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单元巩固试题(一) 2024--2025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单元巩固试题(一) 2024--2025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2-05 14: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单元巩固试题(一)
-2025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算式中,去掉括号后不改变结果的是( )。
A.(58+22)×(34-19)
B.150+(180-4×28)
C.(102×5-110)÷2
2.下列算式中结果不是0的是( )。
A.(26+24)-(26+24)
B.12×[(25-25)÷25 ]
C.98+35-98+35
3.64与36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 )。
A.(64+36)÷(64-36)
B.64+36÷(64-36)
C.(64-36)÷(64+36)
4.小丽在用计算器计算34×□时,把乘号键误按为加号键,结果为107,正确的结果是( )。
A.2382 B.2472 C.2482
5.学校买来足球40个,买来乒乓球的个数比足球个数的3倍多10个。学校买来足球和乒乓球共多少个?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
A.40×3+10 B.40×3-10+40 C.40×3+10+40
二、填空题
6.( )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7.在没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被除数+商×除数=210,那么被除数=( )。
8.根据56×38=2128,写两道除法算式是( )和( )。
9.÷12=25……,余数最小是( ),这时被除数是( );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
10.计算25×[(200-119)÷9]时,先算( )里面的(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11.根据2345+575=2920,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920-575=( ) 2920-2345=( )
12.一组减法算式中的减数和差都是105,被减数是( )。
13.最大能填几。
7×( )<340;( )×6<430;5×( )<240。
三、判断题
14.计算混合运算的算式,一定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 )
15.两个数的和是,其中一个数是,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算式是-。( )
16.可以用差加减数或被减数减差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
17.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
18.由一道乘法算式只能写出一道除法算式。( )
四、计算题
19.口算。
1000-200= 180+70= 60×5= 80×2+40=
20×8= 50×2= 100×0= 45÷(3+6)=
24×4= 7×800= 66÷3= 70-6×5=
20.脱式计算。
(1)43×(228÷6) (2)935-35×15
(3)14×62÷4 (4)4×(54÷9)
(5)73-26+35 (6)186+108÷6
五、解答题
21.学校买来300本科技书,图书室留下了60本,其余的借给三年级4个班,平均每个班借了多少本科技书?
22.小华买了18条金鱼,每个鱼缸可放6条金鱼,小华需要准备几个鱼缸?
23.植树节到了,有两个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三年级有48人,每3人种一棵树;四年级有44人,每2人种一棵树。两个年级一共种了多少棵树?(两种方法,先用分步式,再用综合递等式)。
24.红星小学四年级共有4个班,平均每班有40人,要为学校搬砖4800块,平均每人搬砖多少块?(两种方法,先用分步式,再用综合递等式)。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项进行比较即可得到答案。
A、有括号时先同时计算加法和减法,再算乘法,如果没括号,那么就先算乘法,所以不符合题意;
B、有括号时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加法,如果没有括号,那么也是先算乘法,可根据加法结合律再算减法,最后算加法;符合题意。
C、有括号时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去掉括号时,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减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C
解析: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当有中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依此选择。
A.(26+24)-(26+24)中,被减数和减数都相同,因此此算式的结果是0;
B.12×[(25-25)÷25 ]中,25-25=0,0÷25=0,12×0=0,因此此算式的结果是0;
C.98+35-98+35=133-98+35=35+35=70;
故答案为:C
3.A
解析:本题先计算加法和减法,再计算除法。根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可知,应给64+36和64-36添上小括号。
要求商是多少,列式为(64+36)÷(64-36)。
故答案为:A
4.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34+□=107,因此□=107-34,然后再计算34×□并选择。
107-34=73
34×73=2482
故答案为:C。
5.C
解析:用40×3+10求出乒乓球的个数,再加上40即可解答。所以列式为:40×3+10+40。
故答案为:C
6. 减 除
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可知:9+5=14,14-9=5,14-5=9;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可知:7×8=56,56÷8=7,56÷7=8;据此解答。
根据分析可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7.105
解析:没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如果被除数+商×除数=210,则被除数+被除数=210,被除数=210÷2。
210÷2=105
如果被除数+商×除数=210,那么被除数=105。
8. 2128÷56=38 2128÷38=56
解析:根据“因数×因数=积”可知,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据此可知,根据56×38=2128,写两道除法算式是2128÷56=38和2128÷38=56。
由“56×38=2128”可得:
2128÷56=38
2128÷38=56
9. 1 301 11 311
解析:首先这个除法算式有余数,那么余数最小是1,并且余数比除数小,那么最大取11,然后用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得到被除数。
余数最小是1;
余数最大是11;
10. 小括号 减 除 乘
解析: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有多层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计算25×[(200-119)÷9]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11. 2345 575
根据加法各部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据此解答。
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直接填入算式2345+575=2920中另一个加数即可。
2920-575=2345;2920-2345=575
12.210
被减数=差+减数,依此列式并计算即可。
105+105=210,即被减数是210。
13. 48 71 47
解析:本题可根据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用“<”号右边的数除以乘法算式中已知乘数,得出整数商即是最大要填几(如果没有余数则是最大填商-1)。
据分析可得:
因为340÷7=48……4,
所以 7×( 48 )<340;
因为430÷6=71……4,
所以( 71)×6<430;
因为240÷5=48,
所以48-1=47,5×( 47 )<240。
14.×
混合运算中有除法或者乘法,以及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先计算乘除,再算加减,不一定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运算。
混设运算中可能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乘除可能在右边,加减在左边,此时就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所以题中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5.√
根据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代入符号进行列式即可判定。
求另一个加数,列式为:-,所以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6.√
17.√
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可知,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据此判断。
根据分析,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故此说法正确。
18.×
根据乘、除法的之间的关系,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据此判断。
例如:20×30=600
600÷20=30
600÷30=20
所以,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道除法算式。
因此,由一道乘法算式只能写出一道除法算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19.800 250 300 200 160 100 0 5 96 5600 22 40
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把加数看成几个百或者几个十,再进行口算,最后再将几个百或者几个十写出来。
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先将整十、整百的数中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然后看整十、整百的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补上几个0。
0乘任何数都等于0。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如果是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不能用乘法口诀的从最高位开始依次往后除。
20.(1)1634;(2)410;
(3)217;(4)24;
(5)82;(6)204
(1)
(2)
(3)
(4)
(5)
(6)
21.60本
解析:用减法计算出其余的本数,用其余的本数除以分的班级数即可求出平均每个班借的本数。
(300-60)÷4
=240÷4
=60(本)
答:平均每个班借了60本科技书。
22.3个
解析:用金鱼总数除以每个鱼缸放金鱼的条数即可求出小华需要准备鱼缸的个数.
18÷6=3(个)
答:要准备3个鱼缸.
23.38棵
48除以3等于三年级植树的棵数,44除以2等于四年级植树的棵数,然后两个年级植树的棵数相加即可解答。
(1)48÷3=16(棵)
44÷2=22(棵)
16+22=38(棵)
答:两个年级一共种了38棵树。
(2)48÷3+44÷2
=16+22
=38(棵)
答:两个年级一共种了38棵树。
24.30块
解析:方法一:先用4800除以班数,再除以平均每班的人数即可解答。
方法二:先用4乘40,求得4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再用4800除以人数即可解答。
(1)4800÷4=1200(块)
1200÷40=30(块)
答:平均每人搬砖30块。
(2)4800÷(4×40)
=4800÷160
=30(块)
答:平均每人搬砖30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