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7:5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22分)学校拟开展“品味诗情,寻觅诗性”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感知诗韵滋养心灵
1.(8分)阅读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诗歌于有限的篇幅里传递无限的可能。人类栖息于广mào(  )天地,更需要濡养灵魂,构筑精神家园。我们A要热爱“近处的人”,B要想象“远处的人”,因此,便有了诗。诗歌对人的重要性,它使怯懦者振作,使退缩者奋起,令人有勇气于miǎo(  )茫中求索希望,于萧索中探寻生机。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2分)
①濡养    
②怯懦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广mào    
②miǎo    茫
(3)结合语境,选出文段①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根深蒂固
B.不言而喻
C.与日俱增
(4)请补充文中A、B处的关联词语。(2分)
A.   
B.   
任务二:寻章摘句品味诗情
2.(8分)默写。
读遍天下诗书,尽赏四时美景,品味人间真情。诗意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①   ,②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描绘的四季美景;是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③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勾勒的宁静世界;是秦观在《行香子》中“树绕村庄,④   ”呈现的田园风光……人间美景,尽收眼底。诗意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   ,⑥   ”流露的心酸和悲凉;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⑦   。”诉说的美好祝福;是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⑧   ”抒发的兄弟分离之苦。
任务三:字斟句酌诗歌创作
3.(6分)学校初三年级同学进行诗歌创作,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1)以下哪个不适合作为诗歌创作时需要查阅的内容    (1分)
A.诗歌的写作方法
B.诗歌抒情方式
C.诗歌的朗诵技巧
D.诗歌的意象
(2)创写诗歌(3分)
三行诗,指三行内、一般不超过30字的诗的微型诗。请你参考示例,用诗歌的形式赞你身边的某类人,注意符合人物身份事迹。
参考示例: 一位严厉的法官 在冰冷的诉讼之中 他脸上绽出春天 你的创作:   
(3)小语认为,现在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完全可以使用AI创作诗歌。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4分)
4.(4分)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2分)
5.(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壬戌秋,八月既望①,予至杭,闻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②,类屏障然。……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③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其妙愈呈,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④忘寐。益不知夜之几何,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②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而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⑤,而亦岂易得哉!夫胡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之。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注释]①既望:农历十六日。②据(jù):占据,占有。③诚:实在,确实。④巡阑:飞觞痛饮将要结束。⑤靳:吝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沙鸥翔集   
②有宝石山甚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分)
②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2分)
(3)【甲】文中作者提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原因,可以用【乙】文中①   (原句)来解释。但是范仲淹认为,不应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而是应当
②   (【甲】文原句)。(2分)
(4)【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0分)
6.(8分)阅读曹文轩《孤独之旅》(节选),回答问题。
孤独之旅(节选)
曹文轩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②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③社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④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⑤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冻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⑥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⑦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⑧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⑨杜小康突然感觉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⑩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杜小康是这篇小说的核心人物,这一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的。
B.选文紧扣复杂的情节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情节刻画细致入微。
C.杜小康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再到“享受孤独之味”,最终在一次暴风雨袭击中长大、坚强、成熟。
D.本文的语言看似平白、朴实,但在朴素自然背后还有一种清新明丽、优美灵动,充满诗意之味。
(2)请从以下描写中分析杜小康的心理。(4分)
描写 心理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 ①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②   
(3)这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充满诗意,并且在文中起到重要作用,请以第①段为例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7.(12分)阅读赵安民《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节选),回答问题。
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节选)
赵安民
①中国历代诗歌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用优雅的诗词艺术来表达情感。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诗经、楚辞、汉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风景秀丽,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将新元素的旗帜插在高峰上,锦上添花,踵事增华。
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③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体可以这样分析:当今对古代诗歌经典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是“照着说”,是“盘活存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而当代诗词创作、传播,则是“接着写”,是“扩大增量”,可以看作是对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当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创造性转化”也“创新性发展”之间是“互文”的关系。
④历代经典诗歌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古代诗歌经典的传承,需要一代代读者予以解读,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治学三境界的总结,就是通过对古代词的解读而进行再创作,从而使诗词获得创造性转化的典型例证。古代诗歌经典经历代代传诵,融入血脉,化为基因,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要求我们把古代诗词和当下生活结合,达到创造性转化的目的。
⑤在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当代诗词创新性发展工作。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举例来说,古代有着山水田园诗的传统,而当下有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出新时代的生态主题诗词作品,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可以诗词为主线、把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寓诗教于文旅,发展诗词游学,让诗词与地理、历史、文创等相互激发、相互融合,推动美丽彡村的持续发展。
⑥当代诗词创新性发展要实现精品化,就应当继承、吸取历代诗词创作经验与元素,吸收古今中外诗歌营养,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也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创作出记录时代、抒写人民、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⑦做好“双创”,让诗歌新高峰在神州广阔的雄厚的诗歌高原上拔地而起,巍巍耸立。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的需要。
(1)下列关于文章结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结合全文,具体说说如何使诗歌达到新高峰。(3分)
(3)你认为下面材料适合放入哪一段作论据?请你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3分)
古代经典诗词借助现代电视、网络传播媒介走向广大受众,丰富的文化视听节目演绎诗词经典。“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等文化节目,一次次燃起社会品读诗词经典的热情。
(4)阅读第⑦段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哪句好,好在哪里。(3分)
原句:做好“双创”,让诗歌新高峰在神州广阔的雄厚的诗歌高原上拔地而起,巍巍耸立。
改句:做好“双创”,使得诗歌在新时代拥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名著阅读(共4分)
8.(4分)名著阅读。
掌握分析《水浒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鲁智深为例
通过①   把握人物形象 通过②   把握人物形象。
鲁智深: 渭州→救金氏父女,打镇关西(嫉恶如仇) 瓦罐寺→救众僧侣,杀两强贼(侠肝义胆) ③   →救林冲(重情) 华州→救史进,身陷死牢林冲(重义) 梁山菊花大会反对招安的表现。
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了弟兄们的心。” 直率勇武
李逵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 简单粗暴率性而为
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④   
五、写作(共40分)
9.(40分)作文。
请以“有一束光照亮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校名、人名、地名等)。
  青海省西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答案及简析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1)①rú②nuò
  简析:考查汉字字音,“濡”常见误读,正确读音为“rú”;“懦”易读错为“xū”等,实际读“nuò”。
  (2)①袤②渺
  简析:“广袤”形容广阔,“袤”不要误写为“茂”;“渺茫”的“渺”意为因遥远而模糊不清,不能写成“缈”。
  (3)B
  简析:“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明白,符合语境;“根深蒂固”强调基础牢固,“与日俱增”侧重于增长,均不符合。
  (4)A.既B.又
  简析:“既……又……”表并列关系,说明热爱“近处的人”和想象“远处的人”是并列存在的。
  2.①野芳发而幽香②佳木秀而繁阴③雾凇沆砀④水满陂塘⑤沉舟侧畔千帆过⑥病树前头万木春⑦千里共婵娟⑧月是故乡明
  简析:均为理解性默写,需准确记忆诗句,注意“凇”“沆砀”“陂”“婵”等易错字书写。
  3.(1)C
  简析:诗歌创作关注写作方法、抒情方式、意象等,朗诵技巧主要用于诗歌表达展示,与创作关联小。
  (2)示例:一位辛勤的老师
  在知识的田野里播种
  笑容是春日里最暖的阳光
  简析:参照示例,选取老师,以知识田野播种展现工作,用春日暖阳般的笑容突出奉献精神。
  (3)示例:我认为可以使用但不能完全依赖AI创作诗歌。诗歌创作的核心应该是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AI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快速生成诗歌,但很难完全捕捉到人类复杂的情感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AI创作诗歌时,应该保持人类的主导地位,让AI成为创作的助手而非替代品。
  简析:从AI优势(处理数据、快速生成)和局限(难捕捉人类情感文化)分析,得出可利用但不依赖的结论,强调人的主导性。
  二、古诗文阅读
  4.(1)C
  简析:“闲来”两句用典,是表达渴望被重用,而非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2)①含义: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简析:结合诗句字面和深层含义理解,从修辞角度分析情感表达。
  5.(1)①停息②美好,优美
  简析:“集”在古文中有“停息”义;“胜”结合语境表示景色美好。
  (2)①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②(我)俯视西湖,湖水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而吴山在前面盘踞,像是屏障一样。
  简析:①句注意“去”(离开)、“国”(国都)、“谗”(说坏话)、“讥”(批评指责)的翻译;②句注意“俯瞰”(俯视)、“类”(像)、“然”(……的样子)的翻译。
  (3)①夫胡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之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简析:①句体现观景心情因人情而异;②句是范仲淹倡导的超越个人得失的忧乐观。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怀。范仲淹不是只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把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在面对岳阳楼不同的景色所引发的“悲”与“喜”的情绪变化时,他思考古仁人之心,认为真正的仁人应该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展现了他心系苍生、胸怀天下、先忧后乐的崇高政治抱负和高尚的政治情怀。
  简析:结合文章内容,从范仲淹对个人与国家、百姓关系的态度分析其政治情怀。
  三、现代文阅读
  6.(1)B
  简析:文章情节不复杂,主要围绕杜小康成长,没有对情感波澜细致刻画。
  (2)①杜小康在经历孤独和艰难之后,内心的复杂情感,包含了成长的喜悦和过去的辛酸。②杜小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成果,这种成就感让他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
  简析:①句结合杜小康经历,哭是成长中复杂情感的宣泄;②句从发现鸭蛋的惊喜,体会他对生活的期待和收获的喜悦。
  (3)环境描写,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为下文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
  简析:恶劣环境描写突出困难,推动情节发展,为杜小康成长提供背景。
  7.(1)B
  简析:文章先讲诗歌经典重要性,再阐述“双创”概念,接着分别论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总结“双创”意义,B选项结构图示符合。
  (2)要使诗歌达到新高峰,需要对古代诗歌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同时结合当下生活进行创新性发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广泛传播诗歌文化,并注重诗歌创作的质量,追求精品化。
  简析:从文章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播诗歌、创作精品等方面总结。
  (3)材料适合放入第三段,因为它体现了对古代诗歌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简析:材料中文化节目传播经典诗词,符合第三段对传统诗词文化“双创”的论述。
  (4)原句更好,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歌新高峰的雄伟壮观和重要地位。
  简析:原句将诗歌新高峰比作山峰,更具感染力;改句表述较平淡。
  四、名著阅读
  ①梳理人物经历②人物个性化语言③野猪林④粗中有细
  简析:①根据鲁智深经历概括把握形象方法;②从人物反对招安语言得出;③鲁智深在野猪林救林冲;④从鲁智深反对招安话语体现其粗中有细。
  五、写作(略)
  需根据命题“有一束光照亮我”,围绕某人、某物或某场面给“我”带来积极影响展开创作,文体选记叙文,注意细节和情感表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