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黄河颂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澎湃(pài) 山巅(diān) 九曲连环(qǔ)
B.哺育(bǔ) 气魄(pò) 发扬滋长(zī)
C.浊流(zhuó) 宛转(wǎn) 一泄万丈(xiè)
D.屏嶂(zhàng) 豪迈(mài) 万丈狂谰(lán)
2.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B.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D.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3.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拟人)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站在山顶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B.人是社会之本,人的素质如何,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C.写字练习进入汇川区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D.河水的来源除了地下水之外,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②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
③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④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⑤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
A.⑤③④②① B.③④②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⑤
6.下列对《黄河颂》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并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C.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长句为主,兼以短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D.诗中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热情歌颂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好地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二、填空题
7.《黄河颂》选自组诗 。作者 ,原名张光年。
8.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bì bǎng 。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bǔ yù 下/发扬滋长!
(3)黄河以它英雄的qì pò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4)惊涛澎湃,掀起万丈kuáng lán 。
9.多音字辨析训练。
屏障 荧屏
屏息凝神
注:看着荧屏 上正在躲避敌人抓捕的战士,她屏 息凝神,双手紧握,生怕战士被抓住。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0.【活动三:扬文化精神】
小文搜集了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文字和两段歌词。请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任务。
黄河文化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饱含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
(摘自《河南日报》)
歌词一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节选自《黄河颂》)
歌词二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节选自《我的中国心》)
根据对“黄河文化内涵”的理解,歌词一、二中“黄河”的文化内涵分别是:
11.仿写下面小诗中画线的诗句。要求:写出自己的一个梦,题材不限,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我有着一个梦 埋在泥土中 深信它不同 光给了它希望 雨给了它滋养 它陪种子成长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凉 (选自袁隆平《我有一个梦》) 仿写:
12.中国的山山水水,哺育了中华民族,你能列出不少于三个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景物吗
例:惊涛澎湃的黄河。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我站在高山之巅, 多少英雄的故事,
望黄河滚滚, 在你的身边扮演!
奔向东南。 啊,黄河!
惊涛澎湃, 你是伟大坚强,
掀起万丈狂澜; 像一个巨人
浊流宛转,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结成九曲连环;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从昆仑山下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奔向黄海之边; 啊!黄河!
把中原大地 你一泻万丈,
劈成南北两面。 浩浩荡荡,
啊!黄河! 向南北两岸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13.诗中,诗人称“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14.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九曲连环”?请你具体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15.“啊!黄河!”在诗中多次出现,是何修辞?起什么样的作用?
16.诗人借黄河表达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7.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方面的“怒”。
18.阅读第⑤⑥⑧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19.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②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20.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
21.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第四部分 写作素养
五、写作题
22.【写法借鉴】这首诗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如“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把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片段仿写】请你以长江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它的赞颂之情。(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本题中
A项中“九曲连环”的“曲”应读“qū”。
B正确
C项中“一泄万丈”的“泄”应写作“泻”。
D项中“屏嶂”的“嶂”应写作“障”,“万丈狂谰”的“谰”应写作“澜”。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形、字音。
2.【答案】D
【解析】 ABC正确。D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给诗歌划分节奏的能力。划分诗歌节奏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个意义单位中间不能断开。划分节奏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诗句分成几个意义单位,两个意义单位之前可停顿,但要切记一个意义单位之间不能停顿。
3.【答案】B
【解析】A.正确;
B.不正确;“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作民族的摇篮,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没使用拟人的修辞;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
4.【答案】B
【解析】A.句子中的“山顶之巅”意思重复,因为“山顶”已经表达了最高点的意思,再加上“之巅”显得冗余;
B.正确;
C.句子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句式杂糅,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目的是提高”或“为了提高”。
D.句子中的“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句式杂糅,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还有雨水”或“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两者不应同时使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黄河大合唱》;光未然
8.【答案】(1)臂膀(2)哺育(3)气魄(4)狂澜
【解析】(1)臂膀bì bǎng,意思是手臂,上肢,喻得力助手。解释手臂,上肢,喻得力助手。(2)哺育bǔ yù,意思是供给食品、滋养品和保健品,特指父母喂养后代的一种行为状态;亦指通过教育培养。(3)气魄qì pò,意思是指某人身上或行动上被激发出来的做事的魄力;想象力或看法的大胆;气势。(4)狂澜kuáng lán,是指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也可来比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乱。注意"澜"不要写成"斓"。
故答案为:(1)臂膀;(2)哺育;(3)气魄;(4)狂澜
9.【答案】píng;píng;bǐng;píng;bǐng
【解析】“ 屏 ”字是多音字,可以读“ píng ”和“ bǐng ”, 屏障 : 1.遮挡,遮蔽。 2.遮蔽、阻挡之物。 故' 屏障 "的"屏“应读“ píng ”, 荧屏 :荧光屏,故” 荧屏 “的”屏“应读为”“ píng ”,“ 屏息凝神 ”: 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故“ 屏息凝神 ”的“ 屏 ”应读“ bǐng ”,所以第4空应填“ píng ”,第5空应填“ bǐng ”。
故答案为:第1空、píng;第2空、píng;第3空、bǐng;第4空、píng;第5空、bǐng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尤其注意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10.【答案】“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解析】歌词一主要赞颂了黄河,体现了家国情怀。
歌词二主要是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的概念,体现了同根同族的观念。
故答案为: “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此类题目,应首先立足于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材料的内涵。
11.【答案】示例:我有着一个梦 屹立在边防 它激励我成长 我守护我最亲爱的家人 在阳光下徜徉
【解析】注意围绕主题,句式一样即可。运用修辞即可,主题是“梦”。
故答案为:我有着一个梦 ;屹立在边防 ;它激励我成长; 我守护我最亲爱的家人; 在阳光下徜徉。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具体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的“ 梦 ”,其次,注意示例句子的格式。第三,围绕主题或者关键词,按照规定的句式去写即可。
12.【答案】如奔腾不息的长江、高耸云天的泰山、绵延万里的长城,(只要是能代表民族精神的事物并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即可)
【解析】依据例句,只要是能代表民族精神的事物并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即可。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景物:奔腾不息的长江、高耸云天的泰山、绵延万里的长城。
【点评】此题主要努力培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答案】1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是可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14.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川、甘、宁、内蒙、陕、晋、豫、鲁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入渤海。
15.反复;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引向深入。
16.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化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诗歌中反复的作用。诗歌中反复写法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强调主题和情感,突出重点内容、强化情感表达;二是营造韵律和节奏,增强韵律美感、调节节奏变化;三是构建诗歌的结构层次,划分段落、加强各部分内在联系。
(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13.“摇篮”一般指婴儿的卧具。这里比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屏障”指屏风或阻挡之物,也有保护遮蔽的含义。这里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
故答案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是可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14.因为黄河流经的地方水土流失都很严重,所以带着很多沙尘,因此得名“浊流”,顾名思义,水浑浊,流向弯曲。而黄河流经的河道又是多山势的地方,河道大多要绕山而行,蜿蜒曲折,因此说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九在古代代表最多的意思了,表示黄河弯曲很多。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故答案为: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川、甘、宁、内蒙、陕、晋、豫、鲁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入渤海。
15.结合本文的写作结构来看,“啊!黄河!”反复出现,将全诗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使得整首诗的赞颂逐步深入更能体现黄河的精神:“伟大坚强”。
故答案为:反复;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引向深入。
16.“黄河颂”着眼于“歌颂”。课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诗人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故答案为: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答案】17.芦花之怒;黄河之怒。
18.“遗憾”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收获”是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
19.①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0.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作铺垫。
21.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全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注意细节归纳作答。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时,从词语锤炼或修辞手法的角度,把握关键字句,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可。
(4)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应判定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格、描写方法、烘托手法等。其次,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需要从内容上看与全文的关系,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与全文的关系。
(5)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涵。
17.文章①②③段描写了芦花盛开的景象,“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可以概括为芦花之怒,④⑤⑥段描写了黄河浩荡,“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可以概括为黄河之怒。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芦花之怒;黄河之怒。
18.文章讲述了作者此行观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遗憾”,从⑦⑧段可知当“我”以及其他游客知道无法看到黄河入海时内心都很遗憾不舍,尤其是一个外地人专程赶来看不到入海的景象更是“遗憾到死”。但是此行也有收获,即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从第⑨段可知作者从看到的黄河景色中领悟到了芦苇的野性,黄河的野性以及民族的野性。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遗憾”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收获”是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
19.①句中出现大量动词,“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生动地表现出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将黄河奔流不止的景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借此抒发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②“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此句将全世界比喻成了雪的天堂,表现芦花怒放之美,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则运用排比的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芦花怒放的赞叹。
故答案为:①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
②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0.“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属于正面描写。“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属于侧面烘托。内容上围绕文章中心,点出“怒从黄河来”这一主题,并突出风大,是抒情之前的细节铺垫。结构上为下文无法看到黄河入海景象的情节做铺垫。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作铺垫。
21.本题需要把“芦花”与“黄河”两个意象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找到两者相联系或者相同的地方。从文中可以看出,芦花从黄河边生长出来,沿袭了黄河的刚烈,即使百花凋零,它也要独自飘荡在天地间,凝成一片雪白,它包容着黄河的怒气,也展示着自己的倔强,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芦花如同浩浩荡荡,一泻万丈的黄河一般,团结并进,蔓延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困难顽强抗争,不惧生死、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
故答案为: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黄河颂》中,黄河被描绘成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壮阔景象,它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和坚韧。这种精神在芦花中得到了体现,它们不畏严寒,不惧风霜,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长,高举着白亮亮的雪花,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芦花的这种倔强和顽强,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它们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强和不屈。正如《黄河颂》中所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在黄河的哺育下发扬滋长,芦花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22.【答案】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解析】仿写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意连贯、句式结构、修辞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运用能力,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或是强调句式的统一,或是要求修辞的一致,或是讲究语意的连贯,而更多的则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这道试题侧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抓住”长江“这个描写对象,注意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写出对长江的赞颂之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