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8: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畸形(qī) 仲裁(zhòng) 教悔 诚惶诚恐
B.履行(lǔ) 要塞(sài) 曼延 油光可鉴
C.屏息(bǐng) 镌刻 (juàn) 默契 为富不仁
D.解剖(pōu) 翘首(qiáo) 彰显 眼花瞭乱
2.下面文段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在WTA500东京站女单决赛中,中国选手郑钦文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击败美国选手肯宁,夺得冠军。观众用振聋发聩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巴黎奥运会夺冠以来,郑钦文并没有松懈,而是不断投入新的训练中。她相信,经过自己不辍地努力,一定能够在网球运动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A.锐不可当 B.振聋发聩 C.由衷 D.不辍
3.对下面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通过诗歌的文化盛宴,让我们发挥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A.今天,通过诗歌的文化盛宴,我们发挥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B.今天,诗歌的文化盛宴,让我们发挥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C.今天,通过诗歌的文化盛宴,让我们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D.今天,通过诗歌的文化盛宴,我们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4.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这是为什么呢?
②所以,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眼睛疲劳。
③因为注视屏幕的时候,屏幕的强光、闪烁、颜色和亮度会迫使眼部肌肉更加努力伸缩,以保持视线清晰。
④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但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常常让我们感到眼睛疲劳。
⑤另外,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与屏幕的距离和角度也经常变化,会迫使眼睛加倍努力去聚焦。
A.④①③⑤② B.①③⑤④② C.③⑤①④② D.④①③②⑤
5.下面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B.《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昆虫记》是美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试卷本科普巨著。它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她的一首豪放词。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天无纤云,月色奇甚,江面如练,空水吞吐,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数。向在桂林时,默数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不胜漂泊之叹,尝作一赋以自广。及徙成都,两秋皆略见月。今年又忽至此。通计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亦可以谓之游子。□余以病丐骸骨①,傥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
(选自南宋范成大《吴船录》,有删减)
【注释】①丐骸骨:官员乞求年老退休的代词。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C.尝作一赋以自广 尝:曾经
D.及徙成都 及:来得及
7.最适合填入下面句子□中的一项是( )
□余以病丐骸骨
A.然 B.乃 C.且 D.为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
B.【乙】文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记叙自己十多年来辗转各地,各地的月亮与他的生活紧密相连,写出了作者遍赏祖国各地月色的欣喜。
C.两文写月,都用简洁的语言营造出空灵、清幽、静谧而又灵动的意境。
D.两文中作者都写了在异乡任上赏月的情景,【甲】文情感复杂而微妙,【乙】文流露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默数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不胜漂泊之叹
三、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2)?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4)《饮酒(其五)》中表现陶渊明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5)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造就英雄的哲理的句子是:,。
四、综合性学习
12.班级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设计“诚信”海报】请你设计一张有关“诚信”的海报,从下面三幅图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海报的素材。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并简要说明理由。
(2)【补充演讲内容】请你为“话说诚信”演讲提纲,补写两条名言,分别证明他的两个小观点。
(3)【名著中的“诚信”】《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书中很多具体内容很好地体现了红军战士和将领讲“诚信”的优秀品质,请结合书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飞向寰宇 再叩苍穹
——写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际
殷泽昊
①2024年4月25日下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梦园广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此举行。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着航天服,迈着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走出,开始了叩问太空的征程。
②此次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一名第二批航天员和两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三名航天员都是“80后”:1980年出生的指令长叶光富,参加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分别出生于1989年和1987年的李聪和李广苏,都是首次飞行。他们如披挂出征的将士,步履从容,信心满满。
③叶光富回忆了自己的“飞天”历程:“神舟十三号”在轨期间,他第一次进行出舱活动。俯瞰地球,他看到了美丽的极光、闪亮的光斑和五彩斑斓的陆地。那次任务中,他进行了太空授课,与青少年天地互动。这些美好的记忆,让回到地球的他念念不忘。那时他就想:什么时候能再上一次太空?
④从2022年4月返回地球到2024年4月再赴太空,叶光富作为指令长以全新身份再次承担飞行任务,带领两位新队友踏上征程。他期待在全面建成的空间站里工作、生活,完成新实验任务,再次出舱,遨游太空。
⑤李聪心中航天梦的种子,是在2003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时种下的。2020年,李聪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他离自己的航天梦仅一步之遥。课业忙碌、训练繁重,面对挑战,他一直锲而不舍。对于出征太空,李聪信心满满:“我已做好准备,干就完了!”
⑥李广苏是第三批航天员中唯一的文科生。他表示,面对大量理工科知识的学习任务,自己天资平凡,唯有努力,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第三批航天员赶上了高频次的空间站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自己只能利用课后时间,逐个攻破一个个小知识点,逐个“啃”一项项训练项目。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宿舍的灯总是亮到后半夜。“狂奔的蜗牛”,是李广苏用了很久的社交软件昵称,他以此勉励自己坚定地走好每一步。随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狂奔的蜗牛”踏上了新的征程,这一次他要奔向太空。
⑦叶光富激动地表示,仰望苍穹,在浩瀚的太空中,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而且经过几代航天人接力,“一居室”已被建成了“三室两厅”的别墅。此时此刻,他发自内心地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⑧据了解,此次航天员乘组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任务,比如,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实现我国在太空培育脊椎动物的突破;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对重力的适应机制;实施6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和2到3次出舱活动,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介绍,按计划,“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⑩“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叶光富!”“航天员李聪!”“航天员李广苏!”
“出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下达命令,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点火!”20时59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点火发射,载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和3名航天员向太空飞去。
飞天梦圆,探索无止境。大气层外,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在等着他们,浩瀚太空在等着他们……
(摘编自2024年4月26日《光明日报》)
13.文章主要记叙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相关情况。请认真阅读全文,梳理行文思路,完成思维导图。
14.这篇新闻作品的主标题和副标题是如何凸显新闻价值的?
15.新闻作品的体裁很多,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本文属于哪种新闻作品?请结合文章简要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震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16.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
17.文章第②一⑥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18.下面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B.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蜀绣等很多种绣法。
C.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D.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作文
19.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人陪伴着你,指引着你,关爱着你……这个人,或许如春风般温暖,或许如阳光般开朗,或许如大海般宽容……
请以“如______一般的他(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取典型事件,突出人物特点;③60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简析:A项中“畸形”的“畸”应读“jī”,“教悔”应写作“教诲”;B项“履行”的“履”读“lǚ”,“曼延”应写作“蔓延”;D项“眼花瞭乱”应写作“眼花缭乱”。C项字音字形均正确。
  2.答案:B
  简析:“振聋发聩”意思是发出巨响,让耳聋的人也能听到,比喻唤醒糊涂麻木之人,不能用来形容掌声和欢呼声,此处应用“震耳欲聋”。A项“锐不可当”形容气势威猛,不可阻挡,用于形容郑钦文比赛时的气势合适;C项“由衷”指发自内心,使用恰当;D项“不辍”表示不停止,符合语境。
  3.答案:D
  简析:原句中“通过”和“让”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让”;“发挥”与“璀璨辉煌”搭配不当,应将“发挥”改为“感受”。A、B选项未修改搭配不当的问题;C选项仍缺少主语,D选项修改正确。
  4.答案:A
  简析:④句先指出人们工作、学习和娱乐依赖电子设备,且长时间盯屏幕会眼睛疲劳,引出话题,应为首句;①句“这是为什么呢”承接④句,引出对原因的探讨;③句“因为”解释原因,排在①句后;⑤句“另外”补充其他原因;②句“所以”总结,说明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眼睛疲劳。故正确顺序为④①③⑤②。
  5.答案:C
  简析: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不是美国的,C选项表述错误。A、B、D选项关于新闻特写、《史记》、李清照的文学常识表述均正确。
  二、文言文阅读
  6.答案:D
  简析:“及徙成都”中“及”应解释为“等到”,不是“来得及”,D选项解释错误。A、B、C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均正确。
  7.答案:A
  简析:前文作者讲述自己多年漂泊,多处过中秋的经历,后文表达因病请求退休归田园的愿望,前后形成转折关系。“然”可表转折,意为“然而”;“乃”多表示承接或判断;“且”表递进或并列;“为”通常作动词或介词。所以应选“然”,A选项正确。
  8.答案:B
  简析:乙文作者写自己多地过中秋,主要是感慨漂泊之苦,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并非是欣喜于遍赏各地月色,B选项分析错误。A选项,甲文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之明、影之形;C选项,两文语言简洁,都营造出空灵、清幽的意境;D选项,甲文作者赏月时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被贬的落寞等复杂情感,乙文作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A、C、D选项分析正确。
  9.答案: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简析:翻译时注意“念”是“想到”,“遂”是“于是”,“至”是“到”,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准确翻译。
  10.答案:默数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不胜漂泊之叹
  简析:“默数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是说在九年里九个地方过中秋,表意完整;“其间相去或万里”说明各地距离遥远;“不胜漂泊之叹”表达漂泊的感慨。按照句子意思和语法结构,应这样断句。
  三、名句名篇默写
  11.(1)山山唯落晖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鸢飞戾天者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简析:默写时注意“晖”不要写成“辉”,“暮”“鸢”“戾”“篱”“郎”“雀”等字易写错,要准确书写,不能添字、漏字。
  四、综合性学习
  12.(1)答案示例:选择“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鼎象征着诚信,如“一言九鼎”,它是信誉和保证的标志;选择“握手”,握手代表友好协商、相互信任,是诚信交往的体现;选择“指纹”,指纹具有独特性,可作为信守承诺的凭证,代表“信守”之意。
  简析:结合文化常识和生活实际,分析每个元素与“诚信”的联系,从象征意义、实际应用等角度阐述选择理由。
  (2)答案示例:观点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观点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简析:观点1强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观点2突出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选择能支撑这两个观点的名言即可。
  (3)答案示例:红军严守纪律,对百姓承诺不拿一针一线,赢得百姓信任,说明诚信能赢得他人支持;红军将领与战士同甘共苦,坚守革命信念,这是对革命事业的诚信,诚信是坚守使命的体现。
  简析: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战士和将领的事迹,从与百姓的关系、对革命事业的态度等方面分析诚信的体现,进而阐述对“诚信”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
  13.①回忆“飞天”历程及期待
  ②回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③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任务等
  简析:①根据叶光富回忆“神舟十三号”经历及对此次任务的期待概括;②结合李广苏作为文科生努力学习理工科知识,完成训练任务的内容概括;③依据文中对“神舟十八号”乘组要开展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任务的介绍概括。
  14.答案:主标题“飞向寰宇再叩苍穹”营造宏大意境,呼应航天成就,传递探索信念,富有诗意,引发阅读兴趣;副标题“写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际”补充说明新闻背景、解释主题内容、明确报道方向。
  简析:主标题从意境营造、与航天成就的关联、传递情感和吸引读者等方面分析;副标题从背景补充、内容解释和报道方向明确等角度阐述其凸显新闻价值的作用。
  15.答案:属于通讯。本文不仅报道新闻事实,还以航天员经历为切入点,介绍任务细节,展示他们的奋斗历程,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简析:通讯的特点是详细报道新闻事件,注重人物故事和情感表达,语言生动。本文符合这些特点,通过讲述三位航天员的故事,介绍发射任务等内容可判断。
  16.答案:从刺绣的历史与发展、刺绣的绣法、刺绣的种类、刺绣走向世界(刺绣与世界的融合)四方面介绍。
  简析:文章②-⑥段按时间顺序写刺绣历史;第⑦段列举多种绣法;第⑧段介绍各地刺绣种类;第⑨-⑩段讲述刺绣走向世界的情况。
  17.答案: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特点。
  简析:文中按从4000多年前到周代、战国、汉代、唐朝、宋代的时间顺序介绍刺绣发展,突出其历史悠久的特点,使文章条理清晰。
  18.答案:B
  简析:蜀绣是刺绣的一个种类,不是绣法,B选项表述错误。A、C、D选项在文中均有依据,表述正确。
  六、作文
  19.略。按照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充题目,围绕所填内容选取典型事件,突出人物特点,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避免出现真实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