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项目化学习设计 课件+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项目化学习设计 课件+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1:06:51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探索科学之美,发现人文之光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项目化学习
专题一:它们应该怎么读
【学习定位】整合阅读体验,建构阅读经验。
【学习任务】通过标注概念术语和梳理概念联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文本梳理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深人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整合阅读体验,建构知识性读物的阅读经验。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 了解知识性读物的基本阅读方法。
2.借助工具书、资料,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理清文本结构脉络。
3.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内 容 好 较好 一般 待努力
了解知识性读物的基本阅读方法
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观点
理清文本结构脉络
与同学交流
知识性读物是一种向大众普及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读物。今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发现之旅,去整合阅读体验,建构阅读知识性读物的经验。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标注概念术语,梳理概念联系。
活动任务:这四篇文章中有哪些重要概念(关键词)
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本单元四篇文章涉及医药学、物理学、建筑学、文学的知识和原理,专业术语和概念出现得比较多,初读文章时边读边把这些术语和概念圈画出来。通读文章后,看看哪些概念理解了,哪些概念还没有理解;哪些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是关键概念;哪些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低,是次要概念。对一些重要、难懂的概念要去梳理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习活动二:梳理重要概念,分析逻辑结构。
活动任务:请同学们在理解重要概念之间关联的基础上,采用导图或表格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
举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的体系分布及演变

第二部分 (一)至(二);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由三部分构成,联系性建筑物
(三)至(五):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木材结构(六)至(九):中国建筑的外观、颜色、装饰等特点
第三部分 用语言的"文法"“可译性"进一步介绍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 结语: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活动评价:
参照“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量表B”,进行评价
内容 A B C D 评价
文本梳理能力 能够把握四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并很好地表达出来。 能够把握两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并较好地表达出来。 能够把握一篇文章的逻辑结构,能将其基本表达出来。 完全不能把握文章逻辑结构,不能其表达出来。
活动小结:
阅读知识性读物应在标注概念术语和梳理概念联系的基础上,研读文本的逻辑结构,关注文本深层的科学思维,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对文章思路有清晰理解。
学习活动三:交流阅读心得,归纳阅读方法。
活动任务:在前面两个活动中,我们学习并运用了标注概念术语、杭理概念联系图示文本结构等方法来阅读知识性读物。那么,同学们在阅读时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分享给全班同学吗 请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在班级里分享。
活动成果:1.边读边画思维导图。
2. 可以事先了解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研究领域,并关注其最新研究成果。
3. 带着问题读课文。
4.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活动小结:每一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我们应该在与学习伙伴的交流中学习和尝试新的阅读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阅读者。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维度 A B C D
小组合 作 能积极并有效地参与讨论,认真倾听,组员观点;能够整合小组意见,形成小共识,展现学习成果。 能积极并有效地参与讨论,倾听他人观点;提取和整合小组意见,能力有待提高。 能参与讨论,倾听观点;未能较好地整合小组意见。 参与讨论的热情有待提高。
语言 表达 语言流畅到位;观点清晰,能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逻辑性强。 语言流畅,观点清晰能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逻辑性有待提高。 语言较为流畅;观点较为脱离文本;欠缺逻辑性。 语言较为流畅;观点脱离文本;
欠缺逻辑性。
意义理解 能精准理解每篇课文中的概念并条理清楚地梳理其关系,把握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 能基本理解每篇课文中的概念并梳理解关系,把握文章逻辑结构。 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理解每篇课文中的概念并梳理其关系,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 理解和梳理概念、把握文章
逻辑结构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课后学习
学习任务:进一步修正、完善、优化四篇文章的概念关系图(思维导图),并向同学们展示。
专题二:他们为什么这样拼
【学习定位】力行探索精神,感悟科学情怀。
【学习任务】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感受知识性读物所体现的理性、严谨、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能通过分析语言,理解科学家学者为祖国、为全人类的发展进行科学探索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本单元四位作者的生平经历与科研成就。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在科学探索发现中,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学者灿若群星。在这个“科学与创新”人文主题单元中,推出了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四位人物。为什么是他们呢 他们为什么这样红 让我们在研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探索科学精神的内涵。
活动任务:梳理屠呦呦团队发现和应用青蒿素的过程,尤其关注其关键节点,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加来道雄童年时关于鲤鱼的奇妙想象、高中时建立实验室,体现了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共同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 这些科学精神对未必能成为科学家的普通人,是否也有借鉴意义 请写一则读书笔记,阐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举例:屠呦呦团队迎难而上,接受对抗疟疾的国家重任,不辞辛劳,从收集的几千个药方中挑选出640个,再从其中的200个药方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历尽艰辛终于获得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为确保新药对人体的安全性,她更是以身试药体现了科学家的担当、执着和奉献精神;屠呦呦团队对通常的提取方式勇于反思、质疑,勇于自我否定,这体现了科学的批判精神。加来道雄通过童年和青少年阶段的三件小事,简述自己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体现了他热爱科学、善于思考、脚踏实地、不惧艰辛、不怕寂寞的探求精神。梁思成、林庚的文章体现了科学的严谨精神。
小结:著名学者江晓原对科学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他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平等和宽容精神。理性精神是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诉诸超自然力。实证精神是所有理论都必须经得起可重复的实验观测检验。平等和宽容精神是进行有效的学术争论时所必需的。所有那些不准别人发表和保留不同意见的做法,都直接违背科学精神。
学习活动二:探索科学精神的源头。
活动任务:屠呦呦的梦想是什么 这个梦想对她发现青蒿素起到了什么作用 加来道雄的兴趣是什么 这对他日后成为理论物理学家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从《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能发现梁思成、林庚对中国建筑、中国古代诗歌怀有怎样的感情 他们的科学精神来源于哪里 请写一则读书笔记,阐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举例加来道雄对高维空间一直充满想象并有探索的兴趣。幼年时代对鲤鱼池的想象,对相关历险故事的好奇,对爱因斯坦未能完成的理论研究的好奇,都支持着他不断刨根问底,探究学习。他为此成了理论物理学家。所以加来道雄是因为对世界的好奇才成了科学家,而不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才保持好奇。
活动评价:参照“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量表B”,进行评价。
小结:在我们的文化典籍中,还有许多珍宝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和发现。如果我们不去发现,它们就可能死去。如果我们能像这些科学家、学者一样以一颗赤子之心来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去发现它们、激活它们,就能使飞们获得新生,实现文明的创新,造福更多的人民!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任务
学习任务: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为他们这样“红”的原因是什么
专题三:他们是怎么想的
【学习定位】汇聚思维之光,点亮创造之灯。
【学习任务】探究“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
课前准备
1.搜集两三个关于思维的奇闻轶事,并探究“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近日,我读了《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一书。该书以六种思维方式为切人点,对每种思维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理论闸释,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秘诀”,阅后获益良多。这节课,我们也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解读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探索他们科学发现成功的奥秘。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理解思维方式的内涵及类型。
活动任务:什么是思维 什么是思维方式,它有哪些类型
小结:分类标准不同,思维方式的类型也会不一样。我们在解决某个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学习活动二:读懂思维方式。
活动任务: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在探索发现中,主要采用了哪些思维方式 可贵之处在哪里 他们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请写一篇读书笔记,阐述自己的思考。
示例: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就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的启发,可是青蒿的提取物显示了一定的抗疟疗效,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也与文献记录相违背。于是她认真地比对自己的实验操作与古代文献记载之间的差异,终于发现两者的提取方式存在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求异法。而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求异法和类比法都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
活动评价:参照“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量表B”,进行评价。
小结: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等虽研究的领域不同,但在融合运用思维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学习
学习任务:融入科学思维的内容,构思“他们为什么这样红”学习报告。
专题四:它为什么这么“香”
【学习定位】秉承探索之心,长存理性之光。
【学习任务】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说“木叶”》的瑕疵。
课前准备
1.准备好所需的学习资源,并思考:《说“木叶”》为什么这么“香”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屠呦呦批判继承中医药学智慧,发现了青蒿素:加来道雄质疑人们“自以为是”的想法,发现了多维空间、高维世界。林庚的《说“木叶”》自问世以来,让不少人提出了不同观点。《说“木叶”》为什么这么“香”呢 今天我们来探个究竟。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梳理论证思路,发现推理漏洞:
活动任务:《说“木叶”》是如何论证说理的
小结:林庚关于木叶暗示性功能的发现是基于想象与联想,这是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完美融合。他列举了大量的例句来佐证自己的发现,但他的结论来自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论证有失严谨,当然结论就值得商榷了。
学习活动二:考据质疑,讨论交流。
活动任务:1.利用电子版《全唐诗》全宋词》《元曲选》,在线检索“树”“木”“木叶”“树叶”“落木”“落叶”等关键词,并细致梳理辨析。 2.分析论证过程是否存在逻辑自治的问题
3.阅读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概括陈友琴认为林庚文章存在的问题。如果你同意陈友琴的看法请再举出几个例子佐证、补充他的观点。
活动评价:根据评价量表B,进行“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
小结:林庚先生善于从诗歌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深人分析,得出结论,最终解决问题。它启示我们该如何从文学现象中去进行学术研究。但经考据《说“木叶”》的确存在瑕疵。陈友琴、乐建兵和朱国,不迷信、不盲从,强调学术研究不能片面、笼统,而要尽可能搜集材料,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启示我们在学术研究中要敢于质疑、辩证思考。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任务
学习任务:学习陈友琴、乐建兵、朱国的不迷信、不盲从的精神,在“他们为什么这样红”学习报告中融人批判性思考。
专题五:它们为什么这么建
【学习定位】秉承探索之心,厚植文化之根。
【学习任务】探索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培植民族文化之根。
课前准备
1.自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完成:图说《中国建筑的特征》。
2.自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建筑的阅读》,并思考:中国建筑为什么这么建
3.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下周我校将举办主题为“图说《中国建筑的特征》”比赛,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图说《中国建筑的特征》
活动任务: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子任务。
活动成果:学生分组展示成果
活动评价:第一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后,
第二小组从成果内容、成果形式、学生语态三个方面作出评价。
其它任务依次类推。
2.教师分享作品:图说《楚天第一大夫第》。
学习活动二:探究:它们为什么这么建 活动任务: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活动成果:学生分组展示成果。
活动评价:第一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后,第二小组从成果内容、成果形式、学生语态三个方面作出评价。其它任务依次类推。
小结:中国建筑这么建的因素有很多:地域特点、节省材料、力学原理、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等等。
三、课后学习学习任务:我为家乡古建筑代言。
专题六:它们为什么这么写
【学习定位】比较语言异同,归纳表达特点。
【学习任务】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阅读体会知识性读物逻辑严密、表达严谨等基本特点,熟悉知识性读物的表达特点。
课前准备
1.通读四篇课文,比较语言表达上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阁;……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梁思成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是“在平面布置上,…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同样是写中国古代建筑,二者语言上的差异咋这么大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原因。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探究知识性读物的语言底色
活动任务:比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原文(片段)与课文,语言上的差异,并探究其原因。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示例:一是对研究过程的说明,警如用“20世纪”替代“上世纪”,研究时间节点更明确;二是对研究对象的描述,譬如将“无毒”改为“安全性高”对青蒿素药性的描述更准确;三是对逻辑事理的阐述,譬如将“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提前,上下句逻辑更严密。
小结:科学语言,美在严谨,美在准确,美在客观,美在理性。知识性读物,就是通过语言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弘扬科学精神的,因此严谨准确是知识性读物的语言底色。
学习活动二:探究知识性读物的语言个性。
活动任务:知识性读物的语言应该准确严谨,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生动形象。在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文章语言特色的语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略作品赏点评写出自己的体会。
活动评价:参照“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量表B”,进行评价。
小结:知识性读物的语言不乏个性,丰富多彩;然而是以严谨准确为底色,为前提的。
学习活动三:探究影响知识性读物语言风格的因素。
活动任务:填写下表,并思考影响知识性读物语言风格的因素。
篇 名 作者(身份) 文体说明对象 言语风格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小结:了解影响知识性读物语言风格的因素,既有助于我们选择、阅读理解知识性读物,又有助于我们写作知识性读物。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学习
学习任务:就近找一处古代建筑(或仿古建筑),分别以营造设计师、建筑工匠、文物保护志愿者和旅游爱好者的身份,写一则介绍提纲。
专题七:它应该怎么写
【学习定位】撰写探索报告,学会清晰说理
【学习任务】撰写以“他们为什么这样红为主题的学习报告并作汇报。
课前准备
1.了解《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三辑)》的主要内容。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你或许已经明白了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他们为什么这样红,或许已经找到了科学探索发现成功的奥秘,发现了清晰说明事理的窍门。现在请同学们以“他们为什么这样红”为主题作学习汇报。这个汇报可以从科学精神、科学情怀、科学思维、科学意志科学方法、科学实践等对探索发现的重要价值来构思;还可以参考借鉴名家作品,以读促写。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重温名家作品,发现说理的学问。
活动任务:梁思成、林庚是如何做到清晰说明事理的
示例:首先,要深人认识事物,准确把握事物特征,认清事理。其次,要说清关键概念和术语,并阐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再次写作语言要符合知识性读物的文体要求。最后,说明顺序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
学习活动二:学以致用,学会清晰说理
活动任务:1.学习阅读报告的写作要求
(1)报告题目简明扼要。
(2) 内容提要能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不超过300字)。
(3) 心得评论要求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4) 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5) 参考文献标注规范。
(6)字数要求 2000字左右。
2.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领悟最深的角度,完成学习报告。
学习活动三:汇报展示,分享点评。
活动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对本组的学习进行汇报。某一组汇报时,其他组同学要仔细听,汇报结束后,要对汇报小组的学习报告进行提问。汇报小组成员要进行回答和记录,以备课后对学习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任务
学习任务:修改、完善学习报告,准备在年级论坛上交流发言。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项目化学习设计
【设计依据】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课文内容涵盖了医药学、物理学、建筑学、文学等几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样本复杂多样,其共性是说明事物的原理、特征呈现一个客观的科学探究过程,逻辑性比较强。写作任务是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说明性文体有了基本的认识,对科学精神、科学内涵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还缺少更进一步的思考。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其科研兴趣的同时,也需要避免使学生陷人狭隘的唯科学主义观念之中。四高中语文新课标先后三次提到“项目”或“项目学习”并明确指出“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项目学习等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情境】
为培育科学素养,传承科学精神,我校高年级组将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文为主要学习资源,探究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他们为什么这样红 举办以“走近学界楷模,探索成功奥秘”为主题的知识性读物阅读与交流论坛。论坛设立“科学阅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等六个会场。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
专题一:它们应该怎么读
--单元群文学习设计
【学习定位】整合阅读体验,建构阅读经验。
【学习任务】通过标注概念术语和梳理概念联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文本梳理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深人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整合阅读体验,建构知识性读物的阅读经验。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了解知识性读物的基本阅读方法。
2.借助工具书、资料,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理清文本结构脉络。
3.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内 容 好 较好 一般 待努力
了解知识性读物的基本阅读方法
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观点
理清文本结构脉络
与同学交流
课堂学习
一、专题导人
知识性读物是一种向大众普及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读物。今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发现之旅,去整合阅读体验,建构阅读知识性读物的经验。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标注概念术语,梳理概念联系。
活动任务:这四篇文章中有哪些重要概念(关键词)
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
活动小结:本单元四篇文章涉及医药学、物理学、建筑学、文学的知识和原理,专业术语和概念出现得比较多,初读文章时边读边把这些术语和概念圈画出来。通读文章后,看看哪些概念理解了,哪些概念还没有理解;哪些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是关键概念;哪些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低,是次要概念。对一些重要、难懂的概念要去梳理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习活动二:梳理重要概念,分析逻辑结构。
活动任务:请同学们在理解重要概念之间关联的基础上,采用导图或表格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
成果举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的体系分布及演变
第二部分 (一)至(二);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由三部分构成,联系性建筑物 (三)至(五):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木材结构(六)至(九):中国建筑的外观、颜色、装饰等特点
第三部分 用语言的"文法"“可译性"进一步介绍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 结语: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活动评价:
参照“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量表B”,进行评价。由评价
内容 A B C D 评价
文本梳理能力 能够把握四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并很好地表达出来。 能够把握两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并较好地表达出来。 能够把握一篇文章的逻辑结构,能将其基本表达出来。 完全不能把握文章逻辑结构,不能其表达出来。
活动小结:阅读知识性读物应在标注概念术语和梳理概念联系的基础上,研读文本的逻辑结构,关注文本深层的科学思维,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对文章思路有清晰理解。
学习活动三:交流阅读心得,归纳阅读方法。
活动任务:在前面两个活动中,我们学习并运用了标注概念术语、杭理概念联系图示文本结构等方法来阅读知识性读物。那么,同学们在阅读时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分享给全班同学吗 请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在班级里分享。
活动成果:1.边读边画思维导图。
可以事先了解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研究领域,并关注其最新研究成果。
带着问题读课文。
4.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活动小结:每一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我们应该在与学习伙伴的交流中学习和尝试新的阅读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阅读者。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维度 A B C D
小组合 作 能积极并有效地参与讨论,认真倾听,组员观点;能够整合小组意见,形成小共识,展现学习成果。 能积极并有效地参与讨论,倾听他人观点;提取和整合小组意见,能力有待提高。 能参与讨论,倾听观点;未能较好地整合小组意见。 参与讨论的热情有待提高。
语言 表达 语言流畅到位;观点清晰,能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逻辑性强。 语言流畅,观点清晰能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逻辑性有待提高。 语言较为流畅;观点较为脱离文本;欠缺逻辑性。 语言较为流畅;观点脱离文本; 欠缺逻辑性。
意义理解 能精准理解每篇课文中的概念并条理清楚地梳理其关系,把握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 能基本理解每篇课文中的概念并梳理解关系,把握文章逻辑结构。 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理解每篇课文中的概念并梳理其关系,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 理解和梳理概念、把握文章 逻辑结构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课后学习
学习任务:进一步修正、完善、优化四篇文章的概念关系图(思维导图),并向同学们展示。
专题二:他们为什么这样拼
——单元群文学习设计
【学习定位】力行探索精神,感悟科学情怀。
【学习任务】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感受知识性读物所体现的理性、严谨、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能通过分析语言,理解科学家学者为祖国、为全人类的发展进行科学探索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本单元四位作者的生平经历与科研成就。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课堂学习
一、专题导人
在科学探索发现中,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学者灿若群星。在这个“科学与创新”人文主题单元中,推出了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四位人物。为什么是他们呢 他们为什么这样红 让我们在研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探索科学精神的内涵。
活动任务:梳理屠呦呦团队发现和应用青蒿素的过程,尤其关注其关键节点,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加来道雄童年时关于鲤鱼的奇妙想象、高中时建立实验室,体现了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共同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 这些科学精神对未必能成为科学家的普通人,是否也有借鉴意义 请写一则读书笔记,阐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成果举例:屠呦呦团队迎难而上,接受对抗疟疾的国家重任,不辞辛劳,从收集的几千个药方中挑选出640个,再从其中的200个药方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历尽艰辛终于获得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为确保新药对人体的安全性,她更是以身试药体现了科学家的担当、执着和奉献精神;屠呦呦团队对通常的提取方式勇于反思、质疑,勇于自我否定,这体现了科学的批判精神。加来道雄通过童年和青少年阶段的三件小事,简述自己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体现了他热爱科学、善于思考、脚踏实地、不惧艰辛、不怕寂寞的探求精神。梁思成、林庚的文章体现了科学的严谨精神。
活动小结:著名学者江晓原对科学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他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平等和宽容精神。理性精神是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诉诸超自然力。实证精神是所有理论都必须经得起可重复的实验观测检验。平等和宽容精神是进行有效的学术争论时所必需的。所有那些不准别人发表和保留不同意见的做法,都直接违背科学精神。
学习活动二:探索科学精神的源头。
活动任务:屠呦呦的梦想是什么 这个梦想对她发现青蒿素起到了什么作用 加来道雄的兴趣是什么 这对他日后成为理论物理学家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从《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能发现梁思成、林庚对中国建筑、中国古代诗歌怀有怎样的感情 他们的科学精神来源于哪里 请写一则读书笔记,阐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活动成果:加来道雄对高维空间一直充满想象并有探索的兴趣。幼年时代对鲤鱼池的想象,对相关历险故事的好奇,对爱因斯坦未能完成的理论研究的好奇,都支持着他不断刨根问底,探究学习。他为此成了理论物理学家。所以加来道雄是因为对世界的好奇才成了科学家,而不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才保持好奇。
活动评价:参照“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量表B”,进行评价。
活动小结:在我们的文化典籍中,还有许多珍宝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和发现。如果我们不去发现,它们就可能死去。如果我们能像这些科学家、学者一样以一颗赤子之心来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去发现它们、激活它们,就能使飞们获得新生,实现文明的创新,造福更多的人民!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任务
学习任务: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为他们这样“红”的原因是什么
专题三:他们是怎么想的
——单元群文学习设计【学习定位】汇聚思维之光,点亮创造之灯。
【学习任务】探究“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1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搜集两三个关于思维的奇闻轶事,并探究“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课堂学习
一、专题导人
近日,我读了《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一书。该书以六种思维方式为切人点,对每种思维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理论闸释,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秘诀”,阅后获益良多。这节课,我们也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解读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探索他们科学发现成功的奥秘。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理解思维方式的内涵及类型。
活动任务:什么是思维 什么是思维方式,它有哪些类型
活动小结:分类标准不同,思维方式的类型也会不一样。我们在解决某个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学习活动二:读懂思维方式。
活动任务: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在探索发现中,主要采用了哪些思维方式 可贵之处在哪里 他们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请写一篇读书笔记,阐述自己的思考。
成果举例: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就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的启发,可是青蒿的提取物显示了一定的抗疟疗效,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也与文献记录相违背。于是她认真地比对自己的实验操作与古代文献记载之间的差异,终于发现两者的提取方式存在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求异法。而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求异法和类比法都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
活动评价:参照“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量表B”,进行评价。
活动小结: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等虽研究的领域不同,但在融合运用思维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学习
学习任务:融入科学思维的内容,构思“他们为什么这样红”学习报告。专题四:它为什么这么“香”
-《说“木叶”》单篇学习设计【学习定位】秉承探索之心,长存理性之光。
【学习任务】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说“木叶”》的瑕疵。
补充资源】电子版《全唐诗》全宋词》《元曲选》,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准备好所需的学习资源,并思考:《说“木叶”》为什么这么“香”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课堂学习
一专题导人
屠呦呦批判继承中医药学智慧,发现了青蒿素:加来道雄质疑人们“自以为是”的想法,发现了多维空间、高维世界。林庚的《说“木叶”》自问世以来,让不少人提出了不同观点。《说“木叶”》为什么这么“香”呢 今天我们来探个究竟。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梳理论证思路,发现推理漏洞:
活动任务:《说“木叶”》是如何论证说理的
活动小结:林庚关于木叶暗示性功能的发现是基于想象与联想,这是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完美融合。他列举了大量的例句来佐证自己的发现,但他的结论来自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论证有失严谨,当然结论就值得商榷了。
学习活动二:考据质疑,讨论交流。
活动任务:1.利用电子版《全唐诗》全宋词》《元曲选》,在线检索“树”“木”“木叶”“树叶”“落木”“落叶”等关键词,并细致梳理辨析。2.分析论证过程是否存在逻辑自治的问题 3.阅读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概括陈友琴认为林庚文章存在的问题。如果你同意陈友琴的看法请再举出几个例子佐证、补充他的观点。
活动评价:根据评价量表B,进行“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
活动小结:林庚先生善于从诗歌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深人分析,得出结论,最终解决问题。它启示我们该如何从文学现象中去进行学术研究。但经考据《说“木叶”》的确存在瑕疵。陈友琴、乐建兵和朱国,不迷信、不盲从,强调学术研究不能片面、笼统,而要尽可能搜集材料,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启示我们在学术研究中要敢于质疑、辩证思考。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任务
学习任务:学习陈友琴、乐建兵、朱国的不迷信、不盲从的精神,在“他们为什么这样红”学习报告中融人批判性思考。
专题五:它们为什么这么建
——《中国建筑的特征》单篇学习设计
【学习定位】秉承探索之心,厚植文化之根。
【学习任务】探索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培植民族文化之根。
【补充资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建筑的阅读》(张抗抗)。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自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完成:图说《中国建筑的特征》。
2.自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建筑的阅读》,并思考:中国建筑为什么这么建
3.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一、专题导入
下周我校将举办主题为“图说《中国建筑的特征》”比赛,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图说《中国建筑的特征》
活动任务: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子任务。
活动成果:学生分组展示成果
活动评价:第一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后,第二小组从成果内容、成果形式、学生语态三个方面作出评价。其它任务依次类推。
活动小结:1.肯定学生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
2.教师分享作品:图说《楚天第一大夫第》。
学习活动二:探究:它们为什么这么建 活动任务: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活动成果:学生分组展示成果。
活动评价:第一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后,第二小组从成果内容、成果形式、学生语态三个方面作出评价。其它任务依次类推。
活动小结:中国建筑这么建的因素有很多:地域特点、节省材料、力学原理、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等等。
课后学习学习任务:我为家乡古建筑代言。
专题六:它们为什么这么写 --单元群文学习设计
【学习定位】比较语言异同,归纳表达特点。
【学习任务】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阅读体会知识性读物逻辑严密、表达严谨等基本特点,熟悉知识性读物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读四篇课文,比较语言表达上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课堂学习
一、专题导入
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阁;……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梁思成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是“在平面布置上,…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同样是写中国古代建筑,二者语言上的差异咋这么大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原因。
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探究知识性读物的语言底伍
活动任务:比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原文(片段)与课文,语言上的差异,并探究其原因。
活动成果:一是对研究过程的说明,警如用“20世纪”替代“上世纪”,研究时间节点更明确;二是对研究对象的描述,譬如将“无毒”改为“安全性高”对青蒿素药性的描述更准确;三是对逻辑事理的阐述,譬如将“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提前,上下句逻辑更严密。
活动小结:科学语言,美在严谨,美在准确,美在客观,美在理性。知识性读物,就是通过语言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弘扬科学精神的,因此严谨准确是知识性读物的语言底色。
学习活动二:探究知识性读物的语言个性。
活动任务:知识性读物的语言应该准确严谨,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生动形象。在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文章语言特色的语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略作品赏点评写出自己的体会。
活动评价:参照“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量表B”,进行评价。
活动小结:知识性读物的语言不乏个性,丰富多彩;然而是以严谨准确为底色,为前提的。
学习活动三:探究影响知识性读物语言风格的因素。
活动任务:填写下表,并思考影响知识性读物语言风格的因素。
篇 名 作者(身份) 文体说明对象 言语风格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活动小结:了解影响知识性读物语言风格的因素,既有助于我们选择、阅读理解知识性读物,又有助于我们写作知识性读物。
三 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学习
学习任务:就近找一处古代建筑(或仿古建筑),分别以营造设计师、建筑工匠、文物保护志愿者和旅游爱好者的身份,写一则介绍提纲。
专题七:它应该怎么写
——写作学习设计
【学习定位】撰写探索报告,学会清晰说理
【学习任务】撰写以“他们为什么这样红为主题的学习报告并作汇报。
【补充资源】雷宇、王兵编著的《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三辑)》。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了解《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三辑)》的主要内容。
2.参照“评价量表A”,进行课前学习评价。
课堂学习
—、专题导人
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你或许已经明白了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他们为什么这样红,或许已经找到了科学探索发现成功的奥秘,发现了清晰说明事理的窍门。现在请同学们以“他们为什么这样红”为主题作学习汇报。这个汇报可以从科学精神、科学情怀、科学思维、科学意志科学方法、科学实践等对探索发现的重要价值来构思;还可以参考借鉴名家作品,以读促写。
二、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重温名家作品,发现说理的学问。
活动任务:梁思成、林庚是如何做到清晰说明事理的
活动成果:首先,要深人认识事物,准确把握事物特征,认清事理。其次,要说清关键概念和术语,并阐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再次写作语言要符合知识性读物的文体要求。最后,说明顺序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
活动评价:参照“课中过程性学习评价量表 B”,进行评价。
学习活动二:学以致用,学会清晰说理
活动任务:1.学习阅读报告的写作要求(1)报告题目简明扼要。
内容提要能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不超过300字)。
心得评论要求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参考文献标注规范。
(6)字数要求 2000字左右。2.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领悟最深的角度,完成学习报告。
学习活动三:汇报展示,分享点评。
活动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对本组的学习进行汇报。某一组汇报时,其他组同学要仔细听,汇报结束后,要对汇报小组的学习报告进行提问。汇报小组成员要进行回答和记录,以备课后对学习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学习评价
参照“评价量表C",进行课后终结性学习评价。
四、课后任务
学习任务:修改、完善学习报告,准备在年级论坛上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