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7: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22分)
1.(7分)根据下面关于春节的介绍,完成题目。
春节的习俗源远流长,可以上sù至古老的农耕时代。每到春节,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兴味十足地做着各种过年的筹备。其中,写春联的习俗广为流传,大家各展身手:书法家们自然笔锋遒劲,力透纸背;而寻常百姓也会自出心cái,创作出饱含祝福的对联,为新春增添了一抹浓郁的喜庆氛围与文化色彩。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上sù    
②自出心cái    
(2)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兴味十足    
②遒劲    
(3)将“力透纸背”四字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下面方格里。(3分)
2.(8分)根据下面资料卡,完成相关任务。
2025乙巳蛇年央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巳巳(sì)如意纹”资料卡
主标识 创意来源 助读资料
(甲骨文“巳”) 巳:甲骨文的“巳”,字形像刚出生的婴儿。《说文》中认为“巳”代表四月,这时阳气出来,阴气藏匿,万物生长,呈现华美的色彩和花纹。这时,蛇已出洞,所以“巳”字还表示蛇,像蛇形。
(传统如意纹) 如意纹:形态多变,源自古代的如意器物。如意,最初是一种用于搔痒的工具,因其能“如人意”而得名。
(1)请向同学们介绍春晚的主标识(图中文字部分除外)及设计寓意。(80字以内)(5分)
(2)为了解春晚,小组需制作一份调查问卷。请你设计第3题的题目及相关选项。(3分)
关于“你和春晚”的调查问卷
第1题:你喜欢2025乙巳蛇年春晚主标识的设计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第2题:你会选择观看并参与2025乙巳蛇年春晚吗?
A.会
B.可能会
C.不会
第3题:   
选项:A.   
B.   
C.   
3.(7分)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   ,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2)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3)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富贵不能淫》)
(4)心境不同,诗人眼里的春天也不同。“   ,   ”是杜甫《春望》中写下的满目荒凉的春天,而晏殊《浣溪沙》中“   ,   ”描绘的春景,则将伤感无奈与通达欣慰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4.【古诗阅读】(5分)
小重山
[宋]贺铸
飘径梅英①雪未融,芳菲消息到,杏梢红。隔年欢事水西东,凝思久,不语坐书空②。回想
央城中,彩山③箫鼓沸,绮罗④丛。钿轮珠网玉花骢⑤。香陌上,谁与斗春风⑥。
(选自《东山词》)
[注]①梅英:梅花。②书空:用手指在空中写字。③彩山:正月十五夜结彩的灯山。④绮罗:
指妇女。⑤钿轮珠网:形容车的华贵。玉花骢:骏马名。⑥斗春风:这里指乘风疾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开篇描绘了梅花飘落、白雪未融、杏花已红的画面,让人感到清冷中蕴含生机。
B.“芳菲消息到,杏梢红”中“红”既指杏花色彩鲜艳,又预示着欢事即将到来。
C.“回想夹城中”一句转换时空,词人由眼前的初春景象联想到过去的夹城盛景。
D.下片用“箫鼓沸”“绮罗丛”“斗春风”等场景,描绘出一派热闹欢腾的景象。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二、(48分)
5.(13分)古文阅读。
山致①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夫有隐②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③凿龙门,辟伊阙④,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⑤,契⑥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⑦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隐德也。周室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世,其后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节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注]①致:达到。②隐:隐藏。③禹:夏朝建立者。④伊阙:地名。⑤五品:指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五种伦理关系。慎:顺。⑥契:商朝建立者。⑦后稷:周族的始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②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    
③令百姓家给人足    
④其后嗣至今不绝者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2分)
①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世。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隐德也。
(3)作者是如何展开说理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6.(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明代《园冶》中对“亭”作了这样的介绍:“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以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
据记载,从周代起,亭筑于边防要塞之地,用于瞭望和防卫。到了秦汉,亭是驿道上供行人歇脚的所在,也是地方行政管理的一个小单元,所谓“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其分布逐渐广泛了起来。随着时代发展,亭作为景观建筑供人休憩赏景的功能愈加凸显。
与此同时,亭常被赋予分别感伤之情。南京史上有一座劳劳亭(位于今雨花台区),始建于三国吴时期。据《景定建康志》载:“吴置亭在劳劳山上,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李白漫游金陵时,与友人在这分别,写下“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令劳劳亭“送别之亭”的名声愈发远扬。之后,李白又以此亭为题,再赋新篇“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尽显离别愁绪。
赏心亭曾为“金陵第一胜概”。《景定建康志》云:“赏心亭在下水门(即今西水关)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南宋时期,陆游沿江东下,途经建康,登赏心亭凭栏远眺,他回首生活历程,忧国感怀之情油然而生,挥墨写下《登赏心亭》一诗,“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屹立于秦淮河畔夫子庙的聚星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聚星”蕴含着聚集奎星取得功名之意,象征着文风昌盛。相传亭内曾塑“魁(奎)星点斗”神像,古时学子乡试前常来朝拜,祈愿考取功名,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选自“南京发布”《亭见南京》,有删改)
材料二:
荷风四面亭位于苏州拙政园,是池中西岛西南方的一座六角小亭。这里山岛伸出一只三角形小脚,池水周环,三条游路交汇于亭前;东北,小路绕山岛而来;南边三曲平桥浮水可通主厅远香堂的西邻倚玉轩;正西,经由五曲桥可直通柳荫曲路游廊,是拙政园中部游览的交通枢纽。同时,小亭四面贴水,位置低平,绰约立于池中央,与东北处的雪香云蔚亭相映成趣,是整个水景画面的中心。
古代园林理论认为水景有聚散之分,它与园的大小有关,小园之水以聚为主;大园则要适当分散,有分有合。荷风四面亭与两侧曲桥是拙政园中部理水的大手笔。有此一亭两桥,便使中部水面有了明显的分隔,而两曲桥桥身空透,桥栏低平,使视线能一直延伸过去,这种似分非分的处理,仍保持了池水的开阔和绵延。小亭是桥的中介,若是无亭,两桥相接便显得过长,与江南园林的风格相违,又使池面相对显得狭小。有此一亭,可使这池中小景显现出两种虚实变化的对比:亭身空透,无遮无拦,与山脚石矶正好互对互衬;桥下有水谓之虚,亭下有石谓之实,从远处赏景,又是横向的一虚一实的对比。李鸿章之弟李鸿裔当年游园曾留诗云:“柳浪接双亭,荷风来四面。”很恰当地道出了当年风景设计的立意,小亭也得名于此。
(选自《中国园林鉴赏辞典》,有删改)
(1)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为材料一拟写中心句。
(2)根据材料二,填写下面鸟瞰图中A、B、C三处对应的名称。
A    
B    
C    
(3)品析材料二中加点词“大手笔”的妙处。
荷风四面亭与两侧曲桥是拙政园中部理水的大手笔。
(4)同学们依据材料为劳劳亭、赏心亭、聚星亭、荷风四面亭各拟了一副对联,其中一一对应的一项是    
①新亭斟旧念 古渡起乡愁
②亭闲花影逸 桥曲水纹清
③古道行人远 长亭蔓草青
④魁光昭学梦 文运启儒心
⑤望水添幽意 赏心多乐情
⑥古亭思旧事 西水望今人
A.①⑥④②
B.③⑤⑥②
C.①⑤④⑥
D.③⑥④②
7.(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的苦楝树
徐刚
老屋后门口的宅沟对岸,是一棵苦楝树。母亲说:“这是你父亲种下的,苦楝多果子,他盼着得一个儿子。”种树那一年的十一月,母亲生下我,父亲高兴地说:“种苦楝的有福。”然而,我出生不到一百天,父亲病逝。
母亲时常和我说到苦楝树。夏天,她叫我看绿叶。秋阳下,娘俩坐在后门口看黄叶(经霜之后有的成了红叶)。天再冷些,我去沟边拾纷纷落地的苦楝果,母亲说:“只能玩,不能吃!”于是,虽说是父亲种下的苦楝树,却觉得是母亲的苦楝树。
初中二年级暑假前,教语文的汤老师让同学们假期写一篇作文,自己出题自由发挥。我便告诉汤老师我家那棵苦楝树的故事。“好题材呵!好好写。”他建议我到学校的小图书馆,去看看资料。我又请教母亲、昌团阿哥、品元伯,还专门去问了父亲生前将我“寄名出姓①”的村里唯一的读书人——私塾先生徐家寄爷②。徐家寄爷说:“楝为材也,杨柳不及。”我有点明白了。
苦楝树是故乡崇明岛上的大树,树高可达二十米。每年四五月开出一树紫色小花,花期长达一个月左右。我的少小时代不缺芬芳,苦楝花所赐也。苦楝花,花中之微小者,其香浓淡随风,风轻时淡雅,风息时馥郁,浓浓淡淡,高雅脱俗。若细细品味那香,还略带隐约的苦意,却因此而更加沁人心脾。
不知不觉,二三十年过去了,我家后门宅沟岸边的苦楝树,已经长成了一棵树干粗壮、树冠浓密的大树。我去当兵了,只有它陪着母亲;我去北大读书了,也是它陪着母亲。鸿雁来往,我有时会问及苦楝花开了没有。母亲让侄子小达回信:“苦楝花香,木已成材。”
关于苦楝树名字的起源,我在北大请教林庚先生,他告诉我,《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楝树全身均可入药,叶子亦然。他还提及《庄子 秋水》,其中写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即楝实也。
大学二年级暑假,回到家中,还来不及开后门看楝树,母亲便心有不舍地告诉我:“云丽出嫁,便让昌团把苦楝树锯了,送给云丽做嫁妆。”云丽是昌团阿哥的女儿,昌团阿哥虽只是堂兄,却同我亲如手足,云丽出嫁,这自然是应该的。母亲说,锯树的时候,村里好多人来看,都是见过那绿叶,闻过那花香的乡亲呵,谁都恋恋不舍。一棵树的离去,竟成为村里的谈资,直到我回家,乡亲们还在说:“元郎(父亲的小名)有眼光呵,树成材了,儿子到北京做大学生了!”母亲告诉我,云丽很开心,说要做个梳妆台,千恩万谢的。“给昌团女儿添点喜气,你父亲也高兴!”
父亲早逝,我不记其面目,但父亲所留给我的,让我受用一生。为我守寡终身的娘,哺育我长大,如今想来,还让我养成了一些习惯,留给我不少人生警语,如“前半夜想想自家,后半夜想想人家”“做人勿怕穷,就怕没志气”等等。母亲还教我怎么拒绝诱惑。儿时有一年快过年了,宅子上有人做糖炒核桃仁,芳香四溢,飘入家门,母亲说:“儿子,关门。”至今我仍习惯于一个人闭门写作,远离喧嚣,远离各种圈子,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
昌囷阿哥叫我去他家吃饭,喝米酒。阿哥特别高兴,还特地把云丽叫了回来。云丽告诉我:“苦楝树的纹理清晰漂亮,那木材也有香味。”阿哥说:“那树是和你一起长大的,陪了叔祖母二十多年。”昌囝阿哥高兴,多喝了几碗。我竟也喝得有了三分醉意,摇摇晃晃地回家。醉眼朦胧中坐在苦楝树的树墩上,找那风,找那云,找那叶,找那花,找那芳香,居然还找到了几粒残留的苦楝果——它们能长出一棵树来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寄名出姓:旧时为让幼儿长寿或有好运而认他人做义父母,并随他人姓。②寄爷:义父。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叙述了苦楝树的生长历程,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苦楝树的认知与日俱增。
B.引用徐家寄爷的话,是为了让“我”明白苦楝树经济价值高及父亲种树的初心。
C.北大林庚先生对苦楝树名字起源的解说,道出了苦楝树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D.文章写锯树时许多乡亲来围看讨论,表达出了村里人对苦楝树的惋惜留恋之情。
(2)根据要求揣摩下面的句子。
①楝花,花中之微小者,其香浓淡随风,风轻时淡雅,风息时馥郁,浓浓淡淡,高雅脱俗。(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
②醉眼朦胧中坐在苦楝树的树墩上,找那风,找那云,找那叶,找那花,找那芳香,居然还找到了几粒残留的苦楝果——它们能长出一棵树来吗?(品味句中连用六个“找”字的妙处)
(3)作者以《母亲的苦楝树》为题,有何深意?
8.(5分)班级组织《昆虫记》阅读成果展览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参考示例,为“妙语话昆虫”主题展区制作一份昆虫个性卡片。
昆虫:蝉 昵称:夏日歌唱家 理由:蝉的一生几乎生活在地穴中,每年只有五个星期沐浴在阳光下,唱响夏日赞歌。 昆虫:    昵称:    理由:   
(2)为了全面展示阅读成果,请再设计两个主题展区,并说明理由。
三、(30分)
9.(30分)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庆祝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校园广播站发起了征文活动并提供了三个主题:①中国年我的年;②中国年非遗年;③中国年世界年。你可以从中任选一个主题投稿,或叙述春节带给你的难忘回忆,或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得抄袭;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22分)
  1.(1)答案:①溯;②裁
  简析:“上溯”意思是往上推算、回顾,“溯”有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往上推求或回想之意;“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的创造,“裁”有剪裁、安排取舍的意思。书写时注意“溯”不要误写成“塑”,“裁”不要误写成“栽”或“载”。
  (2)答案:①xìng;②qiú
  简析:“兴”是多音字,在“兴味十足”中表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读“xìng”;“遒劲”形容雄健、有力量,“遒”读音为“qiú”。
  (3)答案:力透纸背(按要求用正楷或行楷书写,字迹工整、规范即可)
  简析:“力透纸背”原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抄写时注意笔画规范、美观,避免连笔、涂改。
  2.(1)答案:主标识为“巳巳如意纹”。“巳”与蛇、四月相关,万物生长;如意纹象征美好。寓意蛇年春晚顺遂如意。
  简析:结合资料卡中“巳”的甲骨文含义,它既像婴儿,又与四月万物生长、蛇出洞相关,而如意纹源自如意器物,有“如人意”的美好寓意,两者结合,便得出蛇年春晚吉祥如意的寓意。
  (2)答案:第3题:你最期待2025乙巳蛇年春晚的哪种类型节目?选项:A.歌舞类;B.小品相声类;C.魔术杂技类
  简析:该题目围绕春晚节目类型设计,这三类节目是春晚常见且受欢迎的类型,具有代表性,能较好地了解人们对春晚节目的喜好倾向。
  3.(1)答案:结庐在人境
  简析: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描述诗人虽身处人来人往的地方,却能做到内心宁静,为后文阐述“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做铺垫。
  (2)答案:学诗谩有惊人句
  简析:李清照《渔家傲》中的诗句,“谩”通“漫”,有徒然、白白地之意,表达出她空有才华却难以施展的苦闷,与上句“我报路长嗟日暮”相呼应,展现其内心的迷茫与感慨。
  (3)答案:居天下之广居
  简析:出自孟子《富贵不能淫》,强调君子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后文“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共同构成君子为人处世的标准。
  (4)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简析: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乱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体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晏殊《浣溪沙》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花落燕归的自然景象,将时光流逝的伤感无奈与对生活中美好事物重现的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
  4.(1)答案:B
  简析:“芳菲消息到,杏梢红”中“红”指杏花色彩鲜艳,营造出初春生机勃勃的氛围,但结合后文“隔年欢事水西东”可知,欢事并未到来,而是充满了离散的愁绪,所以“预示着欢事即将到来”理解有误。
  (2)答案: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与友人离散的惆怅,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简析:从“隔年欢事水西东,凝思久,不语坐书空”可看出作者对过去欢乐之事的怀念和如今与友人分离的惆怅;“香陌上,谁与斗春风”等语句,表现出作者在热闹场景中的孤独寂寞。
  二、(48分)
  5.(1)答案:①显著;②开垦;③使,让;④断绝
  简析:①“昭”在“有隐行者必有昭名”中,结合语境及词语含义,应解释为“显著”;②“辟”在“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里,与“垦”意思相近,是“开垦”之意;③“令”在“令百姓家给人足”中,可理解为“使,让”;④“绝”在“其后嗣至今不绝者”中,意思是“断绝”。
  (2)①答案: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世。
  简析:“孔子”是主语,“以三代之道”表示方式,“教导于世”表示行为及范围,按照主谓及方式、行为的结构进行划分。
  ②答案:所以尧、舜、禹三王的后代没有不称王的,那是因为他们积有阴德。
  简析:“故”是“所以”;“三后”指尧、舜、禹;“王”在这里用作动词,“称王”;“隐德”即“阴德”。翻译时注意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以及句子通顺。
  (3)答案:类比说理。以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为参照,使读者能直观理解君子道德修养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借助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举例说理。正面举例文中详细列举了多位古人事例用来论证有“隐德”“隐行”者必有阳报、昭名的观点。
  简析:文章开头“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将自然现象与君子修养进行类比;接着列举大禹治水、契教伦理、后稷教耕种、孔子教导世人等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
  6.(1)答案:亭的造式多样,功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且常被赋予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简析:材料一介绍了亭的建造样式多样,功能从周代的瞭望防卫到秦汉的行人歇脚、行政管理,再到后来的休憩赏景不断变化,还讲述了不同亭所承载的离别、忧国、祈愿等情感文化内涵。
  (2)答案:A.荷风四面亭;B.五曲桥;C.雪香云蔚亭
  简析:根据材料二“荷风四面亭位于苏州拙政园,是池中西岛西南方的一座六角小亭……与东北处的雪香云蔚亭相映成趣”以及鸟瞰图中相关位置关系可知A为荷风四面亭,C为雪香云蔚亭;再结合“正西,经由五曲桥可直通柳荫曲路游廊”可知B为五曲桥。
  (3)答案:“大手笔”一词在这里用来形容荷风四面亭与两侧雨桥的设计,表达了设计的巧妙和大气,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而是具有深远意境和艺术价值的创作。
  简析:“大手笔”原指有关朝廷大事的文字,这里用来形容园林建筑设计,突出了荷风四面亭与两侧曲桥在拙政园中部理水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高超艺术水准。
  (4)答案:A
  简析:①“新亭斟旧念,古渡起乡愁”,“新亭”“旧念”“乡愁”与劳劳亭作为送别之亭,引发人们对过往的思念和离别的愁绪相契合;⑥“古亭思旧事,西水望今人”,“古亭”“旧事”以及“西水”(赏心亭下临秦淮,秦淮河可称西水)与赏心亭承载的历史和陆游在此处的忧国之情相关;④“魁光昭学梦,文运启儒心”,“魁光”“文运”与聚星亭蕴含的聚集奎星、祈愿考取功名的寓意相符;②“亭闲花影逸,桥曲水纹清”描绘出亭、桥、水的清幽之景,与荷风四面亭作为园林景观的特点一致。
  7.(1)答案:C
  简析:北大林庚先生对苦楝树名字起源的解说,只提到了“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以及“练实”即楝实,未提及苦楝树的药用价值,药用价值是前文单独阐述的内容。
  (2)①答案:此句语言风格优美典雅。作者用“花中之微小者”这种文言句式,简洁而精准地描述苦楝花外形小巧的特点,增添了古朴韵味。“其香浓淡随风,风轻时淡雅,风息时馥郁,浓浓淡淡,高雅脱俗”细腻地描绘出苦楝花香气随风变化的美妙状态,用词精妙,如“淡雅”“馥郁”等词,将不同风力下花香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如品香茗,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苦楝花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简析:从语言风格看,“花中之微小者”有文言特色,简洁概括苦楝花特点;对花香的描写细致入微,“淡雅”“馥郁”等词生动表现出花香变化,体现语言优美典雅,给人美的感受。
  ②答案:句中连用六个“找”字,首先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铺排,强调了“我”对苦楝树曾经的美好记忆的急切追寻。这些记忆包含风、云、叶、花、芳香等苦楝树曾带来的美好景象,如今树墩犹在,“我”在醉意中试图找回往昔与树相伴的一切,突出了“我”对苦楝树的深厚情感和眷恋不舍。同时,这种重复用词也有一种韵律感,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我”内心的惆怅与不舍。
  简析:六个“找”字构成排比,从内容上强化“我”对苦楝树相关记忆的追寻,突出情感;从语言上,增强韵律感和感染力,使读者更易体会“我”的心情。
  (3)答案:①从线索角度看,“母亲的苦楝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苦楝树展开,从父亲种下苦楝树,母亲与“我”和苦楝树的日常相处,“我”对苦楝树的探究,到最后苦楝树被锯掉,都离不开母亲与苦楝树的关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②从情感寄托角度,苦楝树承载着父亲的期盼、母亲的坚守以及“我”成长的诸多记忆。父亲种下树盼子,母亲守着树伴“我”成长,树见证了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它是亲情的象征,以之为题,饱含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对母亲的感恩以及对往昔岁月的留恋。③从主题彰显角度,母亲如同苦楝树一般坚韧、质朴。苦楝树默默生长,为家人带来芬芳、阴凉,母亲在艰难岁月中守寡育儿,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赋予“我”面对生活的勇气,二者相互映衬,深化了文章歌颂母爱、感恩亲情以及怀念过往纯真岁月的主题。
  简析:从结构上,文章围绕苦楝树组织内容;从情感上,苦楝树承载了家庭情感;从主题上,苦楝树与母亲的品质相互映衬,共同表达文章主题。
  8.(1)答案:昆虫:蟋蟀;昵称:田园音乐家;理由:蟋蟀喜欢栖息在田园草地,夜晚常常奏响悦耳的旋律,仿佛是田园中的音乐家。
  简析:参照示例,结合蟋蟀生活环境和鸣叫特点,将其比作田园音乐家,理由合理阐述了蟋蟀与田园、音乐的联系。
  (2)答案:示例:①主题展区:“昆虫的生活习性”。理由:《昆虫记》详细描述了很多昆虫的生活习性,比如蜜蜂如何采蜜、蚂蚁如何筑巢等。通过这个展区可以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昆虫们的生活方式。②主题展区:“昆虫的外形之美”。理由:因为《昆虫记》中也有对昆虫外形细致的描写,像蝴蝶翅膀的颜色和花纹、甲虫坚硬的外壳等。这个展区能够让同学们欣赏到昆虫独特的外形美。
  简析:根据《昆虫记》内容,从昆虫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两个方面设计展区,理由充分说明了展区对展示阅读成果的作用。
  三、(30分)
  9.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