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部编教材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珊,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在封建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民对于生活的追求并不奢望过多,他们只追求基本的生存,并希望死后能够得到安宁。即便这样的基本愿望,也常常被社会无情地剥夺,正如先生所说:“渴望成为奴隶却不得其门而入”。在欢庆天地神灵享用祭品的爆竹声中,一位“渴望成为奴隶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悲惨女性,躺在了刻有“吃人”字样的残酷历史篇章中!如今,让我们共同走近祥林嫂,一同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祝福》。
课堂导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 梳理故事情节,准确概括祥林嫂的三次变化及形象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人物塑造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倒叙手法的妙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素养目标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周樟寿,后更名为周树人,系浙江绍兴人士。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民主斗士,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毛泽东曾赞誉:“鲁迅所走的道路,正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发展的方向。”
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即不愿将“禾”“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
小说集:
散文集:
杂文集: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被彻底摧毁,中国广大人民尤其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束缚着人民尤其是妇女的精神枷锁。
鲁迅写作《祝福》这篇小说,目的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创作背景
“祝福”也叫“谢年”,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关于祝福
依照老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会踏入不洁之地。因此,在举行祝福仪式之前,必须将厅堂、祭桌、祭器等彻底清扫和洗涤。当“三牲福礼”煮熟后,便会被盛放在朱漆涂饰的木质大盘中。如果祭典在夜晚进行,其氛围将更加庄重而肃穆。男性成员需按照辈分依次跪拜并叩首九次,而妇女以及某些忌讳生肖的男性则需回避。即便是祥林嫂这样的寡妇,以及鲁家的太太和小姐们,也都失去了参与祝福的资格。
关于祝福
封建迷信思想
封建礼教制度
右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处的内容。
梳理情节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鲁镇祝福景象
①__________
鲁四爷
寂然死去
初到鲁镇:做工满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初卖山中: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到鲁镇:④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祝福景象
“我”的感受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线索:⑤
沦为乞丐
淘米被劫
被迫改嫁
夫壮子胖
夫丧子亡
当众取笑
祭祀受阻
捐槛赎罪
祭祀再阻
逐出鲁家
“我”在鲁镇的见闻
1、本文使用的叙述方式是什么?有何作用?
本文使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其作用为:
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增强吸引力。
②从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把祥林嫂寂然死去的结局提前,营造了小说浓厚的悲剧气氛。
回答问题
顺叙:
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作用:使故事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知识链接
叙述方式
作用: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
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作用: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
作用: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
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
知识链接
插叙:
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作用: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
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插入的叙述为故事进展提供了背景信息,若去除这部分内容,故事主线仍能保持其独立性,情节脉络依然清晰,读者不会感到困惑;相对而言,补充的叙述与文章的核心事件紧密相连,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若缺失这一部分,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或对情节产生误解。
知识链接
从形式上看,插叙段落通常包含简洁明了的过渡语句,确保其与主要事件自然连接,通常位于文章中部;而补叙则不需要这样的过渡文字,它通常放置在事件结果之后,用以解释结果产生的原因,因此补叙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任务就可以了。
知识链接
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
年龄 经历 时间 叙述手法
大约二十六七 丈夫离世,逃到鲁镇帮佣 冬初 顺叙
2、如果将倒叙还原为顺叙,以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新梳理祥林嫂的故事,将会是怎样的呢?请阅读小说进行梳理,完成表格。从时间上看有何特点?
知识链接
年龄 经历 时间 叙述手法
大约二十六七 丈夫离世,逃到鲁镇帮佣 冬初 顺叙
大约二十七八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春天 大约二十八九 生孩阿毛,过得平稳 年底 三十、三十一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帮佣 春、秋 大约三十二三 重述遭遇,捐献门槛,不让祭祀 新年 大约三十七八 沦为乞丐,凄然死去 新年
表格示例:
知识链接
从其经历可知,祥林嫂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春天,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祥林嫂 ——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从祥林嫂一生经历来看, 其主要的遭遇(如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凄然死去等)几乎都发生在春天,而实际上她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最后在新年祝福夜凄然死去。请深入阅读小说,回答下面的问题。
分析人物
时间 穿着 脸色 眼睛 外在形象 内在精神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之前
1、小说中对祥林嫂肖像进行了三次详细的描写,分别是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和临死之前,细读相应内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和精神变化,填写表格。
分析人物
时间 穿着 脸色 眼睛 外在形象 内在精神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只是顺着眼 老实温顺 生机活力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逆来顺受 憔悴痛苦
临死之前 头发全白,全不像40上下的人,提着竹篮,拄着竹竿,下端开了裂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 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未老先衰 麻木绝望
分析人物
2、祥林嫂无名无姓,但在小说中却有多种称呼,请一一找出来,并分析这些称呼背后的社会角色含义,从中可以体现出祥林嫂怎样的社会角色?
称呼 社会角色解读
分析人物
示例:
祥林嫂 比丈夫大十岁的童养媳,娘家不明,无名无姓、无依无靠且没有自由身的孤身女人
寡妇 死了丈夫,要求做守一辈子活寡的贞节烈女
女工 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比男人还能干的劳动妇女
回头人 寡妇再嫁,不能从一而终、不干不净的未亡人
木偶人 捐门槛后不能参加祭祀、受到精神重创后的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
乞丐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无人救助、百无聊赖的穷苦人
谬种 命太硬、克死两任丈夫、又死得不是时候的坏东西
通过这些不断变化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祥林嫂的眼神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经历。
通过鲜明的对照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地被逼到绝境的。
分析人物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3、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分析人物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4、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不愿二婚
分析人物
逃
撞
捐
躲避被卖
抗争是祥林嫂自发的,但她缺乏明确的认识,且方式方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
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总结: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被愚弄、被鄙视,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总结概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1、根据小说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以下人物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的理由。
探究主题
① 鲁四老爷、四婶
② 祥林嫂的婆婆、大伯
③ 柳妈
④ 鲁镇其他人
⑤“我”
示例:鲁四老爷、四婶
(1)祥林嫂第一次来做工时,四叔只说了五句话,其中两次说到“然而”都省略了,其省略的内容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
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这说明四叔是一个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探究主题
(2)祥林嫂第二次来做工时,四婶对她说了三句一样的话,比较异同。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①“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前者语气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②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罪”,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呵斥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
探究主题
示例:鲁四老爷、四婶
他们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严守礼教。四叔授意不允许祥林嫂沾手,四婶在祭祀时的几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是他们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探究主题
示例:鲁四老爷、四婶
鲁四老爷、四婶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礼教。
祥林嫂被婆婆和他人劫持,被迫再次出嫁;大伯收回了房屋,将祥林嫂驱逐,这两次事件终结了她两段短暂而安定的生活。祥林嫂原本希望在鲁四老爷家中工作,以守寡终身,但婆婆强迫她再嫁,使她沦为不贞之妇。大伯夺走房屋,将祥林嫂赶出,导致她在丧夫失子之后,无法为贺老六守寡。
探究主题
祥林嫂婆婆、大伯
祥林嫂婆婆、大伯行使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柳妈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神权。
她对祥林嫂改嫁留下的伤痕表现出轻蔑,将阴间的传说讲述给她,试图为她寻找救赎之道,助她脱离苦海,却事与愿违。柳妈深受封建迷信和礼教束缚,坚信地狱、报应等迷信观念以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她以剥削阶级的统治思想为指导,试图为祥林嫂寻找解救之策,但这不仅未能带来疗愈,反而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
探究主题
柳妈
鲁镇人背后体现的是旁观者心态,看客心理。
祥林嫂重返鲁镇,人们的反应与往昔大相径庭,声音和表情都显得冷漠。起初,人们对她的故事抱有同情,但很快转为厌烦,时常打断她的讲述,甚至离开。后来,他们甚至故意用其他孩子来逗她,触及她的伤痛,对她进行嘲讽。祥林嫂去世后,短工们以简短、模糊、淡漠的语言回应,透露出对她的冷漠。鲁镇居民对祥林嫂的遭遇缺乏同情心。他们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利用祥林嫂的悲剧来满足自己的窥探欲,一旦兴趣索然,便转为嘲笑和轻蔑,展现出一种冷漠和厌烦的态度。这些人同样深受封建和礼教思想的侵蚀,这种思想束缚了他们的心灵,导致他们对祥林嫂持有鄙夷之情。
探究主题
鲁镇的人
祥林嫂对“我”的三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我”对祥林嫂的三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悚然、踌躇、吃惊、胆怯。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探究主题
我
“我”一个见过世面、有知识的先进革命者,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表现出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
鲁四老爷、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夫家的堂伯、鲁四婶、柳妈、鲁镇的闲人们以及“我”这一系列人物,在精神与灵魂层面上对祥林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或在自觉或在无意识中,受到封建伦理和礼教观念的驱使,共同导致了祥林嫂沦为愚昧和封建礼教残酷牺牲品的命运。
总结概括
“鲁镇住满了吃人的人,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点皱着眉,但全部都闪着白森森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
总结概括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鲁迅《灯下漫笔》
结论:
2、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之婆,柳妈、“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吃人”的
封建礼教
1.贞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
男尊女卑
总结概括
三纲五常
2.秩序
妇女,服也
三从四德
3.三从
清白、圣洁
4.祭祀
鬼神、阴司、灵魂
5.迷信
表面上:这些人都是凶手,他们合谋害死了祥林嫂。
实质上: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
3、导致祥林嫂最终走向死亡的,有没有她自身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祥林嫂自己:认同接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想从一而终却不得,想参与祭祀而不得,面对封建礼教的不公,祥林嫂以封建礼教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认为自己有罪。尽管她有“逃”“撞”“捐”“问”的反抗,但是反抗的终极诉求是回到旧有的秩序中,祥林嫂是精神困境的自缚者。
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底线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周围民众的冷漠麻木、祥林嫂自身的愚昧。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人间悲剧。
探究主题
4、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是祥林嫂,为何以“祝福”为题?
探究主题
(1)“祝福”的场景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
(2)“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贯穿全文,与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正是通过“祝福”将祥林嫂逼上绝路的。
(3)祥林嫂死于祝福之时,通过与祝福时的热闹相对比,深化主题。
知识链接
回答小说标题有何妙处作用的答题角度:
①是否交代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是否交代小说的主要对象(人物、事物)
③是否运用修辞,生动形象(比喻、拟人、双关等)
④是否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
⑤是否暗示小说主题,作为情感载体,寄托作者感情
内容上:
①是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是否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思考
结构上:
5、小说中的“我”有何特殊作用?
探究主题
(1)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作为“有限视角”的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2)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3)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
(4)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文章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一生的叙述,展现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中的矛盾冲突以及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层对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压迫与伤害,并揭示了封建礼教残酷的本质。文章强调了彻底反对封建主义和礼教观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主题思想
五、环境描写
在鲁镇,年终的祝福活动是一项盛大的庆典,富裕人家借此机会祭拜神灵,祈求来年好运。然而,像祥林嫂这样的贫苦之人,却需付出辛勤劳力来筹备他人的“福礼”。这一对比首先凸显了贫富差距的矛盾,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属性。同时,通过“年复一年,家家如此”的描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明阶级关系、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如故,封建势力依然根深蒂固。祥林嫂的悲剧因此成为必然。这种典型的环境描写不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恶、贫富关系,也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1、祥林嫂死在了祝福之夜,小说中共有三次“祝福”场面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环境描写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场面的描写。
在鲁四老爷家中,祥林嫂的“祝福”经历具有典型意义。鲁四老爷禁止祥林嫂,因其被认为“败坏了风俗”,接触用于祝福的牲醴,从而剥夺了她的祝福资格。在柳妈的鼓动下,祥林嫂用积攒多年的工钱捐献了一条门槛以赎罪,然而她得到的却是被斥责:“你放下!祥林嫂!”这一刻,祥林嫂对免受侮辱和痛苦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鲁四老爷在祝福仪式上,凭借封建宗法观念和礼教的威压,将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边缘。这种特定环境下的描写,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展,还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环境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揭露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环境描写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涉及对人物行为、事件发生和情节推进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社会关系、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的描绘。这种描写主要用以展现人物的生存背景和社会联系。其范围广泛,从个人的居住空间如房间和街道,到更广阔的城市和地区;内容丰富,包括室内外的布局与陈设、住宅的装饰与布置,以及当地的习俗和风土人情等。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2、小说中共有四处描写“雪”景,请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知识链接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处:雪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作用:衬托当时 “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知识链接
2、小说中共有四处描写“雪”景,请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主题。
知识链接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暗示、铺垫)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表达、揭示、暗示)
2、阅读鲁迅的《我之节烈观》,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字数不限。
课后作业
1、发挥想象改变情节,为“祥林嫂”安排另一个结局,(200字),思考人物到底是否能逃离悲剧性的结局。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的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她会怎样?
(3)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
(以上只是进行举例,可以自由发挥安排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