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有不为》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初步体会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善与恶。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bū)、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北京大学教授。在梵(fàn)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文体知识】
议论文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位置:题目、开头、篇中、结尾、自己概括。
(3)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四大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6)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7)议论文开头作用:
①引出论点(论题);
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作为论据(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论点。
(8)议论文结尾作用:
①总结全文;
②再次明确中心论点或深化中心论点;
③得出……的结论;
④鼓励(号召或希望)人们……
【读音释义】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2)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3)浪子回头: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4)诉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种方式解决事端、矛盾等。
(5)大逆不道: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6)高赋:高声吟唱。赋,吟、咏。
(7)得逞(chěng):(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整体把握】
1、读完课文,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明确: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2、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
明确: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
3、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哪些事应该“有为”?哪些事应该“有不为”?
明确:①大小善应该“有为”。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即“大善”,应该“有为”;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事情,即小善,应该“有为”。
②大小恶应该“有不为”。凡是对国家不利,对人民不利,对人类发展、前途不利的事情,即“大恶”,应该“有不为”;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不利,对妨碍社会安定团结的事情,即“小恶”,应该“有不为”。
4、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解释“为”与“不为”的含义,并着重分析“为”和“不为”的前提是“分清是非善恶”。
第二部分(3-7):通过对大善大恶、小善小恶的分析,指明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概括性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合作探究】
1、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解释了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引出论题。
2、为什么“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
明确:“应该”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宜”,就是“合适”,就是能分辨是非善恶,它是“做”和“不做”的前提;如果没有“应该”,“做”和“不做”就没有区别了。
3、本文第3-7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①道理论证。
第3段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有力地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
第7段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力地论证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
第4段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用生活中的例子指出什么是小善、小恶,通俗易懂。
第5段举宋代文天祥从容就义的事例来指明什么是大善,间接地指明了什么是大恶。
③对比论证。
第4段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进行对比,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第6段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总结什么是大善、大恶,小善、小恶。
④比喻论证。
第7段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既是道理论证,也是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观点。
4、简要分析选文3-6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首先引用名言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
接着举公交让座的例子阐述小善小恶的现象及从中体现的社会道德;
然后再以文天祥为例说明大善大恶,尤其是在历史中更能看清;
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归纳总结出什么是大小善,什么是大小恶。
5、请概括第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这一观点;
接着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一俗话作为道理论证,来论证观点;
然后,列举现实生活中贪污的例子,论述小恶会发展为大恶,阐明“小恶”的危害,引起人们对“小恶”的重视。
6、“大小善”和“大小恶”有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小善”不去做,就是“小恶”;与“大善”相反就是“大恶”。“小善”做多了,就能成就“大善”;“小恶”做多了,就发展成“大恶”。
7、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离题。
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8、归纳主旨
明确:作者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就是说,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写作特色】
(1)逻辑严谨,结构清晰。
本文运用总分总结构,开篇先对“有为有不为”的含义进行具体阐释,明确了关键在于“应该”二字;接着从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小善与大小恶之间有联系这两方面展开阐述;最后总结归纳观点,即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并且一旦做错要毅然回头。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2)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文章多用口语,语言简洁易懂,如,在解释“有为”和“有不为”的概念时,直接表述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简单的话语让读者能迅速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又如,在引用古典名句,文字难以理解时,用简明通俗的话语加以解释,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拓展延伸】
读完全文后,有人认为“具备了良知良能”就能做到“有为有不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示例一:同意。具备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楚是非善恶;分辨清楚是非善恶,就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示例二:不完全同意。良知良能是“有为有不为”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虽然心存良知良能,但仍然应该为而不为,清楚不应该为而依然为。因此光心存良知良能还远远不行,还必须有实际行动才行。
【课堂检测】
1、判断下面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 )
(2)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
(3)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 )
答案:(1)设问(2)设问(3)反问
2、读过本文后,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答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守住道德底线,不做有损国家、人民利益的事;做事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存私心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