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
语 文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分)
中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 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从甲骨文的古朴到篆书的规整,从隶书的蚕头燕尾到楷书的方正端庄,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短短十个字,诗人陶渊明那种闲适自得的心境便跃然纸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用这豪迈的诗句表达了对友情的坚定信念。汉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应怀着敬畏之心去学习和 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凝聚 传承 B. 凝聚 传递 C. 凝结 传承 D. 凝结 传递
(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璀璨( ) 载体( )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2分)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 中国古代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C. 唐代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王维被称为“诗佛”,李贺被称为“诗鬼”。
D. 古代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其中“数”是指算术,“御”是指下棋。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让我们领略到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魅力。班级准备开展“走进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
【阅读心得】请你从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里选择一篇,分享你的阅读体会,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推荐佳作】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课外语文读物,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3分)
(3)【名言收集】写出一句关于语文学习的名言警句。(2分)
3.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6分)
主 题 古诗文名句 出处
写 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写 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抒 情 ③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4. 名著阅读。(5分)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请你写出小说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个精神品质,并结合具体情节加以说明。(3分)
(2)《昆虫记》中,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细致入微,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请你选择书中一种昆虫,简要介绍其生活习性。(2分)
第二部分(43分)
(一)古诗阅读(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5 6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点明诗人离开家乡,乘船远行的目的是到楚国游览。
B.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描绘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随”“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山势与流水的动态美感。
C.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江上奇妙的夜景。
D.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怜”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越发显出思乡情深。
6. 请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3分)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 10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略无阙处( ) (2)沿溯阻绝( )
(3)飞漱其间( ) (4)属引凄异( )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3分)
10. 文中引用渔者歌谣有什么作用?(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A.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 15题。
芦花荡
孙 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他身边,睡得很香甜。小船轻轻地在水面上飘荡。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用枪打,百发百中,我打过他们。”
大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是为了给大菱报仇。”
原来大菱受伤了。二菱在一旁说:“他们打伤了大菱,流了好多血,你快去给她报仇!”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进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好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油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有只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那捆莲蓬,嘴里咽着口水。他们想在这儿洗澡,那是不可能的。在平地上追赶兔子,那是容易的;在水里捉鱼,可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不敢下水,因为害怕水底下有暗礁,又害怕水草丛里有毒蛇。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瞧,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哭狼嚎,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请简要概括文中老头子的性格特点。(4分)
12.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2)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13.文中多次描写苇塘的景色,有什么作用?(3分)
故事的结尾,“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请你发挥想象,描写一下二菱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1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英雄”的理解。(4分)
B.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20题。
白杨礼赞
茅 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你会以为你是在乘船,在破浪前进。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屈曲盘旋”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6.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赞美白杨树,而是先写高原景色?(3分)
17.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分)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文中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它的“伟丈夫”品格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文章结尾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3分)
20.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白杨树身上得到的启示。(4分)
第三部分(50分)
21. 作文(50分)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珍藏,它可能是一张旧照片,记录着难忘的瞬间;可能是一个小物件,承载着珍贵的回忆;也可能是一段经历,蕴含着深刻的感悟。请以“珍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
(1)A
(2)cuǐ càn;zài tǐ
(3)汉字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怀着敬畏之心去学习和传承它。
(4)D
2. (1)示例:读《背影》,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就像一座沉默的大山,承载着父亲深沉而无言的爱。每次读到此处,我都如沐春风,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心田。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父爱的理解之门,让我懂得了平凡中的伟大。
(2)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由: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成长的道路。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后,依然坚定信念,为了理想顽强拼搏。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3)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②急湍甚箭
③感时花溅泪
4. (1)示例:保尔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在修筑铁路时,保尔和他的战友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严寒、饥饿等)和艰苦的工作条件(如缺乏工具、物资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即使染上了严重的伤寒,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最终带领战友们成功完成了任务。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让他在面对重重困难时能够勇往直前,不被打倒。
(2)示例:蝉。蝉在地下生活四年,然后钻出地面,爬上树枝蜕去外壳,变为成虫。成虫在夏天的阳光下歌唱,它们用腹部的发声器发出响亮的声音,主要以吸食树汁为生。
5. A
6. 示例一: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山随平野”对“江入大荒”,“尽”对“流”,句式工整,节奏明快,生动地描绘了船出荆门后,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腾直入广袤无际的原野的壮阔景象,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示例二:从炼字角度赏析,“随”字将山与平野的位置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仿佛山是主动跟随着船行而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平野尽头;“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向前、流入广阔荒原的磅礴气势,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使画面富有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诗人所描绘的宏大场景。
7. (1)通“缺”,空隙、缺口
(2)逆流而上
(3)冲荡
(4)连续不断
8. (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9. 作者从山、水两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写水,分别描绘了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清幽秀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秋季凄清悲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特点。
10. 文中引用渔者歌谣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清、萧瑟氛围,渲染了三峡山高、岭连、峡长的特点,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1. 老头子的性格特点有:①自信自尊,他对自己的水上能耐十分自信,常说“一切保险”,因任务失败觉得“丢人现眼”;②勇敢机智,他不带一枪在敌人封锁的水面上穿梭,为给女孩报仇巧妙设计陷阱惩治鬼子;③关爱孩子,他喜欢两个女孩,把她们安全接到苇塘,还因大菱受伤而决心报仇;④勤劳质朴,他像普通渔民一样在苇塘劳作,早出晚归。
12. (1)运用外貌描写,将老头子比作老了的鱼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干瘦却精神矍铄的形象,突出他长期在水上生活的特点,也表现出他的精明能干。
(2)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撑”“举”“砸”等动词准确地写出老头子动作的利落,把鬼子脑袋比作顽固的老玉米,生动地表现出老头子对鬼子的痛恨,以及惩治鬼子时的痛快淋漓。
13. ①烘托人物心情,如开头描写苇塘夜晚景色,烘托出敌人的阴森和压抑,也反衬出老头子等抗日军民的勇敢;②推动情节发展,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为后文老头子在苇塘中穿梭等情节做铺垫;③衬托人物形象,美丽的苇塘景色衬托出老头子等抗日军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无畏,他们在这样美好的家园中战斗,保卫家乡。
14. 示例:二菱的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她紧紧地握着拳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头子和鬼子们。心想,老爷爷真厉害,原来他说要报仇是真的!他的办法可真多,这下可给姐姐报仇了。她看着老头子像英雄一样惩治鬼子,心中充满了敬佩,也暗暗发誓,以后也要像老爷爷一样勇敢,和敌人战斗到底。
15. 文中的老头子就是英雄。英雄是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保护他人、保卫家园的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如老头子对打败敌人、保护苇塘里的人的信念;他们无私奉献,老头子不顾自身安危为队伍和百姓服务;他们勇敢无畏,面对敌人毫不退缩,即使年老体衰也敢于战斗。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在平凡中彰显伟大,在困境中坚守正义,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16. 先写高原景色是为了起到铺垫作用。高原景色辽阔单调,“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展现出其雄浑、壮阔,但同时也略显单调,而白杨树在这样的背景下傲然耸立,就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更能引起读者对白杨树的关注和赞美之情。
17. 这段文字运用了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的方法。细致地描写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等,通过“笔直”“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片片向上”“光滑”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突出了白杨树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18. 白杨树的“伟丈夫”品格体现在:①外形上,它笔直向上,干、枝、叶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展现出挺拔的身姿;②精神上,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依然参天耸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③气质上,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具备高尚的品质。
19. 结尾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有:①突出主题,以楠木的“贵族化”来反衬白杨树的平凡而伟大,强调白杨树所象征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②表达情感倾向,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的批判,以及对广大民众和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的赞美;③引发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白杨树所代表的价值,引发读者对不同价值观和品质的思考。
20. 示例:从白杨树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就像白杨树面临风雪压迫一样,但我们要像白杨树那样,保持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直朴质,与同学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在面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做一个像白杨树一样坚强、有担当的人。白杨树虽然平凡,但它蕴含的精神力量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