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7~58页例1,完成第58页“做一做”,第63页“练习十五”第1题。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摘录:
第二学段学段目标: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内容要求:
1.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会根据图形特征对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分类。
2.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教学提示: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直观感知到探索特征,并进行图形的度量。
课标分解:
1.学什么:三角形的特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2.学到什么程度: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3.怎么学:
(1)通过观察课本第57页情境图,抽象出三角形,初步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在画三角形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初步感受底和高相互依存,并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这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在主题图中“找三角形”的活动,感悟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层次是通过“画一个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第三层次是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三角形的底和高。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奠定基础,也为以后深入研究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具有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特征的经验,对三角形有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会从一点向已知直线做垂线。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的能力。
2.认知困难:概括三角形的特征,部分学生可能停留在表面特征的描述上,不能深入理解“由三条线段围成”的本质属性;部分学生可能对于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特别是画非水平方向边为底的高有困难。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和想象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建立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会画三角形的高。
2.经历摆、画等操作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平面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反思的学习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评估任务:
1.任务一:从主题图中找出三角形,并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对应目标1,3)
2.任务二:画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三角形的特征。(对应目标1,2,3)
3.任务三: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对应目标1)
4.任务四:自学课本第60页内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对应目标1,2,3)
教学重点:
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三角尺、教学用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57页的主题图,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三角形的交通标志、晾衣架、扫帚等。)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评估要点】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主题图中找出三角形,并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特点。课件出示教科书第58页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2)迁移感知。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学生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边、角、顶点。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5)学生在画好的三角形上标注字母。
【评估要点】能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能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说说对三角形的认识。
2.三角形的定义。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后,请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并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词最重要?能不能把“围成”改成“组成”?“围成”是什么意思?
(4)练一练。
【评估要点】能抓住关键词“围成”概括三角形的定义,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打开课本自学第58页关于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内容。
(2)学生集中汇报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4.画三角形的高。
(1)复习过直线外一点“O”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请学生上讲台演示,集中评析。
(2)学生利用过直线外一点“O”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尝试画三角形的高。
(3)教师拍摄学生的作品,学生画完后,组织展示交流和辨析。
(4)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BC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然后从点A向对边BC画一条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5)学生检查修正自己的作品,然后仔细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6)引导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几条高
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明确:每个三角形都有3个顶点,每个顶点都有一条对边,每条边都可以当作底,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评估要点】在实践操作和辨析交流的过程中,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画高的方法,能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再结合图形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位置关系,加深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1)同桌合作,手指着三角形说出每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独立完成画高练习。
(3)集中汇报辨析。
2.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画高的练习。
(2)同桌交换检查,如有错误,及时督促订正。
【评估要点】能正确画出各种三角形中不同底边上的高。
四、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分层作业。
(一)基础作业
1.我会填。。
(1)从三角形的一个( )到它的( )画一条( ),( )和( )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作三角形的底。
(2)写出下面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在是三角形的图形下面的( )里画“√”。
(二)能力提高作业
1.我会判。(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的叫做三角形。( )
(2)直角三角形只有1条高。( )
(3)三角形有无数条高。( )
(4)在三角形内一定可以画3条高。( )
2.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拓展延伸作业。
数一数,每个图形中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