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科技、建筑与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 )
A.顾恺之的绘画 B.王羲之的书法
C.龙门石窟的雕像 D.钟繇的书法
2.李时珍的著作总结了我国医药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徐霞客游记》
3.基于单元主题整合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如图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文明起源与经济发展
4.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得,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日常书写。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前景。这段话强调了( )
A.改进造纸术的原因 B.造纸工艺的传承
C.工艺流程的繁琐性 D.洛阳纸贵的缘由
5.如图人物成就的共同历史作用是( )
A.有利于书籍的传播与发展 B.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进步
C.有利于两汉时期社会的发展 D.为史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6.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流艺术成就的是( )
A.石窟艺术 B.书法艺术 C.绘画艺术 D.文学艺术
7.唐代的皇帝多好书法。李渊已认识欧阳询,很欣赏他的字。后世在科举取士中,常以欧体书体。朝廷选官时,“书法道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练字成了读书人的必修课,书法名家辈出。这反映了( )
A.科举推动文学艺术发展 B.文教发展导致重文轻武
C.科举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书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8.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下列选项中彰显盛唐气象的作品是( )
A.《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B.《清明上河图》(局部)
C.《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D.《送子天王图》
9.在下列唐朝诗人中,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生活,其诗被称作“诗史”的是( )
A.杜甫 B.李白 C.王维 D.白居易
10.下图为某位同学所作专题梳理的部分内容,其中①处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
锺繇:创楷书,刚柔兼备 魏碑: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A.拓跋宏 B.顾恺之 C.王羲之 D.范缜
11.《望庐山瀑布二首》:“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郯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这首诗歌体现的是( )
A.现实主义色彩 B.浪漫主义色彩
C.理想主义色彩 D.英雄主义色彩
12.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
13.唐太宗的昭陵刻有李世民在建唐过程中所骑六匹骏马的雕像,均雄劲有力。……出土的唐三彩中,连牵马的昆仑奴都昂首向天,没有一丝卑怯的神情。这说明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
A.兼容并包,重文轻武 B.豪迈宏放,昂扬进取
C.尚武轻文,民族压迫 D.男女平等,思想开放
14.下图是青岛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魏丈八佛”。这两尊佛像的服饰十分有特点。我们一般将这种服饰总结成:“褒衣博带”。“褒衣博带”原是领有袖的传统汉族儒服,在佛像上的体现是披着袈裟,外观与汉服有相似的形式。这两尊佛像可以用于研究北魏时期(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石窟艺术的高超 D.北方人口的南迁
15.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双重历史任务。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北伐战争 ②渡江战役 ③武昌起义 ④百团大战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文化领域涌现出众多成果,如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王羲之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等。材料体现了该时期的科技文化领域( )
A.重文学轻科技发展 B.多元并举成就斐然
C.西学东渐主导创新 D.士族专享文化红利
17.古代亚非文明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古文字反映了世界文明的( )
A.发展性 B.连续性 C.开放性 D.多样性
18.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和清洁能源基地,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利国利民。战国后期,也有一项水利工程,由秦国李冰主持修建,◎◎◎◎受益被称为“天府之国”。◎◎◎◎指( )
A.成都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19.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记》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有( )
①《伤寒杂病论》的发表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小篆作为统一通用文字 ④统一铸造五铢钱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0.人类已经给月球表面取了9000多个地名,其中有27个是以中国元素命名的,这些命名并不只是为了方便定位,还记录了这些伟人为科学进步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下列属于祖冲之“月球简历”的是( )
A.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大明历》
B.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C.编撰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时,在经济方面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材料三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中国历史·第一册》
(1)根据图1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图2反映了汉武帝的哪一政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截然不同的态度。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这一措施确立了儒学怎样的历史地位。
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好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材料四:明清时期人口发展思维导图
(1) 材料一中“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请写出其中两项?根据材料一概述三项发明的重要历史作用。
(2) 材料二中提到的“选举制度”是什么制度?武则天对该制度进行了什么创新?在明朝时期又有什么变化?
(3)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材料三中“唐诗”的代表人物。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有一部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这部小说的名称是什么?
(4) 根据材料四回答,康熙、乾隆时期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解析部分
1.B
2.A
3.C
据题干“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正确;
中国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指夏商周时期及变法和百家争鸣,A错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指的是明清时期,B错误;
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8000年以前,而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点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的信息找出共同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A
依据“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得,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日常书写”可知题干强调了传统的书写材料存在弊端,不利于日常书写,这是推动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A项正确;
题干的重点是说明改进造纸术的原因,而不是说明造纸工艺的传承,排除B项;
题干并没有体现造纸技术的工艺流程,排除C项;
题干反映了造纸术推动纸张取代竹帛,但没有体现洛阳纸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 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造纸术的认识。
5.C
6.A
7.A
8.D
9.A
10.C
11.B
12.A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可以参加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A项开放的社会风气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开明的民族政策题干没有体现,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不符合题意;
C项多彩的文学艺术题干没有涉及,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不符合题意;
D项频繁的中外交流题干没有反映,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注意题干材料的正确识读。
13.B
14.B
15.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时间的识记,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并取得了胜利。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所以此题选D。
16.B
17.D
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用图形表示事物,所以叫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大约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现的同一时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反映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故选D项。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无法体现世界文明的发展性,排除A项。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无法体现世界文明的连续性排除B项。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无法体现世界文明的开放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亚非文明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亚非文明的相关史实。
18.A
19.A
20.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因此以祖冲之命名月球环形山,D符合题意;
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大明历》,不是命名于月球环形山的主要原因,排除A;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B;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C。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圆周率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1)郡县制;推恩令。
(2)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1)根据材料“图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的地方制度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根据材料“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2)根据材料“在经济方面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可知,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根据材料“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根据材料“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可知,在全国范围内统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郡县制;推恩令。
(2)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加强大一统措施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统治措施的认识。
22.(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历史作用: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科举制;武则天创新:创立殿试制度;明朝变化:实行八股取士。
(3)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小说:《水浒传》。
(4)信息:康熙、乾隆时期人口不断增多;原因: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一“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知,材料一指出这三项发明的重要历史作用是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选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时间。这是殿试的开始。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在书中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塑造了许多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形象,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
(4)根据材料四“康熙时期:1.5亿”“乾隆末年:3亿”可知,康熙、乾隆时期的人口不断增多。根据材料四“清初统治者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可知,康熙、乾隆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科技成就以及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完善、“唐诗”的代表人物、《水浒传》、康熙、乾隆时期人口发生的变化以及原因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