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缄默(xián) 弥漫(mí) 咄咄逼人(duǒ)
B.雕镂(1òu) 蜕变(duì) 翻来覆去(fù)
C.惬意(qiè) 豁朗(huò) 随声附和(hè)
D.狭隘(yì) 灼伤(zhuó) 畏罪潜逃(qiǎn)
2.下面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捷报 勋章 鸭雀无声
B.徜徉 踪迹 取义成仁
C.浩缈 迁徙 不可救药
D.雾霭 掺合 搜索枯肠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梦想与奋斗相辅相成。年轻人最不该在能奋斗的时候选择。与时代同向同行,以奋斗筑梦圆梦,用脚步的青春,定会出灿烂的金光。请记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A.悠闲 丈量 闪耀
B.安逸 衡量 绽放
C.悠闲 衡量 绽放
D.安逸 丈量 闪耀
4.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精神和文化。②我们读古诗词是为了更好地感知生活,从容地面对生活,成为一个大写的中国人。③我们诵读古诗词在表达内心情感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文化寻根的旅程。④通过这样的诵读,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完善。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天要开的花,任是谁都按捺不住的□各种花讯接踵而至,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向人们报告春的讯息。置身梨园,暗香袭人。这千姿百态的梨花,有的肆意绽放,灿烂而热情;有的半开半合,似含羞少女□有的刚刚破蕾,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从一树树梨花中,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A.? , ;
B.? ; 、
C.。 、 ;
D.。 ; ,
6.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首乐府诗的开头两句直接写人,让人感受到诗人登临碣石山观海时的英姿勃勃,奠定了壮美的基调。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D.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其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③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④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⑦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7.下面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既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由,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我爱我母亲”是全文感情的基调。
B.选文第③段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无法全部养活十三个儿女,也无法多照顾儿女,表现了母亲心里的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
C.选文“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④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D.选文第⑦段的中心句是: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8.下面对文章的写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B.选文中“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C.选文第⑥段画线句,“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D.选文寄事于情,作者把深深的敬爱和怀念都渗透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极尽铺张渲染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杞人忧天》,完成下面小题。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屈伸呼吸 若:你
B.只使坠 只使:纵使,即使
C.充塞四虚 四虚:四面空虚
D.奈何忧其坏 奈何:怎么,为何
10.下面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B.终日在天中行止 止增笑耳
C.因往晓之 下车引之
D.日月星宿 意与日去
1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他忧心忡忡,照应了上文的“废寝食”。
B.两人都“舍然大喜”,是因为大家都明白了天不会崩塌下来,因此放下心来。
C.这篇寓言在人物对话方面把握得非常准确,传达了人物当时的心理。
D.这篇寓言讽刺了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告诉我们要全面认识事物。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2.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4),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6)《〈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点,还要看到别人的缺点,并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殷仲堪既为荆州刺史,值水俭①,食常五碗盘②,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大州,云我弃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本,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④其存之。”
(选自《世说新语》,有修改)
[注]①水俭:水灾。俭:年成歉收。②五碗盘:当时流行的一种成套的食器,由一只圆形托盘和五只很小的碗组成。③率物:为人表率。④尔曹:你们。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虽欲率物 欲:
(2)云我弃平昔时意 意: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贫者,士之本,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15.殷仲堪是否丢弃“士之本”?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杏花时节》,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时节
张振
①北京的早春,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家乡——新疆伊犁的春天。那里,春天的苏醒似乎总是以千万种姿态缓缓展开。对我而言,伊犁真正的春天是在4月末5月初,体感上不再清冽、寒冷。但心里的春天,却更早一些,从3月底到4月份就已开始。这时,那拉提大草原的顶冰花开了,牧草返青,杨树抽芽,积雪消融,土壤蓬松,一切都预示着新的开始。
②而在伊犁,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那三万多亩杏花盛开的日子。牧民期待游客骑马而来,妇女等待羊毛毡子的售出,小孩则怀揣糖果,期待着陌生人的夸赞和镜头前的笑容。农民们更是心知肚明,杏花一开,便是春耕大忙之时。
③天山南北,杏花遍地,但在我心中,吐尔根乡的杏花沟最为独特。这是一片公元14世纪遗留的原始野杏林,位于巩乃斯河北岸,伊犁河谷的浅山地带。这里雨水充沛,得益于南向敞开的马蹄形谷地,既避开了西北向的山风,又拥抱着东南方的日光,使得野杏林得以繁衍至今。如今,得益于现代化的无人机施肥、喷药以及人工治理,杏花沟更显壮观,并有了新名字——那拉提杏花谷。
④当春天真正来临,杏花谷春意盎然,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迅速覆盖了山坡与沟谷。满山坡的花草,远望一片绿意,近看却草色稀疏,只留下满山的黑土。除了绿草和杏花,还有悠闲吃草的牛羊,以及山头上不时冒出的洁白毡房,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杏花谷的热闹不仅限于自然,更有农牧民、商贩和游客的欢声笑语,以及文艺人的歌舞演出,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生机。
⑤我曾有幸在空中俯瞰杏花谷,从直升机上看下去,风景果然惊艳。整片山林坐北朝南,呈鹿角状结构,光的流动、时间的变迁好像在杏花上留下了不同的色彩,白色、粉色、淡红色、深红色,让人如痴如醉。
⑥在我成长的二十多年里,杏花谷对我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偶尔经过的地方,未曾真正了解。但毕业后返乡工作的九年,我成为了杏花谷变迁的见证者。如今的杏花谷,现代设施应有尽有,智能电网、灯光舞美、音响设施以及多功能服务中心,各种休闲娱乐和食宿场所一应俱全,既保护了生态,又融入了现代科技。
⑦杏花谷的美,不仅限于春天。春天是花的海洋,唯美而斑斓;夏天,它成为天然的牧场,青草如浪,牛羊悠闲;秋天,杏花谷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牧草安静,大地感慨着岁月的变迁,现代化的收割器械让农牧民的工作更加从容;冬天,杏花谷银装素裹,神秘而庄严,为来年的生机与希望蓄势待发。
⑧杏花谷四季更迭,每一季都有它独特的韵味。而我,从曾经的过客到如今的见证者,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和认识。杏花谷不仅是我家乡的骄傲,也是许多人心中诗和远方的象征。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4月06日,有改动)
16.杏花“每一季都有它独特的韵味”,请简要概括一年四季杏花的特点。
17.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③段中为什么说“在我心中,吐尔根乡的杏花沟最为独特”?
18.请结合语境,赏析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整片山林坐北朝南,呈鹿角状结构,光的流动、时间的变迁好像在杏花上留下了不同的色彩,白色、粉色、淡红色、深红色,让人如痴如醉。
19.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标题“杏花时节”的作用。
七、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24年越来越多的国货“潮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老牌国货产品迭代焕发新活力,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粉丝;新兴品牌加强质量创新力度,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国货“潮品”的乘势而上,不仅为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消费选择,还带来更美好的文化体验。请阅读下面资料,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走进位于浙江义乌的篁园服装市场,款式多样的新中式服装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店里有1000多款新中式服装,一两个月就卖得差不多了。”在店主钭小清的档口,一款红色斜襟盘扣刺绣的新中式外套最受欢迎,“已补了十几次货,每次至少拿200件,还有东北、广西、云南等地客户来购买。”中式设计和面料受到消费者喜爱。
【材料三】
各大服饰品牌几乎都在积极参与开发“国潮”服饰,实现量质齐升。有的品牌在理念上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更多品牌则尝试推出联名款、特别纪念款或者节庆款。
【材料四】
为抓住“国潮”消费机遇,不少服饰品牌以传承与创新挖掘服装市场潜力。“我们去年卖出20万件可机洗羊绒产品,今年又新推出防泼水羊绒面料羽绒服,销量很好。”某服装公司负责人说。为迎合绿色、健康消费理念,公司还开发出包含再生羊绒、无染色羊绒等绿色工艺的定制化服装,销量不错。
20.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根据三大平台不同方面的数据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1.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概括“国潮”服饰走红的原因。
八、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
22.青少年需要学习、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蕴藏在我们所读的名著中。阅读名著时,我们可以主动了解一些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现象。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清晰地把握名著内容,还能深化我们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在《西游记》中,数字“三”就具有丰富的意义,它首先与主要人物的关系紧密相连。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核心,代表了佛教的教义和道德规范,三个主要徒弟孙悟空、(1)和沙僧则分别代表了人性中的不同方面。故事情节中有许多以“三”为基础的情节设计,如在白虎岭,孙悟空(2);途经火焰山,孙悟空(3)等。数字“三”不仅与道德观念密切相关,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通过对“三”的运用,作者(4)成功地将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相融合,创作出了这部具有深刻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巨著。
九、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23.鲁迅的名著《朝花夕拾》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既有对封建思想、习俗的揭露与批判,也有对地方民俗、戏剧的展现与描绘,请你结合《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的相关内容从以上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十、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4.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一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过春节,也许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一顿不同往日的年夜饭、一句与众不同的祝福、一个新颖别致的礼物……过春节,庆祝农历新年,我们既有各家的特色活动,代表着家人情感相依、幸福传递,也有很多传统的民风民俗,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民族的美好祝愿。关于过春节,你有怎样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 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A选项中,“缄默”的“缄”应读“jiān”,“咄咄逼人”的“咄”读“duō”;B选项里,“蜕变”的“蜕”读音是“tuì”;D选项中,“狭隘”的“隘”读“ài”,“畏罪潜逃”的“潜”读“qián”。C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
2.答案:B
简析:A选项“鸭雀无声”错误,应为“鸦雀无声”;C选项“浩缈”应写作“浩渺”;D选项“掺合”正确写法是“掺和”。B选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
3.答案:D
简析:“悠闲”侧重于悠然闲适,“安逸”更强调舒适享受,结合语境“年轻人最不该在能奋斗的时候选择”,“安逸”更合适;“衡量”侧重于比较、评定,“丈量”指用步、尺等测量,与“用脚步”搭配,“丈量”更准确;“绽放”一般与花朵等搭配,“闪耀”与“灿烂的金光”搭配更恰当。所以选D。
4.答案:D
简析:第④句中,“通过”和“使”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所以该句有语病。
5.答案:C
简析:第一处,“春天要开的花,任是谁都按捺不住的”是陈述句,句末用句号;第二处,“桃花、杏花、梨花”是并列列举,中间用顿号;第三处,“有的肆意绽放,灿烂而热情”“有的半开半合,似含羞少女”“有的刚刚破蕾,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是并列的排比句,中间用分号。所以选C。
6.答案:A
简析:《观沧海》开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点明观海的地点,虽未直接写人,但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英姿,但并非直接写人,A选项表述错误。
7.答案:D
简析:第⑦段主要围绕母亲的优秀品质展开,如任劳任怨、性格和蔼等,“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只是对家庭情况的描述,并非中心句,D选项理解错误。
8.答案:D
简析:文章语言平实,通过真实叙述表达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并非“极尽铺张渲染的描写”,D选项说法错误。
9.答案:C
简析:“充塞四虚”中“四虚”指四方,不是“四面空虚”,C选项解释错误。
10.答案:C
简析:A选项,“其人舍然大喜”的“舍”通“释”,解除、消除;“太丘舍去”的“舍”是舍弃、离开。B选项,“终日在天中行止”的“止”是停留;“止增笑耳”的“止”是只、仅仅。C选项,“因往晓之”和“下车引之”的“之”都是代词,指代人。D选项,“日月星宿”的“日”指太阳;“意与日去”的“日”指时光。C选项中加点词词义相同。
11.答案:B
简析:杞人“舍然大喜”是因为听了解释不再担忧天崩地陷;晓之者“舍然大喜”是因为成功开导了杞人,不是因为自己明白了天不会崩塌,B选项理解错误。
12.答案:随君直到夜郎西;何当共剪西窗烛;归雁洛阳边;夜阑卧听风吹雨;非淡泊无以明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简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郎”“剪”“雁”“阑”“泊”“择”等字的正确书写。
13.答案:(1)想,想要(2)意志,意愿
简析:(1)“虽欲率物”意思是他虽然想要给众人做表率,“欲”解释为“想,想要”。(2)“云我弃平昔时意”指就说我抛弃了过去一贯的生活态度,“意”是“意志,意愿”的意思。
14.答案:(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哪能因为攀上高枝就丢掉根本呢?
简析:翻译时,“贫者”指清贫的状态,“本”是本分,“焉得”是哪能,“登枝”指身居高位,“捐”是丢掉、抛弃。按照这些字词的意思准确翻译句子。
15.答案:殷仲堪没有丢掉读书人的本分,因为他“食常五碗盘”外没有多余的菜肴,饭粒掉在桌子上,他会捡起来吃掉。(意近即可)
简析:从文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可知,殷仲堪在生活上保持节俭,即便担任荆州刺史,也未改变质朴的生活作风,坚守了“贫者,士之本”。
16.答案:春天是花的海洋,唯美而斑斓;夏天,它成为天然的牧场,青草如浪,牛羊悠闲;秋天,杏花谷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牧草安静,大地感慨着岁月的变迁,现代化的收割器械让农牧民的工作更加从容;冬天,杏花谷银装素裹,神秘而庄严,为来年的生机与希望蓄势待发。
简析:答案直接从文章第⑦段提取,该段分别描述了杏花谷四季的特点,概括即可。
17.答案:吐尔根乡的杏花沟独特之处:①位于的地带或地形独特。或用原文回答:作为公元14世纪遗留的原始野杏林,位于巩乃斯河北岸,伊犁河谷的浅山地带。②雨水充沛,阳光充足,使得杏林繁衍至今。或用原文回答:这里雨水充沛,得益于南向敞开的马蹄形谷地,既避开了西北向的山风,又拥抱东南方的日光。③现代化无人机施肥、喷药及人工治理的介入,使得杏花沟得以保持并展现其壮观景象。或用原文回答:得益于现代化无人机施肥、喷药及人工治理,杏花沟更显壮观,并有了新名字——那拉提杏花谷。(意近即可)
简析:文章第③段从历史遗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代治理等方面阐述了杏花沟的独特之处,对这些内容进行提炼总结即可。
18.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林的形状比喻成鹿角,将光的流动和时间的变迁比喻为在杏花上留下的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杏花谷春天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杏花谷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意近即可)
简析:从修辞角度看,句中把“山林的形状”比作“鹿角”,把“光的流动和时间的变迁”比作“在杏花上留下的色彩”,通过比喻生动展现了杏花谷春天的美景,从而表达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9.答案:①标题简洁明了,富有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点明了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在杏花时节里展现了杏花谷的四季变化和美丽景色。③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对杏花谷美景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意近即可)
简析:从标题的语言风格看,“杏花时节”简洁且富有诗意,能吸引读者;从内容上,点明了文章围绕杏花谷在杏花盛开时节及四季的景色展开;从主题方面,暗示了对杏花谷和家乡的喜爱赞美之情。
20.答案:①据拼多多平台统计数据分析,近两年,“国潮”服装行业增长迅速(或超双倍增长)。②据抖音平台统计数据分析,近一年来女性消费者购买新中式服饰的订单量增长迅速(或增长接近两倍),其中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最多。③据得物APP统计数据分析,2023年,95后、00后成为国货“潮品”的消费主力。
简析:分别对拼多多、抖音、得物APP三个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总结出“国潮”服装行业增长情况、新中式服饰订单量增长情况以及消费主力等结论。
21.答案:①中式设计和面料受到消费者喜爱。②“国潮”服饰实现量质齐升。③为抓住“国潮”消费机遇,不少服饰品牌以传承与创新挖掘服装市场潜力。
简析:材料二体现了中式设计和面料受消费者喜爱;材料三表明“国潮”服饰量质齐升;材料四指出服饰品牌通过传承与创新挖掘市场潜力,这些都是“国潮”服饰走红的原因。
22.答案:猪八戒;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或三调芭蕉扇);吴承恩
简析:《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在白虎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途经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根据名著知识填写即可。
23.答案:示例:①对封建思想、习俗的揭露与批判:《二十四孝图》写了“郭巨埋儿”和“老莱娱亲”等故事,批判了封建虚伪的孝道。《五猖会》中“我”想去看五猖会(或迎神赛会),父亲却让“我”背《鉴略》,批判了旧时封建教育思想。《无常》一文中写,在迎神的时候,凡烧香的人们必须摩一摩“死无常”的脊梁,可以去晦气,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②对地方民俗、戏剧的展现与描绘:《五猖会》展现了迎神赛会的情景。《无常》则描写了迎神时候的“无常”,以及戏剧表演里的“无常”。
简析:结合《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的具体内容,从批判封建思想习俗和展现地方民俗戏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二十四孝图》中故事体现封建孝道的虚伪,《五猖会》展现迎神赛会场景等。
24.写作时,先明确以春节为主题,可从个人经历、文化传承等方面立意。记叙文可详细描述春节期间的经历,如准备年夜饭、参加庙会等,融入心理、动作等细节;议论文则围绕春节的意义展开论证,可列举事例增强说服力,最后总结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