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5: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张若虚
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成为了文人墨客无尽的创作灵感之源,被他们深情地吟咏在笔墨之间。月亮承载着他们的爱恨情愁,见证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人生的坎坷历程。
在文人的笔下,月亮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一种思绪的载体。它犹如一面明镜,映射出人们内心的波澜与情感。在寂静的夜晚,月亮的光辉洒满大地,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文人们借助月亮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友情等世间百态的感悟与体验。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课堂导入
学习目标
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1
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
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情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三观。
3
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
张若虚(约660年-720年)
走近诗人
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作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另一首就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
走近诗人
当作者创作这首诗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宦游在外。在一个如画的夜晚,他独自漫步于江边。那一晚,月光皎洁,风轻云淡,春暖花开,景色宜人。
作者抬起头,仰望那挂在天边的一轮明月,银色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薄纱。湿润的江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凉意,使他感到无比舒适。
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作者陷入了沉思。他想象着自己的人生就如同这江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淌,无法停歇。而眼前的景色也让他不禁感慨万千,心中涌起了无限的诗意。
探寻背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吟咏品诵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吟咏品诵
示范朗读
梳理层次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
月下之景 1-8句 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景物美
月下之思 9-16句 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美
月下之情 17-36句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情感美
梳理层次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诗歌情节也随此五字逐步展开和逐步归结。
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
哪个意象贯穿全诗?
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解读题目
“月”——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
以“月”意象的四种状态为线索
解读题目
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
哪个意象贯穿全诗?
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月出
·↗·
西斜
·↘·
月落
·↓·
月悬
·—·
明月初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月渐西落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
月沉江海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月上中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
解读题目
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
象:则指客观事物(景象)。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可以是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
意境
明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思考:
这几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
表达了什么情感?
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
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月色溶溶,如凝霜朦胧。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
水绕芳甸
月照花林
流霜不飞
白沙不见
意象
清幽静谧
朦胧恬静
空灵梦幻
意境
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情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思考: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作者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输送着流水。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作者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
深入探究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曹植《送应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深入探究
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具有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便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感情基调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感情基调
一轮孤月裴回中天,像在等待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1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
感情基调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既紧承上文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又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同时也为下文由月及人展开的联想作铺垫。
2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
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飘忽不定。比喻游子的行踪不定。

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

飘荡江湖的游子。

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
思妇望月怀人之所。明月楼借指楼上的思妇。

意象积累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漂泊”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
——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意象积累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楼上徘徊的月光,应该照耀在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梳妆台上。月光洒在玉门帘上,门帘翻卷,却卷不走月光,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欲拂去月光却拂去又来。
这时相思之人共同望着月亮可是不能互通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照射去跟随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
译文
赏析“裴回”“卷不去”“拂还来”的表达效果。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裴回:拟人手法,写出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特点。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感到怜悯而不忍离去;
“卷”与“拂”:表明思妇的思念之苦,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记却做不到。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砧)上,用木棒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意象积累
捣衣机械重复的劳作和砧声的单调悠长,有助于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的作用。捣衣是中“思妇”主题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西楼别后》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意象积累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鱼龙、鸿雁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
借用典故——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古代书信称为“鱼雁”,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意象积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也是信使,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
代称书信:“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人常把书信叠成鲤鱼形状。
意象积累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淌,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在潇水湘江的离人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落月牵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
译文
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
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课堂小结
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了朦胧恬静、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
构成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四幅图画,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呈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思维导图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春江花月图
月下沉思图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景物美
哲理美
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