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
语文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分)
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 着古人的才情与智慧。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远离尘世喧嚣的闲适;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里,我们 到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诗词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承载 体悟 B. 承载 体会 C. 承担 体悟 D. 承担 体会
(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璀璨( ) 喧嚣( )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作者毛泽东,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B.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桑梓”指代家乡,“婵娟”指代月亮,“汗青”指代史册。
C. 《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罗贯中。
D. 古代的“谪”“贬”等词表示降职,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降职的意思。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的宝库,阅读经典能让我们汲取智慧、陶冶情操。班级准备开展“品味经典”综合性学习活动。
【阅读感悟】请你从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推荐的名著中选择一本,分享你阅读后的感悟,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推荐名著】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课外经典名著,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3分)
(3)【名言积累】写出一句关于经典阅读的名言警句。(4分)
3.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6分)
主 题 古诗文名句 出 处
爱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爱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写景 ③____________________,云归而岩穴暝。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名著阅读。(5分)
(1)《艾青诗选》中,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意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象征意义。(3分)
(2)《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众多,他们性格各异。请你写出其中两位好汉的名字及其绰号,并概括其性格特点。(2分)
第二部分(43分)
(一)古诗阅读(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5 - 6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
B.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绘了士兵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军中奏起各种乐器的欢快场景,体现了军营生活的丰富多彩。
C. 下片前两句写战斗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生动地描绘了战马飞奔、弓弦雷鸣的激烈战斗情景,刻画了一位奋勇杀敌的将军形象。
D. 整首词虚实结合,上片主要写梦境中的军旅生活,下片前两句是虚写战斗场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回到现实,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3分)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 - 10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百废具兴(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3)去国怀乡( ) (4)把酒临风( )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 文中“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3分)
10. 请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理解。(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A.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 - 15题。
故 乡
鲁 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母亲说。
“他?他怎样?……”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他在哪里?”
“他?……他现在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了看,低声说:“他在神甫和有钱人家里做短工,也做些零碎的针线活。他的眼睛也坏了,听说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母亲又体弱多病,他自己又没有什么手艺,只能靠苦力生活,所以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
“他还是老样子吗?”我问。
“他的身材比以前更高大了,但脸色却很黄,而且有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失去了光彩,他的手里拿着一杆旱烟袋,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衣,看起来很是憔悴。”母亲说。
“他的精神状态怎么样?”我又问。
“他的精神很萎靡,很少说话,总是默默地做事。他的孩子很多,生活的压力很大,他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的闰土了。”母亲叹了口气说。
“我很想见见他。”我说。
“好的,我去叫他来。”母亲说。
不一会儿,闰土就来了。他的外貌和母亲说的一样,身材高大但很憔悴,脸色蜡黄,眼睛深陷,没有了以前的灵动。他见到我,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神情,但很快又变得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来。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的……”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闰土恭敬地说。
“老了,不中用了。”母亲说。
“这孩子长得真快!”闰土说。
“都这么大了,还不懂事呢。”母亲说。
宏儿和水生便熟识起来,一起到外面去玩了。
我和闰土坐在厨房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他告诉我他这些年的生活经历,他的艰辛和无奈,我听着,心中很是难受。
“老爷,你现在过得怎么样?”闰土问。
“我也只是在外面谋生活,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我说。
“老爷,你是有学问的人,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闰土说。
我们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气氛也越来越沉闷。最后,闰土说他要走了,他还要去做工。我送他出门,他默默地走了,没有回头。
我站在门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悲凉。
请简要概括文中“我”回故乡的原因。(3分)
文中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
如何理解文中“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话?(3分)
1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4分)
B.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 20题。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矣哉!”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了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弟子想替他服务,把他当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业,人人都要做事。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你说有业之必要,我承认有业之必要,但是,业有什么可敬呢?我便回答他:“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第一,因为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各种职业,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你用心去做,都能做出成绩。比如医生,救死扶伤,是神圣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也是神圣的职业。
第二,因为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乐的。从事一种职业,你就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比如科学家,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发现的喜悦;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会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
第三,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不乐,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坏,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得无限闲烦恼。法门寺里的小和尚,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敲钟,他把敲钟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敲钟僧。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专心致志于一件事,就能在这件事上取得成功。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16.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4分)
解释文中“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这句话的含义。(3分)
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敬业乐业”的理解。(3分)
请为“敬业乐业”这一观点补充一个
第三部分(50分)
21. 作文(50分)
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选择勇敢,我们便能跨越困难,迎接挑战;选择坚持,我们就能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砥砺前行;选择放弃,或许能让我们及时止损,重新找到方向……选择,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 (1)A
(2)càn;xiāo
(3)C
2. (1)示例:读《艾青诗选》,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束明亮的光。艾青用他那如号角般激昂的诗句,唤醒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他笔下的“土地”意象,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承载着民族的苦难与希望;而“太阳”意象,则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从他的诗中,我深刻体悟到了诗人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2)推荐《简·爱》。理由: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美丑。女主人公简·爱,她坚强独立,在面对爱情与尊严的抉择时,她像一棵傲然挺立的白杨,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她勇敢地追求平等与自由,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要敢于反抗不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书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批判,也让我们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示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3. ①会挽雕弓如满月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 (1)示例:选择“土地”意象。在《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的“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通过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以及对祖国遭受苦难的悲痛之情。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土地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珍视的东西,诗人以鸟自喻,即使喉咙嘶哑也要为土地歌唱,生动地体现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2)示例:鲁智深,绰号“花和尚”。他性格豪爽,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为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展现出他的正义和果敢。林冲,绰号“豹子头”。他原本逆来顺受、循规蹈矩,在经历了一系列迫害后,被逼上梁山,走上反抗道路,其性格从隐忍逐渐变得刚强。
5. B
6. “秋”字在本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炼字角度看,“秋”点明了季节是秋季。秋季在古代战争中是一个重要的时节,往往象征着肃杀、悲壮。在这个季节里点兵出征,更增添了一种雄浑、壮阔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战场上,秋风萧瑟,战士们即将奔赴沙场,这个“秋”字为整个战斗场景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一种紧张、豪迈又充满使命感的意境,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氛围和战士们的豪情壮志,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艰难,以及词人对军旅生涯的深刻感受。
7. (1)通“俱”,全、皆。
(2)通“嘱”,嘱托。
(3)国都。
(4)持、执。
8. (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9.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在阴雨连绵、景色萧条时,他们会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绪;在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时,他们会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情感。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进而引出自己的政治抱负,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10.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它体现了一种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都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仍然激励着人们关心国家发展,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以大局为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11. “我”回故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卖给别姓,“我”要在正月初一前回来搬家,永别老屋和故乡;二是此次回乡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凉的心情,在外面谋生活并不顺遂;三是听闻闰土的情况,对故乡旧人的思念,想要见一见闰土等故人。
12. 文中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起到多方面作用。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通过描写深冬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萧索荒村等,营造出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烘托出“我”回故乡时内心的悲凉和对故乡现状的失望;同时也为下文描写故乡的人事变迁、闰土的变化等做了铺垫,暗示了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13. 闰土的变化:少年闰土活泼开朗、聪明勇敢、见多识广,如“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能讲述许多有趣的新鲜事;中年闰土身材高大却憔悴,脸色蜡黄、皱纹深、眼睛失去光彩,精神萎靡,沉默寡言,对“我”恭敬有加,称呼“我”为“老爷”。原因主要是生活的重压,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自己缺乏手艺,只能靠苦力维持生计,要养活众多孩子,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社会地位的差距也使他与“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14. 这句话中“寒噤”表现出“我”听到闰土叫“老爷”时内心受到的冲击。“厚障壁”是指封建等级观念在“我”和闰土之间造成的精神隔阂。曾经年少时亲密无间的伙伴,如今因为身份地位、生活经历的不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表达了“我”对这种现状的悲哀和无奈。
15. 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我”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我”儿时的美好回忆,如少年闰土的形象、在故乡的快乐时光等;故乡也是现实的存在,文中展现了故乡的衰败、人事的变迁,如老屋易主、闰土的困苦等,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艰难;故乡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尽管它已变得陌生和令人失望,但“我”对故乡仍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中包含着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故乡未来的期望,故乡成为了“我”心中复杂情感的汇聚地,体现了“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改变故乡现状的渴望。
16.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即人们应该敬重自己的职业并从职业中获得乐趣,这样才能过上合理的生活。
17.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如引用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和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名言及事例,论证了有业的必要性;举例论证,列举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科学家探索发现、艺术家创作激情以及法门寺小和尚敲钟等事例,分别论证了凡职业是神圣可敬、可乐的,以及专心做事能取得成功等观点。
18. 这句话的含义是:敬业精神对于人生来说是至关重要且非常有益的。从个人成长角度看,敬业能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从社会层面而言,每个人都敬业,社会才能有序运转,各行各业才能蓬勃发展。如果不敬业,个人难以在工作中取得成绩,还可能因为工作失误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19. 在学习生活中,“敬业乐业”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学习数学时,我们要敬业,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仔细思考解题思路,不敷衍了事。当我们通过努力解出一道难题时,就会感受到乐趣,这就是乐业。在班级值日工作中,我们也要敬业,认真打扫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把值日工作做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为班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就是“敬业乐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它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收获成长和满足。
20. 请为“敬业乐业”这一观点补充一个道理论据:“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这充分说明了敬业在成就事业中的重要性,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敬意并勤奋努力,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实现“敬业乐业”的目标,与文章观点相契合,进一步论证了敬业乐业的必要性。
21.
学会选择,成就人生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每一次的选择都像是棋局中的关键一步,决定着我们未来的走向。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而学会正确选择,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择需要勇气。鲁迅先生原本是学医的,他希望通过医学来拯救国民的身体。但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看到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即使身体健全,灵魂却已沉睡。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弃医从文。这个选择无疑是艰难的,他放弃了已经熟悉的医学领域,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这需要巨大的勇气。然而,正是这个勇敢的选择,让他手中的笔成为了最有力的武器,用文字唤醒了无数沉睡的中国人,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他没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许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会缺少一颗璀璨的明星。
选择需要智慧。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选择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帝业。他深知天下大势,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分析各方势力,洞察人心。他选择刘备,是因为他看到了刘备的仁德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在辅佐刘备的过程中,他又巧妙地运用智慧,联吴抗曹、草船借箭、空城退敌等,一系列精彩的决策帮助刘备在复杂的局势中站稳脚跟。倘若诸葛亮没有足够的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就不会有蜀汉政权的辉煌篇章。
选择还需要坚定的信念。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他本可以选择放弃,但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为人类带来光明。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在选择继续坚持还是放弃的关键时刻,始终坚定地选择了前者。经过上千次的实验,他最终成功发明了电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他缺乏坚定的信念,在中途放弃,那么我们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很久。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学习上,我们选择努力还是懈怠;在面对困难时,我们选择逃避还是勇敢面对;在与人相处时,我们选择真诚还是虚伪。每一次的选择都像是一颗种子,种在我们人生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影响着我们未来的模样。
我们要学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慎重选择,以勇气为帆,智慧为桨,信念为舵,驶向成功的彼岸,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因为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