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土地的誓言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8 土地的誓言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8:3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土地的誓言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炽(chì)痛 嗥(háo)鸣 斑斓(lán) 参(cān)天
B.谰(lán)语 怪誔(dàn) 亘(gèng)古 浆(jiāng)液
C.田垄(lǒng) 污秽(suì) 蚱蜢(měng) 呻呤(yín)
D.辗(zhǎn)转 辘(lù)辘 默挈(qì) 丰饶(yáo)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声鼎沸 挺而走险 亦复如是 磐石
B.锲而不舍 妇孺皆知 人迹罕至 讪笑
C.心会神疑 来势汹汹 慷慨淋漓 确凿
D.惹人注目 回环曲折 锋芒毕露 逼侠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介词)
B.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副词)
C.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连词)
D.那条山路,除了他,谁也不熟悉。(连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达州市有近260万亩以富硒茶、柑橘、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520多个规模化养殖基地。
B.我们要聚力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推进达州市生态环境高质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C.周剑坚持每个周末前去县里电子商务中心学习电脑美工知识,他打算今后在县城开家门店,用自己的手艺来撑起这个家。
D.李安民在中学时代就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不仅他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5.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B.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C.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D.“我代表的那位英雄总不会是空虚的,”上面那石头有点不高兴,竭力想说服底下的那些石头,“看市民这样纪念他,崇拜他,一定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英雄。”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般来说,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例如,《土地的誓言》铺排描述“参天碧绿的白桦林”“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等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
B.《土地的誓言》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
C.家国情怀是许多作家笔下的创作题材,如现代作家端木燕良的《土地的誓言》,就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痛之爱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D.《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端木燕良还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二、语言表达
7.依照句子,完成下面的句子。
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仿句:在校园的小径上,   。在沸腾的操场里,   ,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   ,在教室的课桌上,   。
8.(中考新考法 - 提供知识支架) 请你根据知识卡片,判断《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两课运用的抒情方式, 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要点: 体会抒情方式及效果)
知识卡片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不借助其他事物, 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向,而是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或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
9.“泥”和“土”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着丰富的情感。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下面的文字,说说你的发现。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②——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③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 (端木燕良《土地的誓言》)
三、填空题
10.填空。
(1)《土地的誓言》一文写于   十周年,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等。本文题目的意思是:   。
(2)这篇文章抒发了东北青年对国土沦丧的   之感和对故土的   之情,具有强烈的   色彩。
1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niǎn(   )着 shì(   )言 háo(   )鸣 山jiàn(   )
斑lán(   ) 默qì(   ) 田lǒng(   ) 埋zàng(   )
土rǎng(   ) 丰ráo(   ) 挚痛(   ) 污秽(   )
镐头(   ) 亘古(   )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土地的誓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2.概括上面选文的主要内容。
13.如何理解题目“土地的誓言”?
14.“我”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15.从上文中摘出一个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16.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17.本段再次描写故乡美景的作用是什么?
文学作品阅读
江北的雪
朱明东
①一场洁白的盛典不期而至。
②朵朵雪花在空中缓缓地飘、慢慢地舞,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往下落。这就是哈尔滨江北的雪,江北冬日里声势浩大的雪。
③初识江北的雪是儿时的一个早晨。祖父端着一盆豆腐冒雪而归, 一缕狂欢的风雪尾随热腾腾的豆香袭进屋内。 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房前房后,院里院外,银白一片。想出门,门却推不开。
④下雪前,母亲回娘家看姥姥。我想跟着去,母亲说:“好好做寒假作业,雪停了天晴了,妈就回来了。”那两天,雪花晶莹了我的梦。第三天早上,阳光透过霜漫的玻璃,将我从梦中唤醒。呀,雪住了,天晴了,妈妈要回来啦!我兴奋地穿好衣服跑出门。雪霁一片新色,满村的雪,满村的白。脚下的雪更厚实,踩在上面,雪会欢快地发出“咯吱咯吱”声。村西头那些老杨树上高高低低挂满了“棉絮”,微风一吹,枝头就一抖;再一吹,“棉絮”就落了一地。
⑤前方的路和田野连成了白茫茫一片。西北那边有姥爷家,母亲定会打那里返回来。眼睛望得有些疼,用手揉了一下再望,田野上有个红点正向这边移动。是母亲!母亲头扎围巾,一身红棉袄,挎着小竹篮,向我走来……
⑥孩子沉湎在深深的雪梦中,田野、山林、乡村和城镇静谧而安然。月光下,江北成了平静的海洋,到处闪动着银色的光。天蒙蒙亮,父亲领着我和哥哥去二十多里外的小镇赶集。脚下的雪更加厚实了,大大的雪爬犁滑行得越发自由。我和哥哥坐在爬犁上,父亲轻快地拉着。太阳升起来了,辽阔的江北大地新光浮跃,熠熠生辉。赶集回来,天近黄昏,去时还舒缓的田野忽然刮起了大风。风卷着雪刮过来,向我们起劲儿地冲击着。我和哥哥躲在父亲身后不敢往前走。父亲安慰道:“别怕,前面就到家了。”
⑦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看,江北的雪片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落在树上,树上开满了银色的花儿;落在人身上,人瞬间清爽;落在车上,车上就载满了力量;落在窗台上,窗台上就闪烁温暖的光。雪花有情,江北的大地朴实而热情。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
⑧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江北,有飞雪迎春的信念,更有桃花盛开的期待。在冰雪大世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雪的无畏光芒。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五光十色的冰灯引导着雪飞舞的方向,最美的摩天轮成为江北新地标,与江北美丽的夜色和星空融为一体。
⑨银的大地,银的楼宇,银的江岸,到处都是雪的欢腾。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8日)
18.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围绕“雪”写了哪几件事?
19.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
20.分析第⑦段中“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的原因。
21.故乡往往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是游子固守一生的精神家园。抒写乡情自然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之一,而品读乡情则有助于读者走进作品,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请结合相关作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品读下列两段文字不同的表达效果与游子乡情。
【甲】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朱明东《江北的雪》)
【乙】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端木燕良《土地的誓言》)
第四部分 写作素养
五、写作题
22.仿照课文第一段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的句式写一段话。抒发对家乡深沉的爱。
要求: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家乡特征的景物,运用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字数100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A全都正确; B项“誔”应为“诞”,“亘”应读gèn;C项“秽”应读huì,“呤”应写作“吟”;D项“挈”应写作“契”,“饶”应读ráo。
故答案为:A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答案】B
【解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项,“挺而走险”的“挺”应写为“铤”,“快走的样子”;
B正确
C项,“心会神疑”的“疑”应写为“凝”,是“注意力集中”的意思,而不是“怀疑”的意思;
D项,“逼侠”的“侠”应写作“狭”,是“狭窄”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D
【解析】D:错误。“除了”是介词。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词性。掌握词性定义即可。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数量词、助词、数量词、介词等。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B:缺少成分,应改为“大力推进达州市生态环境高质量建设";
C:有歧义,将“前"去掉;
D:语序不当,将“不仅"和“他’调换顺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答案】C
【解析】C项“逗号”应改为“省略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与辨析能力。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除了领会文章的立意,理解布局谋篇,品读词句外,还要重视标点符号,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6.【答案】A
【解析】A:错误。举的例子是间接抒情不是直接抒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7.【答案】留下我无数欢声笑语;我洒下颗颗汗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印下我书写描画的痕迹
【解析】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选择适当的句式和语言,使句子通顺、连贯即可。
故答案为:(1)、留下我无数欢声笑语;(2)、我洒下颗颗汗滴;(3)、我如饥似渴地阅读;(4)、印下我书写描画的痕迹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
8.【答案】《黄河颂》全文运用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哺有下的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项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情感强烈、鲜明,直接;《土地的誓言》综合运用直接抒情和问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回忆部分铺陈了许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 借景物间接抒情 ,从字里行间可以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运用呼告手法的部分则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着念。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不仅朴素真切,而且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深印象。
【解析】 《黄河颂》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是直接抒情。
《土地的誓言》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间接抒情。“我不能离开她”,直接抒情。
故答案为: 《黄河颂》全文运用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哺有下的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项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情感强烈、鲜明,直接;
《土地的誓言》综合运用直接抒情和问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回忆部分铺陈了许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借景物间接抒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运用呼告手法的部分则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着念。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不仅朴素真切,而且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深印象。
【点评】本题考查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读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理解文章大意。找到抒情的句子,分析理解抒情方式及其效果,是否突出作者情感。
9.【答案】示例:①龚自珍诗中的“春泥”象征了一种奉献 精神,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和黎民奉献自己的情怀。②艾青笔下的“土地”是祖国(或民族)的象征,表达的是对磨难中的祖国(或民 族)的深沉的爱。③《土地的誓言》中的“土地”“泥土”是作者故乡的象征,也是受难的国土的象征(或中华民族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 故乡(或祖国、民族)热烈的爱。
【解析】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翻译为: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成长。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展现出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更具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这里的春泥象征奉献精神,象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和爱国情怀。
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
③土地、泥土是故乡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表达了思乡念家,捍卫国家,誓死回到故土,对祖国深深的爱。
故答案为:①龚自珍诗中的“春泥”象征了一种奉献精神,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和黎民奉献自己的情怀。
②艾青笔下的“土地”是祖国(或民族)的象征,表达的是对磨难中的祖国(或民族)的深沉的爱。
③《土地的誓言》中的“土地”“泥土”是作者故乡的象征,也是受难的国土的象征(或中华民族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或祖国、民族)热烈的爱。
【点评】本题考查意象。读懂例句含义,结合作品内容及作者生平背景,理解作品深意。理解泥土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即可。
10.【答案】(1)“九一八”事变;大地的海(答其他长篇小说代表作也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压抑;深深眷恋;爱国
【解析】(1)《土地的誓言》一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本文题目的意思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故答案为:(1)九一八事变;(2)《大地的海》;(3)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故答案为:(1)压抑;(2)深深眷恋;(3)爱国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11.【答案】碾;誓;嗥;涧;斓;契;垄;葬;壤;饶;zhì;huì;gǎo;gèn
【解析】碾着 niǎn zhe 用碾滚轧、研磨。
誓言 shì yán 释义 起誓时当众说出的表明决心的话。
嗥鸣 háo míng 号鸣,高声呼叫。 指尖叫声。
山涧 shān jiàn 山间的水沟
斑斓 bān lán 颜色灿烂丰富
默契 mò qì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地说出来而内心却有一致的了解或见解。 秘密约定。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田垄 tián lǒng 分开田亩的土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埋葬 mái zàng 掩埋尸体。比喻消灭;清除
土壤 tǔ rǎng 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
丰饶 fēng ráo 丰盛;富饶
挚痛 zhì tòng 指抽挚牵引作痛,有一处牵连及它处,多因经脉失养或脉络阻滞不通。
污秽 wū huì 肮脏的。
镐头 gǎo tou 一种掘土用的丁字形工具。
亘古 gèn gǔ 整个古代;终古
故答案为:碾、誓、嗥、涧、斓、契、垄、葬、壤、饶、zhì、huì、gǎo、gèn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答案】12.故乡的美好生活让“我”魂牵梦绕,“我”发誓要为“母亲”付出一切。
13.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要回去,我要战斗。
14.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 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5.示例:“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怀念中暗含忧伤和愤怒。
16.作者愿意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17.展现故乡的美,强调“我”与故乡的深厚感情,为下文写誓为她牺牲一切作铺垫。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最后用简洁的解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2)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直接解释字面上的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深入思考。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排比句的辨识和赏析能力。根据排比句的句式特点恰当判定,明确其能增强文章表达的情感的作用,结合语句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6)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回答。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旨;等等。
12.读懂文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故乡的美好生活让“我”魂牵梦绕,“我”发誓要为“母亲”付出一切。
13.从全文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故答案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要回去,我要战斗。
14.文章结尾处往往起到总结、点题的作用,“我”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在文章结尾处即可找到。
故答案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 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5.根据排比句的句式特点恰当判定,明确其能增强文章表达的情感的作用,结合语句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怀念中暗含忧伤和愤怒。
16.结合全文思想来看,“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表现了作者原意为了自己的故乡而去战斗,“必须”表现了作者信念之强烈。“或者我的坟前”则表现了作者意志坚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哪怕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
故答案为:作者愿意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17.“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没有人能够忘记她”作者通过回忆来展现故乡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深厚感情。为下文自己愿为家乡牺牲一下的誓言作了铺垫。
故答案为:展现故乡的美,强调“我”与故乡的深厚感情,为下文写誓为她牺牲一切作铺垫。
【答案】18.①祖父端着豆腐冒雪而归;②母亲雪后从姥爷家回来;③“我” 随父亲迎着雪赶集回家;④归乡的游子赞雪;⑤造雪机造雪装扮江北大地;⑥孩子堆雪人打雪仗。
19.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特 点,表达孩子对雪的热爱和向往。
20.①雪后的江北“朴实而热情”,承载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②江北的雪,寄寓作者对亲情的赞美和向往;③江北已变成国家级新区,焕发新的活力,充满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21.【甲】间接抒情,运用景物描写(或以景结情、以景衬情等)以及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描写了湛蓝天空下银色雪花片片飞舞 的动人姿态,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故乡的雪的喜爱,对故乡日新月异美好未来的憧憬,对美好新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情感的抒发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乙】直接抒情,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回归故乡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为了故乡的解放,作者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情感的表达鲜明而强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段落,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8.根据第③段“初识江北的雪是儿时的一个早晨。祖父端着一盆豆腐冒雪而归,一缕狂欢的风雪尾随热腾腾的豆香袭进屋内”可概括事件为:祖父端着豆腐冒雪而归;
根据第⑤段“眼睛望得有些疼,用手揉了一下再望,田野上有个红点正向这边移动。是母亲!母亲头扎围巾,一身红棉袄,挎着小竹篮,向我走来”可概括事件为:母亲雪后从姥爷家回来;
根据第⑥段“赶集回来,天近黄昏,去时还舒缓的田野忽然刮起了大风。风卷着雪刮过来,向我们起劲儿地冲击着。我和哥哥躲在父亲身后不敢往前走”可概括事件为:我随父亲迎着雪赶集回家;
根据第⑦段“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雪花有情,江北的大地朴实而热情。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可概括事件为:归乡的游子赞雪;
根据第⑧段“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可概括事件为:造雪机造雪装扮江北大地;
根据第⑨段“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可概括事件为:孩子堆雪人打雪仗。
故答案为:①祖父端着豆腐冒雪而归;②母亲雪后从姥爷家回来;③“我” 随父亲迎着雪赶集回家;④归乡的游子赞雪;⑤造雪机造雪装扮江北大地;⑥孩子堆雪人打雪仗。
19.画线句中“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可知,把漫天的雪花比作大雾、柳絮和海水,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同时三组比喻用“像……像……更像……”三个相似的句子连接,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是句子表达气势更强烈,节奏感更强,更好地突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孩子们对学的热爱和向往。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特 点,表达孩子对雪的热爱和向往。
20.根据第⑦段“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可知,游子欣慰是因为曾经的江北而今已变成国家新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充满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根据第⑦段“雪花有情,江北的大地朴实而热情”可知,游子欣慰的原因是雪后的江北“朴实而热情”,承载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根据第⑦段“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落在人身上,人瞬间清爽;落在车上,车上就载满了力量;落在窗台上,窗台上就闪烁温暖的光”可知,游子欣慰的原因是江北的雪,寄寓作者对亲情的赞美和向往。
故答案为:①雪后的江北“朴实而热情”,承载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②江北的雪,寄寓作者对亲情的赞美和向往;③江北已变成国家级新区,焕发新的活力,充满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21.甲句:从抒情方式来看,本句是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描写了故乡的雪景。“片片银屑如蝶飞舞”把雪花比作蝴蝶,这是比喻。“动情地唱着歌儿”把雪花人格化,这是拟人。联系本段中的“飞舞”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湛蓝天空下银色雪花片片飞舞的动人情态。联系作者感情可知,作者细腻而深情的描写了雪花飞舞的情景,表现了对故乡的雪,对故乡的喜爱之情。联系“似在传递春的消息”可知,雪花传递的不仅是自然之春的消息,更是人生之春、社会之春的消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借景抒情,景中含情,使情感的抒发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乙句:从抒情方式来看,本句是直接抒情。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运用了呼告的修辞,在行文中直呼自己的故乡。“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回归故乡的信念与决心。“我愿付出一切”“或者我的坟前”表明作者为了故乡的解放愿望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直接抒情兼呼告的应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加鲜明而强烈。
故答案为:①雪后的江北“朴实而热情”,承载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②江北的雪,寄寓作者对亲情的赞美和向往;③江北已变成国家级新区,焕发新的活力,充满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22.【答案】示例:当深秋佳节空中高悬一轮圆月的时候,当波涛滚滚望向大海的时候,当夜深人静独自静卧的时候,我想起海岸对面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我看见家门口歪歪的枣树下期盼游子归来的父母,我听见故乡低低的深深地呼唤。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仿照课文第一段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的句式写一段话。抒发对家乡深沉的爱。如:当深秋佳节空中高悬一轮圆月的时候,当波涛滚滚望向大海的时候,当夜深人静独自静卧的时候,我想起海岸对面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我看见家门口歪歪的枣树下期盼游子归来的父母,我听见故乡低低的深深地呼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