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二轮语文复习: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二轮语文复习: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5: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古诗鉴赏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古诗复习专题
第七课
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考点概述
"分析表达技巧"是指分析作者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中的必考考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热点。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结构技巧。
修辞手法
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
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诗人……感情)、借代、通感。
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
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1)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详细内容可参见“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学案76“前备知识”。)
(2)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类型 本体 喻词 喻体 举例
明喻 出现 像、如、似等 出现 官仓老鼠大如牛,见人开仓亦不走。——曹邺《官仓鼠
暗喻 出现 是、成为、作等 出现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借喻 不出现 无 出现 可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博喻 通常出现 通常无 出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比喻常见类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本诗第四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音比作春蚕吃桑叶的声音,生动形象;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比拟
比拟=拟人+拟物
拟物有三种类型:
1、把人当作物来写
2、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3、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
例:还有一问,”公理“,几块钱一斤?(把”公理“拟作有重量的物品)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作者】周晋 【朝代】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请问这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请问
采用了拟物
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春愁”比作可以被放走的事物,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1、诗词中以夸张外形尺寸和主观感受程度最为常见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中最常见夸张手法
3、夸张之处往往是情感表达的重点
轻松一刻
1、世界上最容易衰老的人是?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世界上最快的船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世界上最长的瀑布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世界上最难走的路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在?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借代类型
部分代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特征代本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具体代抽象 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司马迁《史记》
官名代人名 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人名代本体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地点代本体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杜甫《琴台》
沿用典故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骆宾王《在狱咏蝉》
常见借代词语举例
类型 举例
部分代整体 帆:船
特征代本体 朱门:富贵人家 桑梓:家乡
戎马、干戈、金鼓、烽烟、烽火:战争
须眉:男子 汗青:史册 桑麻:农事
膝下:幼儿 黔首:平民 阡陌:田野
藩篱:边防 缙绅:做官的人 纨绔:富家子弟
寸管:毛笔 白丁、布衣:百姓 红:花
绿:叶子 红袖:美人 青衫:下级官吏
具体代抽象 乌兔:时光 社稷、轩辕、宗庙:国家 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渔樵:隐逸生活
官名代人名 江州司马:白居易 杜工部:杜甫
人名代本体 杜康:酒
地点代本体 庙堂:朝廷 大宛:宝马 汨罗:屈原
沿用典故 南冠:囚犯 婵娟、嫦娥:月亮 骚客:文人
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练、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古诗词中借代常见位置
古诗词中表颜色的词汇出现在名词的位置,多使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野菊》杨万里
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减字木兰花》向子湮
区分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试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借代
借喻
借代
借喻
借代
借代
对偶
1、音律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词性、形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凝练之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言简意赅,然而意蕴丰富。借自然事物的交替暗示社会变迁的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意境之美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是对偶,也是比喻,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氛围。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形象,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闻筝
【作者】康海 【朝代】明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注:康海(1475年-1540年)明弘治年间状元,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因刘瑾案获罪,坐党落职,还乡后遂狂荡不羁,郁愤终身。
问:本诗的颔联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试作分析。
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写听觉,从正面摹写音乐境界。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对偶、比喻、拟人
设问、借代
比拟
互文
比喻、夸张
双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法曲献仙音①·秋晚红白莲
吴文英
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艳拂潮妆,澹②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 
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③洗、玉井晓霞佩响。寸藕折长丝④,笑何郎⑤、心似春荡。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⑥。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
【注】①法曲献仙音:词牌名,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②澹:恬静、安然的样子。③清麝:清冽的麝香气息。④寸藕折长丝:折断寸藕可见长丝。⑤何郎:三国时的何逊,人称“粉面何郎”。⑥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问:本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对偶。“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相对,“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相对,读来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②拟人。将水波、晚秋当作人来写,富于情味;将红白莲当作冷艳沉静、相对玉立的美人来写,表现出对荷花的怜爱。③借代。以“绿”“红”分别借代叶、花,用语简洁,凸显了叶、花的特点。④比喻。“伴鸳鸯”两句,写盆栽的红白莲像鸳鸯般双宿水上,表现出与爱人远离不能相见的怅惘。⑤双关。“寸藕折长丝”中的“丝”字一语双关,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分隔两地的爱人的思念。(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先准确地答出词中所用修辞手法,再结合相关词句分析表达效果和作者情感。该词使用的修辞手法较多。起首两句“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对仗工整,后面“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也是如此,读来极具节奏感,富有音韵美。运用拟人手法,将红白莲比作美人,写它们“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仿佛在对着彼此说话,惹人怜爱。以“绿”代指叶,以“红”代指花,用语精练,这是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伴鸳鸯秋梦”写红白莲花像鸳鸯双栖在水上,而自己形单影只,反衬与爱人不能相见的寂寞孤单。另外还有双关,“寸藕折长丝”既是说藕断丝连,也是指相恋的两人虽然远隔两地,但仍然长相思。
表现手法
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作用是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四组对比,请结合文本填出下表。
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情感都冲淡了
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采地黄者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hóu)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对比,将朱门与农家对比,将马有残粟与民无口食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怜悯,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批判。
华清宫
【作者】吴融 【朝代】唐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作者】李约 【朝代】唐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宫内宫外(空间)对比
今昔(时间)对比
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1、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马克西姆·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题。
醉落魄·咏鹰
【作者】陈维崧 【朝代】清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借环境衬托鹰
1、请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衬托手法。
答案 
正衬: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年轻得意。
反衬:①用曹军灰飞烟灭反衬周瑜大获全胜的英雄形象;②用周瑜年轻有为反衬词人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题目。
杂 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两个,永不同时出现于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期卫国的著名乐师。
问: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
答案:①反衬。(1分)“昔往鸧鹒鸣”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都以明媚的春光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1分)②对比。(1分)都将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进行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之快、变化之大,写出了战士离家之久。(1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基本化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因而它们在句式上结构相似,都以“昔”“今”分别领起一句,明显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王诗的“昔往鸧鹒鸣”以乐景反衬哀情,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相似。因此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是都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对次要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事物及其特色。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①看是否出现:烘托只写用于烘托的事物,被烘托的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既描写主要事物,也描写起衬托作用的次要事物,“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②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在赏析活动中不宜把二者分开。借助联想,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的想象,可以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A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长安正月十五日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
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
万人行乐一人愁。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问: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作者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2分)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作者推己及“故人”,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相思的深厚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通过京城元宵之夜的热闹与作者此时无心游玩、独处旅社的境况对比,突出作者的孤苦郁闷。第二首诗中,“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实写中秋之夜的自己,又想象自己思念的家乡亲友,表现出内心的郁闷沮丧;“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作者想象友人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友人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内心的郁闷,更加显示出二人友谊的深厚。
谢谢聆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