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兼爱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
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
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
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墨子孤独背后的豪气和决绝。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
3
体悟大爱情怀,学习墨子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4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类比和举例说理的方法。
2
了解墨子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1
墨子,春秋战国之交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被誉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活跃于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之间,名字叫做翟。他和孔子并称为当时最为显赫的“显学”大师,是天下人们学习的榜样。墨子一生致力于扶危济困的事业,他倡导兼爱非攻的哲学思想,主张消除阶级差异,平等对待所有人。他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们,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走近墨子
“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补充:
走近墨子
墨子出身低微,没有接受贵族的优渥待遇,却拥有丰富的心灵与才华。他未曾受过皇室的驱使或役务农事之劳,作为一名手工业者的知识分子,他和普通民众站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他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生活朴素而节俭。他吃的是简单的藜藿羹,穿的是粗短的短褐之衣,足登实用的跋跷。他一生未曾脱离生产劳动,注重实践和劳动,并与弟子们一同保持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出身背景和生平让他有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致力于扶危济困的事业。
①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百余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
②墨翟陈辞,止楚攻宋(墨子救宋)
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成就
哲学家
①墨子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呕心沥血。
②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
③“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两千多年来,他的智慧、坚定和见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尊敬。
墨子成就
社会实践家
①他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用三年时间制成可飞行的木鸢。
②他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③他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
墨子成就
科学家、发明家
墨子思想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
①兼爱非攻
②天志明鬼
墨子思想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尤其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极为俭朴的生活。
了解《墨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的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的言论两部分组成。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型和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诸侯纷争,旧的礼仪制度和政治秩序开始瓦解,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也逐渐受到冲击。随着王权的衰败,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活极度艰难。他们渴望安定和平的生活,期待社会能够重建秩序和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开始兴起,探讨如何重建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和救世精神,他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寻找着救世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时代背景
兼爱
非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把
作为
判断句
产生的地方
于是
治理
比
治疗
一样
于是
不
于是
第一段重点字词
圣人是那些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深知祸乱兴起的根源,因此能够针对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治理天下。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医生必须了解疾病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同样地,治理祸乱也需要知道其根源,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不了解祸乱的起因,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理。因此,圣人一定要探究祸乱的原因,才能成功地担当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第一段文本翻译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第一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中心句: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考察
同“尝”,尝试
宾语前置
孝敬
宾语前置,爱自
使动,使……受益
使动,使……亏损
第二段重点字词
圣人是那些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必须敏锐地洞察祸乱兴起的根源。经过深入考察,发现祸乱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友爱。臣子与子女不敬爱君父,这是祸乱的根源之一。当儿子只爱自己而忽略对父亲的关爱,就会损害父亲的利益而谋求自身利益;同样,弟弟只爱自己而忽视兄长,臣子只爱自己而不忠诚于君王,都会造成兄长或君王的利益受损。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必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倡导互相关爱、尊重和支持,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段文本翻译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形作动,慈爱
第二段重点字词
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种现象也被认为是天下的一种祸乱。当父亲、兄长或君主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对子女、弟弟或臣子的关爱时,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这种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信任,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混乱。因此,这种现象的起因在于人们不互相友爱和关爱,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祸乱。
第二段文本翻译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这样
家
使动,使……受益
自己
伤害
第二段重点字词
即使是那些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他们的行为也是源于不相爱。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别人的权益,通过偷窃或劫夺来获得自己的利益。他们不爱别人的家,只爱自己的家,因此通过侵犯别人的财产来使自己的家庭受益;他们不爱别人,只爱自己,因此通过伤害别人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是祸乱的根源之一,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互相关爱、尊重和支持,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第二段文本翻译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卿大夫的封地
使动,使……受益
纷乱之事
完备、齐全
第二段重点字词
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第二段文本翻译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天下之乱”有哪些?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第二段探究问题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中心句:
①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②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③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像
仍然
怎么实行
同“无”
同“又”
第三段重点字词
探究其根源,这种现象都始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如果天下之人都能相亲相爱,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别人,那么不孝的行为还会存在吗?当我们把父亲、兄长和君主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如何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同理,如果我们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关爱弟弟、子女和臣子,不慈爱的行为又怎会存在?因此,不孝不慈的现象都会消失。
进一步来说,如果人们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看待别人的家,谁会去偷盗呢?同样地,如果我们像看待自己一样看待他人,谁又会去伤害别人呢?这样,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会消失。
第三段文本翻译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同“又”
侵扰
攻伐
安定、太平
第三段重点字词
在未来的时代,大夫之间还会出现侵夺封地、诸侯之间攻伐封国的情况吗?我们设想,如果人们能像对待自己的领地一样尊重他人的封地,谁还会挑起纷争与祸乱呢?若诸侯能视他人的封国如同己国,互相尊重与共处,那何愁攻伐之事会发生?因此,大夫间不再互相侵夺封地,诸侯间也消除了攻伐封国的现象。假若天下的人们都能相亲相爱,国家间不再冲突与攻伐,封地间不再相互侵扰,盗窃与抢劫之事绝迹,君臣父子之间充满孝敬与慈爱,那么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将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天下,自然会趋于稳定与和谐。
第三段文本翻译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中心句: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第三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使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论证?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怎么
鼓励
互相
判断句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第四段重点字词
因此,圣贤人士把治理天下作为他们的职责,他们知道仇恨的消除和爱的培养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只有促进人们彼此相爱,天下才能安定和平。相反,如果人们相互憎恨,那么祸乱就会不断发生。所以墨子强调必须鼓励人们去爱别人,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道理所在。
第四段文本翻译
第四段文本翻译
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无有,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提出问题)
理清段意
总结每一段的中心句。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
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践行兼爱之道
乱“皆起不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
视人家国若其家国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理清段意
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写作特色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加强了其观点的阐述,使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来阐明“乱皆起不相爱”。
③论证思路清晰。文本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④论证手法多样。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
1.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②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①“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2、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①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皆表现出爱的普遍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恃强凌弱上是相通的。
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有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①具体内涵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不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没有差别的爱,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
回答问题
不同之处:
2、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
②爱的倾向性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职尽责,不言回报。
墨子的“兼爱”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回答问题
不同之处:
2、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
回答问题
2、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
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原因一: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
不可能实现。
合作探讨
3.“兼爱”可谓是墨子为乱世开出的药方,你认为它在当时的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原因二:阶级局限。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从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真切地反映了贫困与战乱中人们内心渴望和平与关爱的愿望。然而,这种理想化的兼爱观念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确实难以实践,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墨子美好的空想。在当时的社会动乱背后,除了各方的不和谐、不互爱之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矛盾。
合作探讨
3.“兼爱”可谓是墨子为乱世开出的药方,你认为它在当时的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4.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在墨子看来,“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这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现实意义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总结主旨
鲍鹏山先生在《寂寞圣哲》一书中将墨子看作“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认为墨子勇敢地向周王朝发起了挑战。请结合本课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
课堂结语
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
心存兼爱,让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
心存兼爱,让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最美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