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朋友”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曾几的《三衢道中》,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春天,描绘了春天的景物。杜甫的《绝句》展现的初春灿烂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诗的后两句对燕子和鸳鸯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构成和谐优美的春色图。《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由江中写到江岸,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的景象,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曾几的《三衢道中》展现了春末夏初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首诗诗人抓住“飞燕、鸳鸯、竹林、桃花、鸭子、蒌蒿、梅子、黄鹂”等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诗意化地为学生展示一幅幅春景图,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课后安排了两道思考题,第一题在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中,指导学生体会诗人笔下的优美生动的词句,并背诵积累。第二题紧紧围绕“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基于诗句丰富想象,在想象中感知语言的韵味,为表达运用打下基础。
三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优美工整、自然流畅的语言中,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春景中的具体景物,适合学生抓住诗句来想象画面,学习把观察到的景物写清楚,同时能有效引导学生在一幅幅春景图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
(1)认识“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等12个生字。
(2)借助注释、查字典、想象画面、联系插图或生活经验等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完整感知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思维发展:
(1)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通过诗歌所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
(2)在迁移运用和拓展练习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文化传承:
(1)通过拓展、结合画面、查阅课外资料等方法,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策略。
(2)在实践、积累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同时养成主动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查字典、想象画面、联系插图或生活经验等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完整感知诗句的意思。
2.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通过诗歌所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
3.通过拓展、结合画面、查阅课外资料等方法,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策略。
教学难点
1.在迁移运用和拓展练习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实践、积累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同时养成主动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趣味猜字,顺势入题
1.出示甲骨文“春夏秋冬”,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吗?
2.中国汉字挺有意思。有时候一个字就是一幅画,有时候一幅画也代表这一个字。
根据演变过程猜——春:草木接受阳光照耀开始生长。夏——古人拿最能代表这个季节的东西来造了夏;秋——这是一种蟋蟀类昆虫,古人用它的鸣叫声来表示秋天;冬——外面很冷,把门窗关紧。
3.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它是指哪个季节呢?我们一起来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猜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猜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奥秘,从中了解古人造字的时候,能抓住主要事物或特征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顺
1. 记得我们已经学过杜甫这首《绝句》,它是七言绝句,而今天的这首就是——五言绝句。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绝句对字数、押韵上有严格的讲究,所以朗读也特别有节奏和韵味。试试这首诗该如何停顿?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行如何停顿?
4.依次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5.指导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古诗朗读的节奏和停顿,甚至划好节奏线指导学生朗读,远没有让学生从七言的朗读过渡到五言,自主体会来学会朗读更重要。因此此环节注重授之以渔,让古诗朗读落到实处。
环节三:读诗说画,多元感悟
1.古人抓最有特点的事物来造字,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抓最有特点的事物来写一个季节:默读这首诗,诗人写了哪个季节?是抓了哪些景物来写?圈出来。
2.探究:迟日或(日)是不是?“迟日”有注释,我们来读——。如此看来,这不是描写的景物,而是诗人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板贴)
3.在描写春天的古诗中,有不少会提到这太阳。
江山、春风、花草、燕子、沙、泥、鸳鸯。
质疑:迟日是景物还不是景物?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告诉我们春天光照时间渐渐变长,天气逐渐变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读到这儿,你想到哪个词?(提示:太阳照耀)阳光普照
4.用上句式,指导说话。
《绝句》这首诗,诗人抓住( )这些景物,来写( )这个季节。
5.《绝句》里虽然日不是景物,但春天万物都离不开太阳,你从哪儿发现了太阳的影子?
6.理清楚了这首诗中的景物,也就读明白了大半了。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有人称杜甫的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你能读读诗,展开想象,说说这画面上都会有怎样的景象呢?
7.出示诗句,指导学生朗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预设:泥融、沙暖。
(1)泥融,读读注释,猜想为啥这泥土是湿润的,原来是雪融化了。
(2)“暖”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阳光普照。
8.小组合作说画面:根据诗句,可以选择什么怎么样?或者谁在干什么?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指导用上开头“春天到了,阳光普照……”来展开想象说话。
(2)欣赏图片,这美丽的江山诗人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丽”。
(3)看着这春天的花草,你还想到了哪句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学习活动来指导自主读诗,给予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有学习的方向。通过句式,让三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有支点。
在学生疑惑处指导,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中也巧妙地理解了课文的难点。
抓住“迟日”引导学生字里行间找有关阳光的信息,让他们始终饶有兴致地自主研究,真正读懂古诗。
环节四:指导背诵,练习书写
1.指导背诵古诗。根据填空,完成古诗背诵。
2.小结:学习写景的诗,抓景物想画面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3.生字书写练习:
(1)欣赏微课“燕”。
(2)临摹抄写。
4.展示作品。
5.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一星级:书写正确。
二星级:书写正确,卷面整洁。
三星级:书写正确、卷面美观。
【设计意图】从背诵到抄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积累的有效手段。
第二课时
环节一:联系学法,理解诗题
1.杜甫的《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那么这两位诗人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2.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惠崇:根据注释来理解。补充说明:《春江晚景》是惠崇的画作,共两幅,一幅鸭戏图,一幅飞雁图。
三衢:结合注释来理解。
3.回忆一下,我们怎样来学习写景的诗?
抓景物,想画面
4.小结:从诗题中捕捉到很多信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在古诗学习中,让他们养成学一首,通一类的意识,对以后的自主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放手让学生来总结梳理很有必要。
环节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味
1.指导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重点正音。
蒌蒿、河豚、泛、减
3.指导学生朗读。指名学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4.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体会如何停顿更合适。
5.分行讨论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出示节奏线,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诗的前提是读准音,读通诗句,读出韵味。在这三项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先读,教师在疑难处点拨,体现引导者的价值。
环节三:抓住景物,想象画面
1.这两首诗分别抓住哪些景物?写了哪个季节?指导学生自由读诗,并根据句式来完成练习。
2.根据学生的交流,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蒌蒿、河豚
3.看生字的偏旁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字词的意思蒌蒿还是一种蔬菜,平时我们也能吃到。
4.指导用句式连起来说说写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抓住( )这些景物,向我们写了( )这个季节。
5.这两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来想象画面。
(1)提示:三两枝、芦芽短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
(2)梅子黄时点出了季节,黄梅时节。
(3)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6.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
7.指导学生连起来说说整幅画面的意思。
8.出示图片,指导欣赏。
9.了解诗人。
10.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诗想画面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必要的练习,以此开展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学有所依。
环节四:诵读积累,完成书写
1.指导背诵。根据填景物来指导背诵。
2.梳理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景物提示来背诵。
3.指导书写。
教学“惠崇”“溪”“减”的写法。
学生看清田字格中的生字书写,自主练习,并和同学交流哪些是易错笔画。
4.指导学生抄写古诗。
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稿纸进行抄写练习。
5.指导评价。
【设计意图】朗读到背诵的过渡,紧紧抓住景物描写这条主线,为学生的有效积累做好引导。同时,在书法作品的抄写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价,让学生写得更有效。
板书设计
1古诗三首
抓景物 想画面
惠崇 溪 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