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木兰诗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木兰诗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20:0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木兰诗(乐府民歌)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3.生难字词
唧唧(jī)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èi) 溅溅(jiān) 燕山(yān)
啾啾(jiū)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策勋(xūn)
霍霍(huò) 阿姊(zǐ) 云鬓(bìn)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立赫赫战功后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故事。
检查预习
再、又
听到
对着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所思何”的倒装。
愿意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说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了父亲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复沓
复沓又叫复唱,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木兰到东西南北各处集市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嘶鸣声。
告别。
离开。
只。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互文
形象地写出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及马具的情景,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
互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指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关于“互文”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应理解为: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
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了很多战斗,有的将士牺牲了,有的胜利归来。

互文。主语是将军和壮士。
寒冷的月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描写矫健的雄姿、行军的迅速。
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
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赴”和“度”形象地描绘出木兰出征路途的遥远和艰难。
“传”和“照”生动地描绘出雄壮悲凉的边塞夜景。
木兰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希望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排比。渲染木兰归家时的喜庆气氛,也表现了家人的喜悦。
霍霍是拟声词,描绘出小弟磨刀时的急切,表现了小弟的欣喜。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东西阁楼每间房子都要打开门进去看看,到床上坐坐,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再在额头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顶针
花黄
花黄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饰。用黄粉画或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代,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顶针又叫顶真、蝉联,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是上一句末尾的字词是下一句开头的字词。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怎么,哪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贴近地面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感情?
比喻,反问。以双兔为喻,妙趣横生,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令人回味。在战场中大家都穿着战袍,忙着厮杀。“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作者对木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2.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3.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概括内容,用四个字
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课后习题一)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
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详写 女儿情态
略写 英雄气概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由此看来,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①突出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
②略写战争残酷、详写回乡团聚,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课后习题三)
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孝顺父母又勇于担当,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家园生活。同时木兰身上还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木兰诗》这首民歌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不寻常经历,歌颂了木兰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机智、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