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一板块 补弱增分学案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阅读
文言断句补弱练
[训练要语]
文言断句5大误区及诊治方法
误区 诊治方法
虚词功能,模糊不清 积累并掌握有规律的文言虚词:句首语气词可在其前断句;句末语气词可在其后断句;关联词,大多可在其前断句。熟悉这些知识并加以利用可以避免误断失分。
语法结构,剖析不准 ①分析谓语和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谓语前是主语,谓语后是宾语;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②理清句子的表述结构:有些句子的表述常常有一些明显的结构特征,如总分、分总等,由此切入,可以有效断句。
固定句式,割裂拆散 牢记文言文固定句式,比如“何……之有”“不亦……乎”“孰与……乎”
“无乃……乎”“得无……乎”等。
修辞手法,不懂利用 文言文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此外,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快速断句。
专有名词,记忆不准 在平时训练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专有名词。
[跟踪训练]
1.(2024·河南名校9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备令关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拜汉昌太守,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枭雄,有兼并心,且居上流,其势难久。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将图之,会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
(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易错警示] 专有名词,记忆不准。文言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字号、地名、官职名等,有时是断句的关键,如本题中的“征虏”是官职名,指征虏将军关羽。
解析 “今征虏(主语)守(谓语)南郡(宾语)”结构完整,应在B处断开;“潘璋”是人名,应是后面内容的主语,“将游兵万人”和“循江上下”应连在一起,“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句意完整,其后的“应敌所在”表目的,故应在E处断开;“蒙为国家前据襄阳”的意思是“我吕蒙替国家在前据守襄阳”,句意完整,应在F处断开。
答案 B E F
【参考译文】
现在征虏将军关羽驻守南郡,潘璋率领一万游击士兵沿江上下活动,随时应敌。我吕蒙替国家在前据守襄阳。
2.(2024·湖北武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易错警示] ①忽视修辞手法,“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示一种状态;②一些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是停顿的标志,但要注意分析有些虚词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如本题中的“然”不能位于句首。
解析 “君子”是前一句的主语,“宋公”是后一句的主语,“而”表示转折,故应在B处断开;“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中,“国君”指国家的君主,“若犬豕”修饰“宋公戕一国君”,“然”表示“……的样子”,与之前内容不能断开,应在F处断开;“此”指代前面宋公的做法,“而”是连词,“忍为之”的意思是忍心干得出来,句式完整,因此在G处断开。
答案 B F G
【参考译文】
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狗猪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
3.(2024·江苏南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观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节选自《孔丛子·记义》)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易错警示] ①忽视主语的省略。前文有所交代,后文一般会省略主语,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整体把握句意。②忽视固定句式。
解析 “能行”承接前文主语,做谓语,“其道”与“能行”关系紧密,而“则夫子……”是说孔子的做法,与前面内容联系不大,故B处应断开;“则夫子”话没说完,C处不断,“则夫子虽徒步以朝”,结构完整,故E处应断开;“固犹为之”中的“固”和前面的“虽”形成转折关系,承前省略主语“夫子”,且“何……乎”是表反问的固定句式,故应在G处断开。
答案 B E G
【参考译文】
(如果天下真有哪位君主想要把国家治理好,)能施行夫子的治国之道,夫子即使是走着去朝见,也一定会乐意去。何必劳驾您这么远送给他如此厚重的赏赐呢?
4.(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燕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
(节选自《太子丹论》,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易错警示] ①有时一个名词或代词处于两个动词之间,从语法上看既可以做前句的宾语,也可以做后句的主语,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如本题的“燕王喜”;②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表示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语,应根据语意断句,如本题的“秦国”。
解析 “不中”是“刺始皇”的结果,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即在A处断开;“伐”是“秦人”的谓语,而“燕王喜”是“斩”的主语,所以应在“伐”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于秦”是“献”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而“国”是“竟以灭”的主语,不与“秦”相连,所以应在G处断开。
答案 A C G
【参考译文】
(荆轲)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秦国人来讨伐(燕国),燕王喜斩了太子丹的头献给秦国,而国家最终灭亡了。
5.(2024·甘肃兰州一中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
(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易错警示] 忽视句式一致。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如果能看出一些句子是对称结构,就比较容易断句。
解析 “蒸尝止于私门”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因此在C处断开;“庙像”不是地点,不能与前连接;“而莫立”与“使百姓”连接,则语意不通,“庙像阙而莫立”句意完整,应在F处断开;“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结构一致,中间H处断开。
答案 C F H
【参考译文】
但是现在对于他的祭祀只是来自民间自发,他的祠庙与塑像却都没有建造,使得百姓们在街巷中祭祀他,少数民族的人们在野外祭祀他。
6.(2024·湖北鄂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解析 句意:因为人们害怕它呀!有人让小孩带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焉”为代词,是“畏”的宾语,所以应在“焉”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令”的宾语为“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沽”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第二个“而”为连词,表示前后是承接关系,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为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
答案 A E G
【参考译文】
有一个卖酒的宋国人,酒的分量很足,对待顾客十分恭敬有礼貌,酿造的酒也很好喝,卖酒的标帜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就是卖不出去。酒都发酸了,他对此感到很奇怪,于是去问他所熟识的邻居长者杨倩。杨倩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吧?”卖酒的说:“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因为人们害怕它呀!有人让小孩带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
7.(2024·襄阳五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繻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解析 句意: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繻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是主谓宾结构,“今”是状语,“王”是主语,“以衍为可使将”是动宾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将”后断开,即D处;“故用之也”是动宾结构,“故”是状语,“用”是谓语,“之”是宾语,“也”是句末助词,应在“也”后断开,即E处;“听相之计”是动宾结构,“听”是谓语,“相之计”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计”后断开,即G处。
答案 D E G
【参考译文】
摎留又说:“公孙衍担任魏国大将时,和宰相田繻关系不好。季文子替公孙衍向魏王说情:‘大王您见过把马和牛套在一起拉车的情形吗?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繻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而您的国家还会遭到损失。希望大王明察。’”
8.(2024·岳阳考前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而伯夷叔齐深非之,义不食周粟而饿死。狷隘如此,仲尼犹称之曰仁,以为不殒其节而已。况于王莽凭汉累世之恩因其继嗣衰绝饰诈伪而盗之又欲诬洿清士,以其臭腐之爵禄,甘言谀礼,期于必致。不可以智免,不可以义攘,则志行之士,舍死何以全其道哉?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解析 “凭汉累世之恩”“因其继嗣衰绝”都是介宾结构,作状语,句子较长,各自断开,所以在C、E处断开;“饰诈伪而盗之”省略了主语“王莽”,“之”作宾语,句意完整,所以在H处断开。
答案 C E H
【参考译文】
但伯夷叔齐却深深地责备周武王,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如此偏激狭隘,孔夫子还称赞他们是仁人,认为他们不降低自己做人的节操罢了。更何况对于王莽来说,凭借汉朝历代皇帝积聚的恩德,趁着汉朝后继无人,用狡诈虚伪的手段虚饰自己而窃取了王权,又想要去污蔑玷污洁白的人士,用腐臭的爵位俸禄,甜美的言辞,阿谀的礼遇,希望他们一定会应征到来。不能用智慧免于应征,又不能用道义来抗拒应征,那么有志气操守的人,除了死有什么办法来保全道义呢?
9.(2024·莆田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二月,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步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兵大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拔西陵,诛阐及同谋将吏数十人,皆夷三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解析 “肇众凶惧”和“悉解甲挺走”的主语都是“肇众”,分属两句,中间B处断开;“悉解甲挺走”的主语是“肇众”,“抗”是下句主语,主语“抗”前D处断开。“蹑之”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
答案 B D G
【参考译文】
十二月,杨肇无计可施,夜里逃走了。陆抗想追杨肇,又担心步阐一直积蓄力量,窥伺时机,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分开对付两头,就只擂鼓警戒部众,做出要追赶的样子来。杨肇的部众恐惧骚动,全都丢弃铠甲脱身而逃,陆抗派轻兵紧随在后,杨肇兵大败,羊祜等人都领兵而还。陆抗于是攻克西陵,杀死步阐以及与他同谋的将吏共几十人,且都夷灭其三族。
10.(2024·安徽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节选自《史记·封禅书》)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解析 “兵车之会三”与“乘车之会六”形成对偶,都是定语后置句,所以B、D断开;“九合诸侯”,形成动宾结构,可单独成句,G断开。
答案 B D G
【参考译文】
齐桓公说:“寡人向北征伐山戎,经过孤竹;向西伐大夏,涉渡流沙河,束战马,悬兵车,攀登卑耳山;向南征伐到召陵,登熊耳山以望长江汉水。以武力会盟诸侯三次,以安坐车骑会盟诸侯六次,前后九次集会诸侯,一统天下,诸侯没有人敢违背我。与以往三代受天命的帝王,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