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5 18: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测试卷
历史(问卷)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40分)
1.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该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860年,咸丰皇帝收到奏章,其中提到:“夷人带有马步数千名赴海淀一带,将圆明园、三山等处宫殿焚烧。”其中的“夷人”是( )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日本军队 D.八国联军
3.洪仁玕在就义前的“供词”中说:“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但自妖军贿买洋人以攻我军,我朝连续失城失地,屡战屡败。”这反映了( )
A.晚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B.洪仁玕揭示了运动失败的根源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 D.列强相互勾结共同宰割中国
4.下表是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探究学习的内容,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第1小组 美日侵略台湾
第2小组 阿古柏入侵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3小组 马尾海战镇南关大捷
A.近代早期探索 B.列强瓜分狂潮 C.农民革命运动 D.近代边疆危机
5.据史料记载,慈禧每年从海军经费中腾挪三十万两用以维护颐和园,铁甲战舰化为了颐和园的山水花木。由此得出清军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 )
A.日本发动突袭 B.清政府政治上腐败
C.清军作战不英勇 D.北洋舰队战术错误
6.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反抗精神日益高涨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7.维新人士在维新变法期间在各地创办了《知新报》《国闻报》《直报》《时务报》等报刊,这些报刊( )
A.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D.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
8.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生涯中“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兴中会 B.组织黄花岗起义、萍浏醴起义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发动“护国战争”
9.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因为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体现这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科学” D.“三民主义”
10.1921年,中共一大在红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红船精神”,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红船精神”的内涵之一是( )
A.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为了救国救民,牺牲自己的精神 D.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11.1924年,孙中山曾说:“我们要按照苏维埃的军事制度来组织革命军队,要在南方建立北伐的战略基地。”这一战略基地指的是( )
A.黄埔军校 B.农村革命根据地 C.中国同盟会 D.国民党一大
12.千百年来,获得土地是农民的愿望。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实施的措施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平均地权 D.打土豪、分田地
13.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中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中华民族所处的“最危险的时候”是指( )
A.东北三省沦于敌手,中日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B.华北事变发生,日本欲将华北五省殖民地化
C.热河、察哈尔等地失守,日本侵略不断加剧
D.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
14.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中国军队共投入约75万部队,战士们“闻义赴难、朝命夕至……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磐石。”这表明淞沪会战( )
A.揭开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序幕 B.打破了日本速亡中国的企图
C.体现敌后与正面战场的配合 D.彰显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决心
15.“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贵……”面对日军大肆侵略,中国军队英勇抗击,筑起血肉长城。下列抗战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
A.彭德怀——淞沪会战 B.林彪——百团大战
C.李宗仁——台儿庄战役 D.谢晋元——平型关大捷
16.这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许多代表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我们党今天有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7.毛泽东说:“历史走到今天,总算出现一次和平民主的机会,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重庆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啊!”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实现全民族抗战
C.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D.商讨建立人民政权
18.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中的“这一把利剑”是指(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19.甲午战后,清末状元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此后还创办了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上述举动体现了他( )
A.主张建设海防 B.主张实业救国
C.推动教育变革 D.发展科技的决心
20.近代中国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追求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B.人们生产方式的逐渐改变
C.交通运输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D.休闲娱乐方式的日益开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24分,22题16分,23题20分,共60分。)
21.中国各阶级面对近代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的道路探索。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24分)
【守制·歧路】
材料一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封建统治飘摇不定。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封疆大吏开始由上至下的改良,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提高国防能力,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触及封建体制,始终维护着封建阶层的利益核心。
——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列强发动的哪一次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改良”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5分)
【变制·寻路】
材料二 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2)材料二中的“暴力革命”指哪一具体事件 根据材料二,概括该事件的结果是什么 (5分)
【求是·指路】
材料三 “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材料四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走俄国人的路”遭受“挫折与失败”的表现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8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处召开会议的名称及在党的历史上的地位、B(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4分)
(5)百年求索路漫漫,华夏逐梦踏征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2分)
22.形式多样的历史载体,铭刻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结合下面图文信息,回答问题。(16分)
【绘画中的历史】 《五四运动》 【歌曲中的历史】 《国民革命歌》歌词(1926年)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的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报刊中的历史】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这次运动具有怎样的转折性意义 (4分)
(2)从歌曲中“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当时的革命任务是什么 国民革命能够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吸取哪次运动失败的教训促成的 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国民党内反动集团背叛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3)《申报》报道“西安昨发生重大事变”是什么事件 由于各种原因报纸发行时间,现在只能看到“民国……年十二月十三日”,请你将缺失的时间补充完整。除此以外,我们还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历史 (答出两点)(6分)
23.某班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为主题进行学习,请你参与。(20分)
【研读史料】
材料一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党的政治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抗日战争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2)根据材料二,归纳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4分)
【梳理线索】
(3)制作时间轴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逻辑。
(3)请在时间轴中,选择三件相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分)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测试卷
历史答案
第I卷 选择题(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D B C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D C A C A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24分,22题16分,23题20分,共60分。)
21.(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自强求富
(2)事件:辛亥革命;结果: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3)原因: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符合国情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我们应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2分)
(4)名称:遵义会议;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地点:甘肃会宁。
(5)启示:我们要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勇于逐梦的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22.(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意义:五四运动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革命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运动: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后促成的。
根本原因:他们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革命的目标相悖。
(3)重大事变:西安事变;时间: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即1936年12月13日。途径:还可以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途径来了解历史。
23.(1)变化:由对抗到合作;原因:为了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全民族的抗战。
(2)原因:战争结束后,中国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此外,抗日战争还促进了政府与人民、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中国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3)示例:选择三件相关联的事件: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战胜利
提炼观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论述:
在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一事件震惊了全国,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得到了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在此之前,国共两党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内战不断。然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国共两党开始坐下来谈判,最终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这一协议的达成,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的达成以及抗战的胜利,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们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