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一、选择题
1.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2.自武汉疫情爆发以来,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着疫情的发展。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时谈到:“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1911年10月10日,《汉口日报》曾以《俄国租界大事件 革命机关之暴露 炸弹与革命宣传品已被查获》为题,报道了昨天发生在当地的一起革命事件,该事件( )
A.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1922年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反映了中国近代觉醒的历程是( )
A.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4.小李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列出了以下重要史实,他的复习主题应该是(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戊戌变法(1898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A.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D.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5.如图划线处最合适的单元主题是( )
第二单元____ 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D.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6.蔡元培在《整顿北京大学的经过》中说道:“(民国九年)有女学生要求进校,以考期已过,姑录为旁听生。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这一举措体现了当时( )
A.提倡民主 B.提倡新文学 C.提倡科学 D.提倡新道德
7.出现右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军阀割据混战 B.列强武装侵略
C.清政府的腐败 D.自然灾害不断
8.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了四部课本剧,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第一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二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第三部:成果显著·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四部:胜利果实被窃取·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9.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断探索与奋斗,图示人物按前后顺序与时代潮流对应正确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变法图强——民主科学
B.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民主科学——变法图强
C.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科学——变法图强
D.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强——民主科学
10.如果一个民族面对着深重的危机,却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只是沉浸在一片悲愤和沮丧绝望的情绪中,或者只是不顾一切地起来蛮干,那谈不上民族的新觉醒,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材料中的“新的社会力量”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下图可以看出1916年胡适提倡( )
胡适日记·卷十四 一九一六年 答梅觐庄——白话……437 答觐庄白话诗之起因……442
A.民主 B.科学 C.新文学 D.新道德
1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
B.《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C.《天津条约》增开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3.“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句中首义的地点是( )
A.上海 B.武昌 C.南京 D.北京
14.“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材料描述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15.中国近代化开端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16.符合下图叙述的中国近代著名人物的是( )
①镇压太平天国 ②创办福州船政局,洋务派重要代表 ③收复新疆,中国近代民族英雄
A.曾国藩 B.左宗棠 C.张之洞 D.李鸿章
17.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洋务派在观察强大对手(西方列强)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 )
A.西方人普遍身体素质优于清朝国民
B.洋务派未认识到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源
C.洋务派应注重改善国民的身体素质
D.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毫无意义
18.徐锡麟的英勇举义“为光复史中构造一最重大之纪念”。为策应这次起义而牺牲,被誉为“鉴湖女侠”的先烈是( )
A.秋瑾 B.刘道一 C.章炳麟 D.黄兴
19.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对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该“自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镇压人民革命 B.抵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的统治
20.下表所示为一位伟人为中国民主革会做出的部分贡献。据此判断,他是(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么,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场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二 此故中国四千年来之变局,亦祖宗二百年来所未遇也……臣民想望,有不可不变之心;外国逼迫,有不能不变之势。然则今日之国是,莫有出于尽革旧习,变法维新者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材料一的“运动”相比,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材料三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中国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中国国民有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唯一出路。
——摘自朱志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兴民权、改民主”不懈努力,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材料四 ……关于“五四”的界定,学界通常公认有两个,即一个是从《青年杂志》创刊到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文化运动的“五四”……另一个“五四”,则指的是1919围绕着反对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山东权益行径而爆发的北京学生抗议浪潮,及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一度为响应这一浪潮而发生的罢课、罢工、罢市的情况。故又有称此一运动为学生运动。
——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
(4)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运动的“五四”?1919年的“五四”学生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何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反思到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当技术变革、制度变革失败后,知识分子们从残酷的现实中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
材料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促进了从新民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比较于新民而言,国民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人权的至高无上,民权是这个时期国民的基本特征。帝制的消亡、民国的建立,人们开始得到解放、得到尊严、得到自由平等,各种新的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
——摘编自《论中国近代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新民思想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国民有何特点。
(3)综上所述,指出从臣民到新民再到国民,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觉醒历程。
答案解析部分
1.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对辛亥革命起了推动作用;《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民主和科学的代表刊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近代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的爱国运动,B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涉及摆脱外来侵略,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体现走向殖民地的深渊,排除C项;
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阐释中华民族崛起之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A
3.C
根据题干“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人学习器物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破产后国人认识到要改变政治制度,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是要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共和,但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专制统治,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提倡民主和科学。因此近代中国觉醒历程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
A项戊戌变法是反思制度,不是学习器物,排除A项;
B项新文化运动是反思传统文化,而不是学习器物,排除B项;
辛亥革命是反思制度,不是学习器物,排除D项。
故选C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的认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识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4.B
5.D
6.D
7.A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14-1918年农户、耕地减少,荒地增加,陆军、军费在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妄图恢复帝制,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因此图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故选A项。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洋军阀割据混战,而不是列强侵略,排除B项;
20世纪初,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因此图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而不是清政府的腐败,排除C项;
这时期自然灾害只能一定程度上导致材料所述现象,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考查北洋军阀割据,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8.C
9.A
10.C
11.C
12.D
13.B
14.C
依据题干信息“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起义发生在武昌起义前半年左右,这就是1911年4月发生的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金田起义,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不符合题意;
B.安庆起义,安庆起义发生在1907年,不符合题意;
D.武昌起义,题干中显示该战役发生在武昌起义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5.B
16.B
据所学知识,左宗棠的主要成就有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创办福州船政局。收复新疆,建设西北,故选B项。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镇压过太平天国但与“创办福州船政局”“收复新疆”不符,排除A项;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镇压过太平天国但与“创办福州船政局”“收复新疆”不符,排除C项;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但没有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与“创办福州船政局”“收复新疆”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史实。
17.B
18.A
答题关键信息“鉴湖女侠”,结合所学分析:
A:1907年,徐锡麟发动浙皖起义,“鉴湖女侠”秋瑾为策应这次起义而牺牲,故选A项。
B: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发动萍浏醴起义,而“鉴湖女侠”指的是秋瑾,排除B项。
C:章炳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主张共和革命,排除C项。
D:黄兴,同盟会重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4月,组织领导了广州黄花岗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鉴湖女侠”秋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鉴湖女侠”秋瑾的相关史实。
19.D
20.B
据材料“一位伟人为中国民主革会做出的部分贡献”,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领导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07,年领导发动广西镇南关起义,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故选B项。
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组织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成立保国会,排除A项。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干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排除C项。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干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相关史实。
21.(1) 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 不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 成果: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4) 理解: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意义:学生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5) 历程:由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22.(1)背景: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
(2)特点: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
(3)历程:从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再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