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专题二轮复习:托物言志诗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专题二轮复习:托物言志诗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5: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诗歌专题:托物言志诗
【概念介绍】托物言志:又叫“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托物言志诗有三种:
①借物自比(借物喻人),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历处境;
②借物抒怀,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
③借物寓理,借物说明一个道理。
主要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例:“文帝却之不肯乘,千里马去汉道兴。穆王得之不为戒,八骏驹来周室坏。”
主要手法: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例:“胡骑凭陵杂风雨。”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有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
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有托物言志。例:“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素蝶:白蝴蝶。蕙:一种香草,象征心芳志杰。
青薇:指嫩青的细叶。
伯夷、叔齐采薇,喻指高洁的品行。
素蝶在象征高洁的香草间飞舞,表现了素蝶对高洁的向往。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映日:日光映照。乍:忽然。
和旭日一同起飞,争着飞向天空,忽然大风袭来,只好匆忙踏上回程。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见:出现。参差:高低不齐。叶际:叶子中间。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芳华:香花,此处泛指百花。幸:希望。
谢:凋谢。嘉树:对树的美称。依:依附、托身。
希望花朵不要凋谢,愿与嘉树长久相依。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活动:①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②映衬日光腾起,
顺着风势返回;③花丛中时出时没,树叶间上下翻飞。
手法:①白描手法:素蝶面对不同对象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而且是轻松自然,从容应对。
②直接描写: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③侧面衬托:以蜂、雀、日、风、花、叶优美的环境表现其自由可爱的本性。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借物喻人,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②托物言志,通过写素蝶寻求嘉树的有力庇护,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借物喻人,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②托物言志,通过写素蝶寻求嘉树的有力庇护,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咏怀八十二首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lǐ)泉:甘甜的泉水。日夕:傍晚。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九州:中国的别称。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延颈:伸长头颈。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摧藏:1.摧伤,挫伤。2.极度悲哀。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恰好遇到秋风吹起,自己的羽翼受到伤害而藏起来。
【文化常识:商风】
“春、夏、长夏(7月7日至8月6日)、秋、冬”五个时令,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秋天属金,“秋风”即是“金风”。五音“宫商角徽羽”也能配上五行,分别对应土、金、木、火、水,其中“商”属金,因而“秋风”又叫“商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对应木、火、金、水、土,因而“秋风”又叫“西风”。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去:离开。但:只。恨:遗憾。怆悢:悲伤。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1.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①品性高洁: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写饮食洁净,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写栖居高地。
②志向远大: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①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②以才高行洁但羽翼受伤的凤凰象征诗人自己,抒发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怀。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雕鹗,雕与鹗,猛禽, 比喻才望超群者。
秋汉,秋季的天河。寥寥,广阔,空旷。
迥:远。肯,岂肯,怎愿,如“肯与君王卷土来”。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 )。
“自古逢秋悲寂寥”,而胸怀远大者,却独具慧眼,故能独抒机杼:于衰败中见生机,于寂寥里见高远,于凄冷中见坚强。所以柳永看到了“三秋桂子”;刘禹锡看见了“晴空一鹤排云上”;毛泽东看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
身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诗人范仲淹,自然也看到了秋高气爽时耿耿星河的辽阔高远。无穷宇宙才是他的征程,于是他攀跻而上,横绝云天。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
摇落,凋残,零落。绝,停止。攀跻,攀登。
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凋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月兔:玉兔。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阳乌: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的三足乌。月宫中的玉兔精魄应丢失,太阳上金乌的影子要和它平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长河:黄河。练,白绢。
太华:华山的雅称。
黄河像一条丝带那么窄小,华山像一只拳头那么卑低。采用比喻和夸张,借黄河之细、华山之低反衬雕鹗飞翔之高,视域之阔,雕鹗的形象更加完足。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眄,斜视,望。群毛:走兽。遁:逃。睽:分离。
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禽对雕鹗躲避退让,(侧面)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
16. 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
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
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冰容:冰一样晶莹的面容。不入时:不合时宜。
用拟人手法,把红梅当成一位美人,因为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地独自开放,这都是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容貌会不合时宜的缘故。
17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17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故作小红:故意妆扮浅红。尚余:仍然保持。
孤瘦:因无叶子而显得梅花孤独细瘦的样子。
霜雪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
17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指梅花的红色。
无端:无来由。
红梅不畏霜雪的本质是不会因此改变的,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
17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宋初诗人石曼卿。
梅格在:梅花的品格所在。
更:岂能。
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辨梅花和桃杏呢?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 )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戒惧),保持自己的节操。
19.阅读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意思是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姿态,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白莲 陆龟蒙 〔唐代〕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蘤(huā):“花”的古体字。此花:指白莲。端合:应该。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负,此花真应该生长在瑶池里。白莲不事铅华,不争奇斗艳,这种无情有恨的神态,何人能够欣赏?只能在晓月清风的陪伴下寂寞地自开自落。
①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②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