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母亲河 勇敢中华魂—七下5《黄河颂》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伟大母亲河 勇敢中华魂—七下5《黄河颂》教材解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1: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伟大母亲河 勇敢中华魂—七下5《黄河颂》教材解读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抗战时期许多进步作家、进步艺术家的心愿。《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一、读“颂”
1.颂之意
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描绘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是诗歌的主体部分,诗人按照望黄河、颂黄河、学黄河的思路,表现了黄河英雄的气魄,赞美了黄河伟大的精神,并号召全体中华儿女要向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望黄河,望见了波澜壮阔的雄伟画面。“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人所“望”,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看,有写实的部分,“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也有神奇瑰丽的想象,“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从观察视角看,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式全景式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接着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展开到黄河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在诗人的视线变换中,黄河一往无前的气势跃然纸上。
颂黄河,赞颂了黄河伟大的精神。颂黄河部分,诗人把黄河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顺序,表现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因为黄河,中华民族有了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这是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黄河一直以来对中华民族的守护;“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表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在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学黄河,要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一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誓言,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2.颂之艺
作为一首现代诗,《黄河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
宏大的叙事视角。《黄河颂》开篇即以“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起笔,诗人采用俯瞰的视角,从高山之巅俯视黄河,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不仅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黄河的壮丽,更激发了内心的震撼与敬仰。诗人通过“望”字统领全篇,从近镜头特写到俯瞰全景,再到纵向描写和横向展开,层次分明地展现了黄河的雄伟与壮丽。
生动的比喻与拟人。光未然在《黄河颂》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了黄河以生命力和英雄气概。例如,“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姿态,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气魄。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诗人将自然景观与民族精神完美融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直抒胸臆与深情呼唤。《黄河颂》中多次出现“啊!黄河!”这样的呼号,诗人通过这种直接的抒情方式,表达了对黄河的深情赞美和崇敬之情。这种反复的呼告不仅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也是对读者情感的强烈召唤,如同号角一般唤醒了民族内心深处的共鸣。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更是整个民族的共同心声。
节奏鲜明,韵律和谐。《黄河颂》在语言上讲究节奏与韵律,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既有自由奔放的抒情,也不乏工整对仗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感。例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句子不仅韵律和谐,读起来铿锵有力,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如“澎湃”“宛转”等,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象征与隐喻。黄河在《黄河颂》中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通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民族的屏障”等象征手法,将黄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知“颂”
1.知人论世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张光年,是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人,中共党员,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信仰坚定地革命者。光未然在192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那个革命斗争极为艰苦的年代,他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投身于革命事业,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危险,都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从未动摇。他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利用书店店员的身份为掩护,为党组织传递情报。后来还率领抗敌演剧队深入抗日一线,通过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融入时代的诗人。光未然的诗歌创作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心声。如《五月的鲜花》,以其深情的歌词,歌颂了抗日志士,表现出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黄河大合唱》组诗更是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斗志,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艺术上,他不断探索创新,诗歌构思完整,布局讲究,善于以黄河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为贯穿,熔铸澎湃的激情,使作品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他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中吸收借鉴,使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引领方向的文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未然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他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对推动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他关心青年作家的创作,以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为青年作家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了中国文学创作的繁荣,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坚定地文化传承者。光未然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这是整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的一项开拓性工作,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晚年,他依然潜心研究古典文学,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骈体语译文心雕龙》,实现了他40年的心愿,为后人研究古典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知时论诗
《黄河颂》创作于1939年,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光未然创作《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历史的必然。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片领土,无数百姓惨遭杀戮,无数城市和乡村被战火摧毁,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艺成为了鼓舞人民士气、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武器。许多作家、艺术家纷纷拿起笔,用各种文艺形式来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激励人们奋起反抗。光未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决心以黄河为象征,创作一部能够唤起民族精神、鼓舞抗日斗志的作品。
从诗歌创作的过程看,光未然创作《黄河颂》(《黄河大合唱》)灵感来自于亲眼所见亲身所感。1938年11月,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东渡黄河,前往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他亲眼目睹了黄河的雄伟壮观和磅礴气势,给了他极大的震撼。同时,他也听到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时的号子声,感受到了他们的勇敢和坚韧。他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艰难处境和不屈精神,觉得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力量和精神正是中国人民所需要的。于是,他在心中酝酿了一首赞美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的诗歌。1939 年,光未然在延安医院养伤期间,他口述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从诗歌内容看,《黄河颂》在《黄河大合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黄河大合唱》由八章组成,其余七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在结构上,《黄河颂》从对黄河的直观描绘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赞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情感上,《黄河颂》激发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是《黄河大合唱》情感表达的核心篇章;在主题上,《黄河颂》过对黄河的赞美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确立了《黄河大合唱》的主题基调……
三、学“颂”
1.朗读障碍
第一学期的时候,用两个单元进行了朗读能力的训练,但那两个单元的课文,大多是散文或文言诗词,文言诗词的朗读,按照正常朗读节奏区分即可,散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近,朗读起来并不太难。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语言的灵活性和情感的跳跃性让其有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且这首诗篇幅较长,句式多样,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准确划分节奏有一定难度。比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学生可能难以确定“望黄河滚滚”中“望”字后是否该停顿,以及“黄河滚滚”之间的节奏把握。除了把握朗读节奏之外,诗歌朗诵时候,还需要根据诗歌的情感变化来调整语调语速,这首诗的两部分,朗诵词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描绘了黄河的雄姿,表现出缓慢辽阔的气势,但是在诗歌的歌词部分,诗人按照望黄河、颂黄河、学黄河的顺序层层推进,从视觉震撼到深情缅怀,再到激昂奋发,感情充满变化,由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和深入,在朗诵时可能无法很好地通过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来体现诗歌的情感起伏,尤其是三个“啊!黄河”的不同,一直都是整首诗朗诵的老大难。
2.情感把握
《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民族危机激发了诗人的爱国热情,诗歌饱含着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但是学生距离那个时代较远,加之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在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中才会系统学习,学生无法了解抗日战争的全貌,对战争的残酷和民族危亡的紧迫感缺乏切身体会,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无法深刻理解诗人为什么要以这样激昂的方式来歌颂黄河。
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来看,目前统编教材虽然已经选编了《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梅兰芳蓄须》《小英雄雨来(节选)》《冀中的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但是这些课文大多数叙事类文本,《黄河颂》作为一首现代诗,其感情表达不像记叙文等文体那样直白,它往往通过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形象来传达。如“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这种含蓄的表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去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对民族未来的期望等情感。
3.意象揣摩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主要采用意象表达感情和凸显主题,在诗歌中,大部分意象不仅拥有本来的自然意义,还拥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诗歌中的黄河,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河流,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虽然小学时候,学生学过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但是这首诗主要是通过描绘黄河蜿蜒曲折、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滚滚如飓风掀簸来自天涯的壮阔景象,从而引发诗人对银河的联想,依旧停留在形似的层面。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黄河的了解可能仅停留在地理知识层面,很难一下子理解诗人赋予黄河的深厚象征意义,如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等,难以体会到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另一方面,这首诗除了黄河这一意象外,还有诸如“高山之巅”“滚滚的波涛”“中原大地”等意象,它们共同营造出雄浑的意境,大部分学生依旧停留在对单一意象的认识上,无法理解诗歌意象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以及它们对表达诗歌主题所起的作用(上学期学过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各种意象,更多的是为了营造氛围,而不是像这首诗一样构建了一个意象群)。
4.语言品味
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许多精准且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的“澎湃”“掀起”“宛转”等,生动地描绘出黄河水的汹涌气势和河道的曲折;另外还有诸如“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奔向东南”中的“奔”,“掀起万丈狂澜”中的“掀”等动词,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七年级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感悟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充分体会这些词语的妙处,难以理解它们是如何生动地展现黄河的特点和气势的。
诗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像“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巨人,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雄伟壮观。学生可能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准确分析出其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无法理解它们是怎样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
四、教“颂”
1.指导朗读
诗非读不能学也,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内容,就这首诗而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突破。
叠字朗读,“滚滚”“浩浩荡荡”等叠字,要通过托读,读出大河奔涌不息、浪涛翻涌的场面。动词朗读,望黄河部分,几乎每一句的首字都是动词,“站、望、奔、掀、结、把、劈”读动词要重读,读的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人称朗读,全文有多种人称词,,朗读时要注意人称的变化,带来的传情达意的变化:“朋友”要亲切自然,给人以舒服之感;“它”要读出理性;“你”一起读出感性;由“我”到“我们”,由个人到集体,“我们”一定要重读、读的热情高昂、读的坚定不移,将民族自豪感宣泄出来。重章朗读,“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起到了划分歌词层次,推动感情升华的作用,朗读时情感应该是渐进的,不断增强的,读出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恢宏的特点,读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叠句朗读,课文最后“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我们朗读时要注意朗读的渐强,让感情饱满有张力。变式朗读,设计朗读脚本,采用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读出诗歌的情感变化。
2.资料助读
作为特殊年代所创作的特殊诗歌,无论诗歌背景还是诗中的情感,都需要补充一定的相关资料,为学生搭建学习指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补充背景资料,唤醒学习期待。教学伊始,教者应结合预习提示,介绍抗日战争相关知识:首先需要介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践踏华北大地,所制造的各种惨案,激发学生的激愤之情;其次要介绍在这期间,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举措,以及文艺作品在鼓舞民众抗争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最后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和影响,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审视这部作品。
补充相关知识,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补充诗句中包含的典故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播放壶口图片或视频,形成直观感受;“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回顾历史知识,认识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介绍大禹治水、荆轲刺秦、林则徐治河等英雄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介绍1938年到1939年底,日军从府谷渡口到潼关渡口,发动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战斗,都遭到迎头痛击……
3.换词对比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换词法是比较有效的品味语言的方法,通过更换词语反复品读,技能感受作者用词之妙,也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现列举几例:
品读“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一句时,可追问“哺育”一词改为“养育”“孕育”好不好?(“哺”有喂养之意,“养”侧重抚养,“孕”特指怀胎生育。一个“哺”字写出了母亲辛勤喂养孩子的画面,更引人联想。)“滋长”改为“滋生”行不行?(不行,“滋生”更多的时候用来做贬义词,例如滋生细菌。而“长”更多的展现了正能量的生长,给人以生命和力量感。)品读“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时,可追问“体魄”一词改为“身体”好不好?(一个“魄”字,更好的强调了黄河的气魄和精神,写出了黄河的博大胸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顶天立地的形象。)“屏障”改为“保障”“屏护”好不好?(“屏障”指黄河像屏风那样遮挡着、护卫着中原大地。“保障”,有保护不受侵犯之意,但缺少了“屏”屏蔽、震慑之感。“屏护”又缺少了“障”的阻挡之意)……对于诗中的人称代词,也可采用同样的方式,感受不同人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同理,还可以采用换标点的方式,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脉络。
4.聚焦抒情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本课的“思考·探究·积累”二“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本单元的写作专题为“学习抒情”,所有这些,都指向了抒情方式的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必须把“抒情”作为重点。
这首诗主要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诗歌中多次出现 “啊!黄河!” 这样直接的呼告,直抒胸臆,鲜明且强烈地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如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等语句,将诗人对黄河的崇敬、热爱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澎湃的情感。同时,诗歌也通过对黄河形象的描绘,借对黄河的描写来抒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将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寄托于黄河这一具体形象上。
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可搜集相关诗句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抒情方式的作用,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可以采用仿写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抒情方式抒发感情,实现读写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