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8: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6分)
1.(8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问题。
学完八上语文,我们掩卷而思,各种美妙的感觉涌上心头。
我们了中国人民一往无前、不折不挠的恢弘气势:人民解放军战士冲破重重险阻,气势锐不可当;航母舰载战斗机一着惊海天,将荣誉与不朽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我们深情回忆过往,了解别样人生,洗涤心灵:任劳任怨、宽厚仁慈,一生不辍劳作的朱德母亲;步履蹒跚、神情,但又爱子深切的朱自清父亲。
我们俯瞰山河美景,品悟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山水林木,鱼鸟猿鸣,是陶弘景怡情自然的闲适自得;月光澄澈,竹影婆娑,是苏子瞻谪居黄州的复杂慨叹。我们了解前人创造技术的巧妙绝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漫步于苏州园林中,我们欣赏到一幅幅由匠师凝结成的完美图画;徜徉于《清明上河图》里,我们目睹了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的行人在春寒料俏的时节长途跋涉外出踏青。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的瑰宝。
每次打开课本就是享受一顿名副其实的饕餮盛宴,就是沐浴一次真善美的光芒。
(1)下列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锐不可当(dāng)
B.洗涤(dí)
C.俯瞰(kàn)
D.婆娑(shuō)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辍劳作
B.巧妙绝伦
C.络绎不绝
D.春寒料俏
(3)将下列各组词语填入文段中的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领略 雕刻 颓废 殚精竭虑
B.领略 镌刻 颓唐 殚精竭虑
C.领会 镌刻 颓废 处心积虑
D.领会 雕刻 颓唐 处心积虑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些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B.这些都是我国的瑰宝,是人民智慧的结果,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C.这些都是我国的瑰宝,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D.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结果,是我国的瑰宝。
2.(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
②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
③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
④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
⑤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⑥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
A.②④⑥③⑤① B.②④①⑥③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①②⑥⑤③
3.(6分)卉卉对本学期学过的诗歌进行整理,请你根据提示帮她完善内容。
侧面描写 ①《三峡》中的“   ,   ”一句,写出了夏天江水湍急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极尽夸张,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郦道元《三峡》)
化静为动 ②“   ,   ”一句写出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变换和推移,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传达出诗人闯荡世界的喜悦与豪情。(李白《渡荆门送别》)
视听结合 ③“   ,   ”一句描绘了颍州西湖岸边草色盎然,乐歌随船的美好春景。(欧阳修《采桑子》)
二、综合性学习(共12分)
4.(4分)班级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成果汇报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发布了《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随着每天上网时长的增加,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逐渐下降,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升高。
对此,专家指出,青少年应当加强以“赋权、赋能、赋义”为核心理念的网络素养教育,“赋权”是青少年要化消极被动的“被保护”为积极主动的“自我保护”;“赋能”是青少年要让网络素养成为一种能力,实现“网络为我所用”;赋义,则是青少年要在价值和意义的层次上提高网络素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网络使用中。
【材料三】
近年来,无论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还是各大网络平台开展的青少年网络账号管理、开启青少年模式等规范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保护了其网络安全。
然而,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防止青少年健康成长受到侵害,不仅仅是靠“收手机”“卡时间”等限制那么简单。除了保护和规范,青少年还需要培养全面的网络素养,学会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辨别“香花”和“毒草”。
(1)郝楠就“上网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这一话题在班会课上发言,请根据【材料一】帮助他完成发言稿。(2分)
(2)为了倡导文明上网,校学生会发出了《网络文明倡议书》,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完成倡议书。(2分)
网络文明倡议书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文明上网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了营造健康、安全、绿色的校园网络环境,校学生会在此倡议:
①   ;
②   ;
让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提高素养,共建文明网络吧!
校学生会
2025年1月9日
5.(4分)班级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的联读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请你根据提示完成阅读分享卡。
阅读名著 体悟“真”味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美]埃德加 斯诺 书名:《昆虫记》 作者:[法]法布尔
访真故事:斯诺下定决心要前往保安……斯诺要与他们直接进行交流。他想向外界报道他看到事实、听到的声音…… 他们背着手榴弹和毛瑟枪,即刻爬上铁索,摇荡在汹涌的河上,紧抓着铁索,一步一抓地往前爬。红军的机枪向敌军碉堡怒吼,子弹射在桥头堡上。敌军也用机枪进行还击,而那些红军战士们正摇荡在河水上空,慢慢朝着向他们开枪的敌方狙击手方向前行。第一名战士被打中了,落入下面的急流之中,第二名也掉下去了,接着是第三名……(①   ,写出事件名称) 明真意义:②    (结合选文及阅读体验,说说斯诺写这本书有哪些意义?) 做真研究: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现在我只能折中地说,③   (a.蝉 b.蟋蟀 c.圣甲虫)的听觉很迟钝,“像聋子那样大喊大叫”这句俗语用在他们身上十分合适…… 我不辞辛劳、四处奔走,虽然身上被荆条划得伤痕累累,但却拥有不少茧…… 见真性情:④    (结合选文,说说法布尔身上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6.(4分)临写与鉴赏。
(1)请仔细观察图片中的碑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简体书写在田字格内。(2分)
(2)下面关于碑帖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隶书,横势扁方,蚕头雁尾,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
B.隶书,不拘章法,狂放不羁,笔势流畅而洒脱。
C.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
D.小篆,体势修长,笔画停匀,体态端庄而妍美。
三、阅读(共32分)
7.(4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关于【甲】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近体诗,讲究押韵,全诗押“i”韵,韵脚为:西、低、泥、蹄、堤。
B.标题点明游览的地点和季节:“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指在春天出行。
C.颔联“乱”字写出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浅”字写出春草初长,尚未丰茂,符合早春特征。
D.本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生动形象又饱含情感。
(2)【甲】【乙】两首诗词都用了“燕”这个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两个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8.(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 汤问》)
【乙】
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为桔槔②,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郁离子见而嗟之曰:“艺事繇③己之学,虽失时在命,而不可尽谓非己也。故粤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④,弗对,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⑤焉。”
(节选自《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盖:雨具。②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③繇:由。④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籽实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⑤赢:有余利。
(1)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句子 方法指引 解释加点词
年且九十 字典查阅:①况且,表示递进关系。②将要;将近。③尚且。 A    (填序号)
始一反焉 文言现象归类:通假字 B    
鲜有用盖者 成语链接:鲜为人知。 C    
故粤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 课内知识迁移: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对,而仍其旧。
(3)【甲】文中对“移山”这件事妻子和智叟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请你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在a、b两处中任选一处为人物写一段心理描写。(2分)
我选    ,   
(4)结合【甲】【乙】两文画线句子,比较愚公和“郑之鄙人”的行事做法有何不同?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9.(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清音雅韵万古琴
①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诗句,说明古琴在先秦时代就比较普及了。
②古琴整个造型简洁流畅,典雅端庄,古意盎然。它头大尾小,宽六寸,厚二寸,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呈拱形凸起,象征天;琴底为方形平面,象征地。七根琴弦通过岳山(琴头凸起的部分)架在面板上,自外而内,由粗到细,依次为一到七弦。古琴第一弦的外侧镶嵌着13个圆点,称为琴徽,起到标记音位的作用。
③弹奏古琴有三种基本方式:散、泛、按。“散”是指左手不动,右手弹空弦,其声刚劲浑厚;“泛”是指左手对准徽位轻触琴弦,右手弹弦,发出清亮绵远的声音;“按”是指左手按弦或通过左手在琴弦来回滑动,右手弹弦发音,音色富于变化。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泛、按等不同方式奏出。
④弹奏古琴时,要正确摆放古琴。将古琴横置于桌上,岳山在弹奏者的右手侧,龙龈在左。弹奏者需保持正直端坐,大臂垂直小臂平的姿态。右手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常见的古琴演奏曲目有《流水》《酒狂》《归去来兮辞》等,风格多样:有“巍巍乎”“汤汤乎”的雄健大气,有“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的激越澎湃,还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的闲适静美。
⑤古琴艺术历史久远,产生过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流派。春秋战国时期的广陵琴派,追求“洒脱畅扬”的情趣,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浙派古琴艺术起于南宋,以“清微淡远”为指归,追求文雅、恬静、简洁的意境;诸城派古琴艺术又称“琅琊派”,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艺术风格刚中带韧,密中见疏。
⑥与筝、琵琶等中国其他传统独奏乐器相比,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也极具文化价值。很多传世名琴的琴体背面往往会有文人题刻的琴名、诗词、各种印章等。再加上其独特的制琴工艺,使古琴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同时,作为文人“四艺”之一的古琴,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不少文学家,如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蔡邕等,皆为弹琴高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他们弹琴咏诗,以琴会友,以琴解忧。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便以这样的方式将他们的精神挥入丘壑林泽,赋予了古琴丰富的人文内涵。
⑦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目共睹。愿古琴艺术这一文化瑰宝再次大放光芒。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有删改)
仔细阅读文章后,卉卉和郝楠交流学习情况,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对话。
郝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简短的介绍让我了解了“小小的古琴”竟有“大大的文化内涵”。
卉卉:是啊,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琴历史悠久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郝楠:对,你看,文章第③段主要用了    。[第③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分)
卉卉:你真厉害!我觉得这篇文章除了内容丰富之外,用词颇具说明文的特色。考考你,请你分析第⑥段加点词“往往”有何作用?
郝楠:这简单!   。[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2分)对了,正好我们班要朗诵《陋室铭》参加经典诵读比赛,需要有人扮演刘禹锡,假装弹琴。我主动参演了,你看我弹琴的样子(如图),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卉卉: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卉卉指出他的错误。] (3分)
10.(1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④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着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⑥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⑦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⑧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⑨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⑩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洋槐啊,洋槐!我已同你度过了六个春秋。在这漫长又真实的日子里,我与你无声对话,四季轮转,共享春光。
(选自《读者》,有改动)
(1)阅读选文第⑤~⑩段,完成下面思维导图。(4分)
①   
②   
③   
④   
(2)按要求完成括号内的题目。(2分)
①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新”与“老”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3)选文第 段对洋槐树的称呼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4)语文老师推荐本文为八上第四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请参考单元导语和目录,从散文类型上说说你认为本文和第四单元的哪篇文章更相似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3分)
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单元目录 14背影/朱自清 15白杨礼赞/茅盾 16*散文两篇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17*昆明的雨/汪曾祺
四、作文(共40分)
11.(4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汪曾祺评价自己“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只要心中有温暖,无论记事还是记花鸟虫鱼,字字有暖意。他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给人间“送小温”。
人间小温存在于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藤野先生热诚的鼓励,是温暖鲁迅的一份真情;居里夫人美丽的人生,是温暖世人的一种魅力;昆明明亮的雨季,是温暖汪曾祺的一段时光……
请以“人间小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12.作文。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书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遇见一座城,便有了建筑的宏伟,民俗的多彩,以及街街巷巷中的人间烟火;遇见一段风景,便有了山的巍峨,水的壮阔,以及草木枯荣间的思绪万千……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补充完整横线上的内容,再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1.(1)答案:D。简析:“婆娑”的“娑”正确读音是“suō”,而不是“shuō”,A、B、C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均正确。
  (2)答案:D。简析:“春寒料俏”错误,应为“春寒料峭”,“峭”有寒冷之意。A、B、C选项中词语书写均正确。
  (3)答案:B。简析:“领略”侧重于了解事物并感受其意义,“领会”侧重于领悟道理,此处与“气势”搭配,“领略”更合适;“镌刻”比“雕刻”更显郑重,与“荣誉与不朽”搭配更恰当;“颓唐”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颓废”程度更重,用于形容朱自清父亲,“颓唐”更合适;“殚精竭虑”是褒义词,“处心积虑”是贬义词,此处为褒义语境,应选“殚精竭虑”。
  (4)答案:C。简析:原句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关系,应先说“是我国的瑰宝”,接着“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最后“是历史文化的见证”。A选项逻辑顺序错误;B选项“是人民智慧的结果”表述不当;D选项逻辑和表述都不准确。
  2.答案:B。简析:②句先指出传统中国画的本质,引出话题;④句承接“人文关怀”,阐述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①句具体解释“立德”;⑥句说明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且有两个途径;③⑤句分别阐述这两个途径。所以正确顺序为②④①⑥③⑤。
  3.(1)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简析:通过“虽乘奔御风”与江水速度对比,突出夏天江水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是侧面描写。
  (2)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简析:“随”“入”将群山与平野、江水与大荒的位置变换动态化,化静为动,营造雄浑开阔意境,传达诗人闯荡世界的喜悦与豪情。
  (3)③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简析:“芳草长堤”是视觉描写,“隐隐笙歌处处随”是听觉描写,视听结合描绘颍州西湖岸边美好春景。
  4.(1)答案示例:同学们,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上网使获取知识更便捷,44.6%的人认为获取知识变得更容易了;与人交往更方便,33.5%的人有此感受;还带来了新的游戏和娱乐方式,32.4%的人认同。同时,能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方便解决问题、学习课程,也有助于表达观点和学习新技能。另一方面,上网也存在弊端,23.0%的人觉得上网太耗时间,耽误学习;19.2%的人认为不良信息太多;还有个人信息泄露、运动量减少、容易上当受骗、现实交往减少等问题。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上网,合理利用网络。
  (2)答案示例: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②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5.(1)①飞夺泸定桥。简析:根据“爬上铁索,摇荡在汹涌的河上”等关键描述,可判断此事件为飞夺泸定桥。
  (2)②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的真实面貌、信仰、目标等,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与支持。简析:斯诺深入苏区,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打破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误解,让世界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
  (3)③a。简析:在法布尔的研究中,蝉的听觉很迟钝,符合“像聋子那样大喊大叫”的描述。
  (4)④法布尔具有尊重生命、热爱昆虫、在自然状态下研究昆虫、注重探究昆虫生命本能等科学精神。简析:从“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探究生命”等内容可看出其科学精神。
  6.(1)答案示例:松、山、与、参、波、严、间、然(答案不唯一,选取八个不同汉字用正楷简体书写正确即可)。
  (2)答案:A。简析:该碑帖字体具有横势扁方、蚕头雁尾的特点,符合隶书特征,且整体雄阔严整又舒展灵动。B选项“不拘章法,狂放不羁”不符合隶书特点;C选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是楷书特点;D选项“体势修长,笔画停匀”是小篆特点。
  7.(1)答案:C。简析:“乱”字写出春花初放的繁多,并非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A、B、D选项对甲诗的理解均正确。
  (2)答案:甲诗中“燕”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美景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新燕啄春泥”展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乙诗中“燕”的意象寄托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着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和对往昔的怀念。
  8.(1)A:②;B:反,同“返”,返回;C:鲜,少;D:善,擅长。
  (2)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②有人告诉他应该排水改种黍米,他没有回应,仍然坚持原来的种植方式。
  (3)答案示例:选a:丈夫一心想要移山,可这两座山这么大,以他的力气,恐怕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丘都难以削减,更别说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了。而且移山的土石又该放在哪里呢?真担心他这想法难以实现,可又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
  (4)答案:愚公面对困难坚持不懈,有坚定信念和长远规划,相信子子孙孙无穷匮,终能移山;“郑之鄙人”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遇到困难就轻易改变方向,最终一事无成。启示:我们做事应像愚公一样,坚定信念,持之以恒,不能轻易放弃;同时,面对变化要学会适应,但不能失去目标和方向。
  9.(1)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弹奏古琴的三种基本方式。
  (2)“往往”是“经常”的意思,这里说明很多传世名琴的琴体背面经常会有文人题刻的琴名、诗词、各种印章等。“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琴的位置放反了(岳山在弹奏者的左手侧,龙龈在右);弹奏者姿态不对(没有正直端坐,大臂没有垂直小臂也不平);右手没有弹琴弦。
  10.(1)①郁郁葱葱、生机勃发;②感动、心变得干净而澄明;③并不感伤和悲凉;④赤裸挺拔、沉默骄傲。
  (2)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苞”比作“葡萄”“蜻蜓”,形象地写出花苞的形态和颜色;“张开翅膀跃跃欲飞”赋予花苞人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花苞即将开放的状态。同时,“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描绘出花开时的光泽,展现了洋槐花开时的美丽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洋槐花的喜爱之情。
  ②不矛盾。“老”是因为“我”与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它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棵经历岁月的老槐树;“新”是因为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在不断更新生长,有着新的生命活力。这体现了洋槐树生命的轮回和顽强的生命力。
  (3)称呼由“窗前的树”“洋槐”变为“洋槐啊,洋槐!”。作用:这种变化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洋槐树的深情呼唤和赞美,强调了作者与洋槐树之间深厚的情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爆发,体现了作者对洋槐树四季变化的赞美以及共度时光的珍视。
  (4)本文和《白杨礼赞》更相似。《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本文也是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通过描写窗前洋槐四季不同的姿态,展现洋槐的沉稳、生机、洒脱和坚韧,表达了对洋槐的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轮回、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的赞美,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与洋槐共度时光的珍视,都是借助对一种植物的赞美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感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