【解析】(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形式。遇到这种类型题,可以从演讲比赛、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知识讲座、猜灯谜、读书报告会、征文比赛、名著推荐会等中选择合适的写上去即可。(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选择自己熟悉的名人,按照“他,是……的……。他,是……的……”的句式仿写,内容一定要是赞美性质的。(3)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应围绕“为社会做贡献”这一中心,从辩证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完整即可。
故答案为:⑴1、活动一: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2、活动二: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⑵ 他,是音乐的先锋。他,是灵魂的先驱。(贝多芬)
⑶ “做了也不一定说”体现的是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这种精神和美德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现在的年轻人“推销”自己,也应在“做”的基础上再“说”;否则就是吹嘘,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环节时,环节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环节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⑵仿写句式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结构相似、修辞相同、内容衔接的句子。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比较突出对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考查。其基本原则为:话题一致、结构一致、修辞一致、格调一致。
⑶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答案】10.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11.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在群众大会上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
12.①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再用三件事叙述他的“做”。
②用他的“说”和 “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就是写了什么内容。结构上,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作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方式以及体现出的人物形象特点即可。
10.前两段写闻一多先生还有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现实作为革命家一方面的具体情节。
故答案为: 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11.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归纳即可。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即起稿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即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即参加游行示威。
故答案为: 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在群众大会上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
12.①文章第三到五段写先生的“说”写他说的内容和态度,“说”的目的。之后写了先生“做”的三件事: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②通过先生“说”和 “做”的具体内容, 突出了闻一多先生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故答案为:①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再用三件事叙述他的“做”。
②用他的“说”和 “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答案】13.A背影;①郑重其事地对待孩子们的每封信。②对孩子有万 般耐心和柔情。③走在前方,做儿女们指引的背影。
14.①示例:“非……不可”,意思是一定要多吃一碗饭。“如何是 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都夸张地表现了儿子取得进步后父亲激动得不能自己的情态,表达出闻一多对子女的深切的爱。②示例:“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用一组排比表现闻一多以身作则,用自己一有空就看书或写东西来言传身教地影 响子女,频率之高,毅力之强。
15.从画线句读出闻一多的信,让儿子从年少读到年老,读了一辈子,而每次读都心头泛酸,则是因为儿子读懂了信里父亲深切的爱,每每感动于这样的爱。父亲的家书对儿子来说意味着被封存起来的父亲对儿子永久的爱。
16.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书信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他的为人,而其子女的原话则是对他特点的进一步补充;闻先生的书信里满溢着对孩子的爱,而孩子的话语间也是对这种爱的理解与回应。引用原话,更能让读者被这种亲情打动;同时直接引用原文、原话,也使得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17.示例:家里经济紧张时期,想尽写文章、作报告、刻图章等一切办法改善家里经济状况,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对子女发火,看得出来他有责任心,能担当,而且脾气极好。儿子做实验发生意外,不但没有生气,而且以此为契机教育儿女,看得出来闻一多温和宽容,懂得教育方法。打了女儿之后能在儿子的责问下承认错误;提高了自己治印的费用后被儿子指责发国难财,能接受儿子的批评教育,看得出来闻一多知错就改,不摆父亲的架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此类题目一般不直接给出赏析的角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注意提取句子里的关键字词,另外还应掌握赏析的角度:1、写作手法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角度;2、字、词的角度。字词的角度主要是字词的含义,字词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3、句子结构的角度。照应题目、开头、承上启下、首位呼应等;4、主旨的角度。点明主旨、深化主旨等等。提取出的关键词符合哪个角度就选取哪个角度赏析。
(3)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4)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对写作手法的掌握,记叙文中引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增加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还可以让文章言简意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针对此类题目,学生应在平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之上,逐步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 人物形象,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建议,首先,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特点+事例,即一个人物的特点+一件与此相关的事例。切忌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应该结合文章内容。
13.从“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父亲的背影”可以看出文章主要从家书和和背景两个方面来写作的。
从““胡涂乱抹”写出幼年的闻立鹏给父亲的信里的画是随意的。而就一个儿童这么随意画的画闻一多却一而再地索要,且倍加珍惜,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十分重视孩子们的书信。
从“对孩子,闻一多有万般耐心与柔情。”可以得出,家书的第三部分是闻一多先生有万般耐心与柔情。
从“闻一多只需做自己的事,他走在前方的背影,便是对儿女们的指引。”,可以得出,闻一多先生一直在做孩子们的榜样,指引孩子们前进。
故答案为:A背影;①郑重其事地对待孩子们的每封信。②对孩子有万 般耐心和柔情。③走在前方,做儿女们指引的背影。
14.第①句话“非多吃一碗饭不可”、“如何是好”都写出了得知儿子进步后的开心、激动。第②句话“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闻一多先生认真读书、工作的态度。
故答案为:①示例:“非……不可”,意思是一定要多吃一碗饭。“如何是 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都夸张地表现了儿子取得进步后父亲激动得不能自己的情态,表达出闻一多对子女的深切的爱。②示例:“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用一组排比表现闻一多以身作则,用自己一有空就看书或写东西来言传身教地影 响子女,频率之高,毅力之强。
15.儿子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理解父亲,懂得父亲,正是因为懂得,所以才十分的感动。家书就是父爱的最好的诠释。
故答案为:从画线句读出闻一多的信,让儿子从年少读到年老,读了一辈子,而每次读都心头泛酸,则是因为儿子读懂了信里父亲深切的爱,每每感动于这样的爱。父亲的家书对儿子来说意味着被封存起来的父亲对儿子永久的爱。
16.引用书信和当事人的话语,更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更容易打动读者。
故答案为: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书信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他的为人,而其子女的原话则是对他特点的进一步补充;闻先生的书信里满溢着对孩子的爱,而孩子的话语间也是对这种爱的理解与回应。引用原话,更能让读者被这种亲情打动;同时直接引用原文、原话,也使得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17.从“为人刻印,成为一个“手工业劳动者”,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有所改善。然而闻一多的面容日渐消瘦,手指上也磨出了硬茧,但在最劳碌的日子里,他依然是那个几乎从不对子女发火的好脾气父亲。”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对子女有耐心,有责任心。
从“没想到父亲并没责备我们,只是借此讲了个道理,说了句谚语,一知半解是危险的事。”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懂得教育的方法,善于用温和的办法教育子女。
从“1945年,通货膨胀严重,闻一多提高了自己治印的费用,被长子闻立鹤责问:“这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沉默良久,说:“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 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没有父亲的架子,听从子女们的意见。
故答案为:家里经济紧张时期,想尽写文章、作报告、刻图章等一切办法改善家里经济状况,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对子女发火,看得出来他有责任心,能担当,而且脾气极好。儿子做实验发生意外,不但没有生气,而且以此为契机教育儿女,看得出来闻一多温和宽容,懂得教育方法。打了女儿之后能在儿子的责问下承认错误;提高了自己治印的费用后被儿子指责发国难财,能接受儿子的批评教育,看得出来闻一多知错就改,不摆父亲的架子。
【答案】18.事例一:抗战期间蓄须明志。 事例二: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
19.叫座: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
20.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
21.(示例)闻一多先生走进教室,满堂的学生立刻安静了下来。“今天,我们讲伏羲和女娲。”闻一多先生取出画好的图纸,钉在黑板上。大家都为闻先生画的女娲像惟妙惟肖而赞叹。闻老师口讲指画,从远古的“女娲造人”讲到“女娲补天”,绘声绘色。学生们全都沉浸在这古代神话的情境中,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天地中。伏羲和女娲,本来是很枯燥的课题,但闻先生的讲解却能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学生们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由衷的敬佩。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8.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概括。仔细阅读第①②段,根据所写内容,按照什么人做什么事来概括即可。第①段闻一多先生“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第②段“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故答案为: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
19.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第③段承接了上文第②段“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写闻一多先生斋主名字的由来,引出下文第④段“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古代神话、唐诗”,写在闻一多先生课上的见闻感受。“学校即迁至昆明”交代了学校地点发生了变化。第③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 叫座: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
20.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运用了一系列四字短语,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讲课时的神采飞扬,给“我”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表达了“我”对闻一多先生治学精神的无比崇敬和赞美之情。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突出感情的表达。
故答案为: 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可知,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爱国志士;由“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且每门课都收到学生的欢迎,表现了闻先生博学多才;“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妈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表现了闻先生多才多艺、有感染力;“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表现了闻先生极具个人魅力,很受学生欢迎。
故答案为:闻一多先生走进教室,满堂的学生立刻安静了下来。“今天,我们讲伏羲和女娲。”闻一多先生取出画好的图纸,钉在黑板上。大家都为闻先生画的女娲像惟妙惟肖而赞叹。闻老师口讲指画,从远古的“女娲造人”讲到“女娲补天”,绘声绘色。学生们全都沉浸在这古代神话的情境中,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天地中。伏羲和女娲,本来是很枯燥的课题,但闻先生的讲解却能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学生们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由衷的敬佩。
22.【答案】示例:我们的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热土,不断耕耘,用豪情挥洒青春,汗水满面。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把教育我们当成最大的幸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是的,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的信念依存心底,我们又怎么会不努力拼搏、奋力迸取呢 我们一定会用累累硕果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本课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示例:我们的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热土,不断耕耘,用豪情挥洒青春,汗水满面。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把教育我们当成最大的幸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是的,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的信念依存心底,我们又怎么会不努力拼搏、奋力迸取呢 我们一定会用累累硕果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
【分析】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写要求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