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5: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爱情中,我们更向往那种永恒不变的长久情感,渴望拥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般的坚定陪伴。一千年前,王弗的幸运在于,她不仅得到了一个男人无尽的眷恋,还有他亲手栽种的三万株松树作为见证。尽管她已离世,这份跨越千年的爱情仍在现代都市的情侣心中散发热量。
今日,让我们一同踏入苏轼的《江城子》,体会那份深沉的情感。
课堂导入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把握《江城子》悼亡诗的相关内容。
鉴赏《江城子》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感受苏轼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和身世沧桑之感。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籍贯眉州,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1057年嘉祐年间,他与弟弟苏辙一同考中进士。苏轼曾担任杭州通判,以及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他也曾遭受贬谪,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返回北方后次年病逝于常州。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文学成就
人生路线
文学成就
悼亡诗,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通常由丈夫创作以追念亡妻,其起源可追溯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在广义上,悼亡诗亦涵盖了对逝去亲人或朋友的哀悼与思念之情。此领域的代表诗人包括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而运用特定词汇来表达悼亡之情,则是由苏轼首次开创。
悼亡诗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 《悼亡诗》 —
创作背景
苏东坡在十九岁那年迎娶了十六岁的王弗,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孝顺父母,两人感情深厚。然而,命运无常,王弗在二十七岁时不幸去世,这对东坡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内心的悲痛和精神上的折磨是显而易见的。
在词题中提到的“乙卯”年,指的是熙宁八年(1075年),那时苏东坡已经四十岁,正担任密州知州的职务。在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自己深爱的妻子王氏,随后创作了那首被誉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千古传世悼亡词。
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并理解诗意
“二”
解读题目
江城子:
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记梦:
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诵读体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歌曲
理解诗意
生死相隔,你我已十年未见,思念之情虽在,却如同迷雾般模糊不清,无法触及彼此。我努力不想去思念,却总是难以释怀。你的孤寂之墓远在千里之外,无处倾诉我心中的凄凉与哀伤。即便我们相遇,你也未必能认出我,因为长期的奔波使我尘满面,鬓发斑白。
夜幕降临,我在梦中回到了故乡,看到你站在小窗前对着镜子梳妆。我们默默对视,千言万语似乎都无从启齿,唯有无声的泪水洒落成行。我想象着那被明月照耀、长满小松的坟山,那里是你年年月月思念我、痛彻心扉的地方。
理解诗意
本词题为“记梦”,请你围绕“梦”概括本词的内容。
— 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 ……短松冈。
记梦
梦前(怀念)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深入探究
赏析手法与情感
“三”
此句中的“两茫茫”如何理解?
①“茫茫”二字为整首词铺陈了凄凉悲伤的旋律。“两茫茫”不仅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感受,也映照了妻子在九泉之下的心境。生者与死者共享着相同的哀愁与忧伤。恩爱夫妻一旦永别,时光飞逝,转眼已过十年。
②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是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赏析诗歌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为何“不思量”,却“自难忘” ?是否矛盾呢?
①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赏析诗歌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此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
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②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赏析诗歌
梦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间,正值王安石变法引发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激烈斗争的时期。苏轼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这场漩涡,仕途起伏不定,多次被贬谪、流放,历经了世间的沧桑和艰辛。他的面容已沾满尘土,鬓发如霜,这不仅是大自然中的灰尘,更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情感经历的风霜。那如霜的鬓发,是艰难困苦的见证,是早生华发的多情之痛。
赏析诗歌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赏析诗歌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几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使用了什么手法?
虚写,在梦境中见到妻子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的时间,那些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忘不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呢?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
知识补充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类:
虚实结合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知识补充
虚实结合
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知识补充
虚实结合
③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未发生的,它表现的情感将一直延伸到未来。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知识补充
虚实结合
在诗歌中,“实”通常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形象、实际事物和真实场景。这些实体元素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基础。而“虚”则常常指的是诗歌中通过想象、隐喻、象征等手法所创造出的抽象或超现实的元素。
“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它指的是将虚与实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转化。通过虚实结合,诗人可以在诗中创造出丰富的意象,拓宽诗歌的意境,使得诗歌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审美空间。
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赏析诗歌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①“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太快,便依稀透露出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②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本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赏析诗歌
梦醒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①对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②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知识补充
从对面写来,指诗人在构思时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感情表达得更为深沉的一种艺术手法。
对写法
诗歌的一种构思立意技巧,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以景结情
理解诗意
梦中
梦前
梦后
“无限怀念”
“因思成梦”
·现实·
·现实·
·梦境·
“相思成苦”
总结主旨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目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梦前
梦中
梦醒
— 现实
— 梦境
—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