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5: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中国革命精神永存
联读教学
情境导入
在旧中国时期,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人性的光辉与正义的抗争始终未曾缺席。《长征胜利万岁》与《大战中的插曲》这两部纪实文学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与深刻反思。
今日,让我们借助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共同领略长征胜利带来的喜悦与激昂;跟随聂荣臻将军的叙述,感悟战争残酷背景下的珍贵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了解回忆录概念及写作特点,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梳理课文内容,把握长征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
赏析细节描写的重点语句,感受革命英雄的艺术形象。
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介绍
杨成武
(1914—2004年)
福建省长汀县客家地区出身的中共杰出党员,具备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的素质。他在年仅17岁时便担任团政委职务,随后出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曾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作者介绍
聂荣臻
(1899—1992年)
四川省江津县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位。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
背景资料
长征是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观看红军翻雪山的视频资料,感受其坚韧意志。
背景资料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在各部队的密切配合和战士们的英勇战斗下,八路军解放了3000名矿工,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这对物资十分紧张的日军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井陉煤矿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作为当时我国三大煤矿之一,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
井陉煤矿的战略意义
文体知识:回忆录
①亲笔回忆录:即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由回忆录的主人公亲笔撰写,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内容也不求完备。
②口述回忆录:即一种自传体描述,由回忆录的主人公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等方式完成。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概念
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
梳理思路
《长征胜利万岁》
第一部分(1-8) 红四团抵达陕北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 毛泽东亲自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1-2)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兴高采烈的场面。
(3)简要回顾长征的艰难。
(4-8)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牌子的感受。
(9-12)回忆毛主席指挥这一仗的背景与缘由。
(13-15)战斗之前的部署与准备。
(16-19)战斗过程。
(20)这一仗的意义及代价,缅怀牺牲的战友。
(21—22)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梳理思路
第三部分(23-44) 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长征胜利万岁》
(23-29)赴会路上,偶遇邓小平同志指示为宣传队同志做衣服。
(30—32)交代会场环境及氛围。
(33—36)毛主席问候与会干部,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革命领袖的关心。
(37—40)毛主席总结长征,评价其功绩和意义。
(41—44)毛主席向大家发出号召。
思考问题
作者回忆全军干部大会,为什么要插入和小平同志的对话?
03
反映了我们党和军队领导人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闪光的人格魅力,以及红军队伍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01
增添故事的波澜,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了真实性;
02
表现出邓小平同志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的可贵品质;也表现了作者服从命令的军人品质;
梳理思路
《大战中的插曲》
第一部分(1)
交代战时回忆中的“插曲”,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5)
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11-14)
日本孤女到中国探望感谢。
第五部分(15)
“插曲”成为一段佳话。
第三部分(6-10)
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思考问题
文中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的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篇幅,是否可以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呢?
不能删除
①给日军写信是“大战中的插曲”这一故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
思考问题
不能删除
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④后文有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了前文的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合作探究
《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两篇文章都非常注重细节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心理等进行细致的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简要分析两篇文章的细节描写。
1
合作探究——《长征胜利万岁》
(1)红军指战员到达陕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①动作描写,如:“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等。
②心理描写,如:“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③环境描写,如开头:“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了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或文末 “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也是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合作探究——《长征胜利万岁》
(2)红军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的场面:
“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再现了敌人溃败的狼狈。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争场景中,引起读者的共情,对长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合作探究——《大战中的插曲》
(1)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相处的若干细节:
如“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写出聂荣臻平易近人,慈爱亲切。
(2)文章以小见大
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作者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合作探究
这两篇文章都刻画了战争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有士兵,也有将军;有群体形像,也有个人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红军和聂荣臻的人物形象,感受其精神品质。
分析红军和聂荣臻的人物形象
2
《长征胜利万岁》红军的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①坚强乐观,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经历了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战士们沸腾欢呼,兴奋激动;在全军干部会议上,作者听了毛主席的讲话,更加明确了革命目标,对胜利充满信心。
②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在吴起镇战斗中,尽管战士们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他们奋不顾身投入战斗,并且取得了胜利。
《长征胜利万岁》红军的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③亲民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工农红军打掉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民团,老百姓欢天喜地慰问红军,可以看出红军的威信。
④遵守军纪,服从指挥。尽管经历了艰难的长征,红军官兵还是列队进入吴起镇;在战斗中,听从统一指挥,歼灭敌军。
《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①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尽管两个小女孩是日本人,但是聂元帅考虑到孩子是无辜的,在炮火中救助了她们。
②慈爱、和善可亲,至仁至义。聂元帅给小女孩找奶喝,拿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留给她们路上吃。送走孩子后,时常担心惦念她们。
《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③富有敏锐的政治觉悟和博大胸襟。聂元帅眼光高远,认识到这是军心问题,对儿童和被俘士兵决不伤害,这是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的一个良好契机。
④富有文采,学识渊博。聂元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措辞严谨,文采斐然,尽显侠骨柔肠和民族大义。
1.下面请小组合作,以这两篇文章为例,按照以下表格提供的思路,探讨回忆录的语言艺术是如何达成的。
《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都属于回忆录。回忆录的叙述口吻平实而亲切,语言表达追求质朴自然、真实可感。
合作探究
赏析回忆录语言艺术
篇目 句式与用词 材料的组织 语体特征
《长征胜利万岁》 ① ② ③
《大战中的插曲》 ① ② ③
赏析回忆录语言艺术——①句式与用词
两文均以第一人称讲述,语言浅白,在句式上主要以散句、短句为主。
《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用口语形式进行叙述,娓妮道来,使读者沉浸于一位长者所叙述的往日故事中;
01
而《长征胜利万岁》一文除了以上特征外,还用“啊”“啪”“嗒”“讲妥了”等拟声词和口语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
02
赏析回忆录语言艺术——②材料的组织
如实地再现事情的经过
《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对战争中的一些小事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如救助小姑娘的过程,以及在考虑两个孩子究竟该怎么办的时候,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心理活动的再现,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
02
《长征胜利万岁》围绕时间和地点两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讲了到达陕北、歼灭敌军、召开会议三件事,都采用顺序的叙事方法,清晰准确地再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01
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会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
《长征胜利万岁》中运用的大量成语“运筹帷幄”“互诉衷肠〞“七零八落”;
01
而《大战中的插曲》题目本身以比喻的手法,把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比喻成大战中的插曲,形象生动,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02
赏析回忆录语言艺术——③语体特征
2.结合文本分析这两篇回忆录是如何体现这三个特点的?
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①真实,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赏析回忆录语言艺术
回忆录的三个特点
回忆录的写作特点
①精于剪裁,详略得当,注重实录。
②用小题材来反映大道理。
在《长征胜利万岁》中作者一方面能够围绕本章节的核心内容“长征胜利”组织材料,另一方面,作者遵循注重实录的原则,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大胆取舍,保证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大战中的插曲》叙述的“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事件,与“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百团大战背景相比,是一件“小事”。本文以这件“小事”,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坚守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中日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宏大主题。
3、杨成武和聂荣臻这两位革命家在文中所表现的革命情怀有何不同?
《长征胜利万岁》通过一次战斗、一次会议,表现的是革命家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表现的是革命家不畏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而《大战中的插曲》通过回忆在大战之中救助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一件小事,表现革命家重情义、有情怀,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通过写一封信给日本官兵这一细节表现革命家运筹帷幄、胸怀宽广的人道主义精神。
回忆录的写作特点
1、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01
有共产党的领导
02
有信念
有理想
03
军民同心
04
一切行动听指挥,具有组织意识
05
红军将士团结一心,齐心协力,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01
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历史。
02
长征的胜利宣告了红军战略转移取得了成功。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是宣言书。
1、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它向11个省内大约1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03
长征是宣传队。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04
长征又是播种机。
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05
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
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长征精神的理解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01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02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03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04
3、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大战中的插曲》
01
聂荣臻做这件事表明了我军愿意缔结中日友谊。
02
体现了聂帅对日本士兵遗孤和人民的友善、真诚,以及“国际主义精神”与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
03
这些举动感化了日本军民,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军将领高尚的情怀,以及中国人民主张世界和平的决心。
观看聂荣臻视频片段,感受国际主义之精神。
展开想象
4、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元帅的情景,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示例:四十年时光荏苒,聂元帅已是满头白发。美穗子激动地紧握聂元帅的手,感慨地说:“聂元帅,您还记得吗?我是您四十年前在烽火中拯救的小女孩。”聂元帅微笑着回应:“你就是那个喜欢吃梨的小女孩吗?没想到今天又能见到你!”美穗子泪眼盈盈,点头道:“聂元帅,若非您的救命之恩,我不会有今日,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聂元帅和颜悦色地表示:“你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是无辜的。中国与日本是相邻如邻国的友好邻邦,我们理应相互友好。”美穗子深受感动,无言以对,向聂元帅深深地鞠了一躬。
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示例:中国革命精神系指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由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培育形成的卓越精神遗产。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中孕育而生,它不仅反映了革命的本质,也彰显了革命者的高尚品格。作为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升华,它构成了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遗产。
5、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追求真理、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等。
布置作业
“中国人民站起来”是当时革命家和人民共同的革命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革命志士不屈不挠,奋勇抗争。请同学们根据现实,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谈我们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
领导讲话: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迈步今日的长征征程,我们必须坚守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奋斗目标。长征的胜利向我们昭示:信念坚定,意志如钢;若无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缺乏崇高理想的坚强支柱,长征的胜利将是难以想象的。在新的长征征途中,我们必须坚守理想信念,无论时代变迁,无论环境变化,都要坚定不移,风雨无阻,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永远不懈追求真理,永远不懈追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