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一板块 补弱增分学案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阅读
延迟与突转叙事技巧命题
[训练要语]
一、延迟
1.“延迟”概念
所谓“延迟”,顾名思义,即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拖延读者到达故事结尾的时间。为达到“延迟”的效果,作家常常使用重复(如反复、心理对照、延缓、重复叙事等)的手法,目的都在于尽量拉开读者与故事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结局的时间。因此,“延迟”技法的使用,常常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发展节奏舒缓下来。中国古典小说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使用了“延迟”法。
2.“延迟”作用
一般而言,“延迟”的效果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和读者的阅读心理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延迟”技巧有以下作用:
①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发展节奏舒缓下来;
②使情节产生波澜,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③丰富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主题,丰富小说的内涵;
⑤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突转
1.“突转”概念
所谓“突转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突转是戏剧术语,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的方面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避免了情节的平淡,使情节波澜起伏,富于变化;避免了故事的直白与乏味,使故事悬念迭起,夺人眼球。
2.“突转”作用
①增强情节的跌宕曲折。用好突转这一神来之笔,能将情节安排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充满戏剧性效果。
②展露人物的思想性格变化。高明的小说家,会在“有形情节”突转时,把握“无形内心”的变幻,激发深藏不露的心理,指向复杂多元的人性。
③揭示小说主旨与作者意图。在情节突转前,小说的主旨、作者的意图,或处于隐蔽状态,一旦情节突转,这一切豁然开朗,读者可从中把握小说的社会价值与生命内涵。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间茅草房。
③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④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的姑娘,吃过晚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们是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⑤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⑥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⑧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门口,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也没有了。
⑨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然。
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讲过,三太太最是爱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人很好,比我大儿子只大四岁。……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注】 本文写于1923年8月。
1.下列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倒叙手法,点出“离奇消息”,制造了悬念。
B.写傍晚鸡回窝的场景时,用“一角漆黑”奠定了全文沉郁的基调。
C.“诧异”的是李妈居然会有新感情,“叹息”的是李妈没能守住贞节。
D.“有点愉快”是因为李妈的事情让她们有了谈资,也透露了她们对李妈“公共的母亲”形象坍塌的微妙心理。
解析 B.“奠定了全文沉郁的基调”错误,全文的基调不是沉郁的。文章前半部分写人们和谐、融洽的关系,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B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③—⑦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李妈的善良、仁慈赢得了周围人的帮扶和爱戴。
B.第⑦段李妈看到守城的士兵,想到自己的儿子,体会到了命运的可怜,于是感到寂寞。
C.第⑧段画线句子用看似平淡且漫不经心的语言揭示了生命残酷的本来面目。
D.文章结尾处虽然汉子离开了,但儿子可能的归期让李妈又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解析 D.“让李妈又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错误,虽然儿子可能的归期让李妈有一线希望,但儿子的杳无音讯和周围人对李妈避之不及的态度,让李妈对未来有无尽的迷茫。
D
3.“突转”是“剧情按照行动的必然性、或然性向相反方面变化”。本文采用了“突转”手法,即听说李妈想重组家庭,众人对她的态度发生急剧转变。请分析这个突转的艺术效果。(4分)
解析 小说中突转的作用包括促进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显露小说主旨和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从读者效果看,小说如若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读者看了肯定会是味如嚼蜡,苦不堪言。但是,如果小说精心构思,巧设悬念,那么,小说肯定会波澜起伏,夺人眼球。小说的前半部分,塑造了李妈“公共的母亲”的形象,用大量笔墨描写李妈的善良、仁慈赢得了周围人的帮扶和爱戴,读者可想而知其结局。但是从“来了一个单身汉”开始,情节就发生了大转折,“谣言轰动了全城”,李妈“公共的母亲”形象坍塌,“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留给李妈的只有未知的“世界上唯一的希望”。
从主题看,前半部分写人们和谐、融洽的关系,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不让回去”“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客一般地款待李妈”,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充满温情。情节突转后,“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等等情节导致“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这些都是因“李妈想重组家庭”风波而起,引人对烈女不侍二夫的传统观念进行全面思考。
答案 ①前后逆转避免了情节的平淡,让行文跌宕起伏,给人意想不到的结果。②文章既写了淳朴的人情美,又刻画了人性的愚昧,两相对照,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全面思考。
★4.(教考衔接)本文与鲁迅的《祝福》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本文没有《祝福》那么深刻犀利的批判色彩。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造成这种区别的具体原因。(6分)
解析 语言上:《祝福》中的语言是冷峻沉郁的。作者选择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组成稍长的句子,使读者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冷峻沉郁。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本文的语言冲淡平和,主要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的追求,如第五段的夕阳闲话图,“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社会环境上:《祝福》中的鲁镇是一个落后的地方,有许多的传统习俗、封建观念。这里的人们冷漠、无情而且愚昧无知。本文中的乡村,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如“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等,足见民风之淳朴。
小说结局上:《祝福》中祥林嫂死于“祝福”之际,大悲大喜联在一起,就连那时的天空、晚云、爆竹声都显出无尽的悲哀之情。悲哀的不仅是为祥林嫂,事实上是为那个社会。本文结局是“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作者还给李妈留有一线希望。
答案 ①《祝福》的语言冷峻沉郁,而本文的语言冲淡平和(质朴平和)。②《祝福》中描写了一个人际关系冷漠无情的乡村,而本文却展示了乡村中民风淳朴的、充满温情的一面。③《祝福》中祥林嫂惨死在村民们热闹的祝福声中,而本文作者给了李妈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立 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的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地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的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地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更具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的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地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周局长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既能表现出她廉洁奉公的本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丈夫的一心为民,蕴含着她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正义性质的确认,也和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的经历有关;周局长忍痛拒绝则源于其以国计民生为重的党性原则。
C.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告诉读者立碑不足为训,老百姓的口碑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D.小说时代色彩鲜明,驻村干部、扶贫护耕,奏出时代强音;小说传统气息浓郁,立碑颂德、感恩报恩,传达百姓心声:现代和传统相得益彰。
解析 C项对主人公和主旨的理解均有偏差。
C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被拒绝,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普通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吴老汉的热心动情、快言快语,吴亮亮的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周局长的不忘初心、深明大义,三个人物互相映衬、虚实相生,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解析 B项暗示情节属于过度解读,景物作用“苍凉”底色理解不当。
B
★7.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的时刻,就运用了延宕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效果。(4分)
解析 从故事情节看:根据“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可知,女人的年龄和装扮和吴亮亮的年龄、品格相符。根据“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可知,女人对王家滩的熟悉和对王家滩人的关心与丈夫的工作经历相符。根据“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女
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女人话语哽咽”“女人泣不成声”可知,这些举动都是失去至亲的表现,这些举动都和丈夫牺牲相符。由此可知,小说中多次出现马上揭晓“女人”就是周局长兼吴亮亮妻子的身份的时刻,但随即又拉开了读者与结局的距离。可见,延宕法减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从塑造人物看:“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在延宕中,小说通过吴老汉的叙述让读者更加具体、真切地了解了吴亮亮这个基层干部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品质。“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更具合理性”“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延
宕中,小说展现了周局长不忘初心、深明大义的品质。由此可见,延宕法使周局长和吴亮亮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综合来看,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的进展,增加小说的情节波澜,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塑造了以吴亮亮、周局长为代表的一心为民、艰苦朴素、深明大义的基层干部形象和以王老汉为代表的新时期农民形象,讴歌了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弘扬了新时代价值取向。延宕法使小说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
答案 ①延宕法减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小说中多次出现马上揭晓“女人”就是周局长兼吴亮亮妻子的身份的时刻,但随即又拉开了读者与结局的距离。②延宕法使周局长和吴亮亮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在延宕中,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吴亮亮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周局长的不忘初心、深明大义。③延宕法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情节波澜丛生。
8.“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要求的。(6分)
解析 ①“为时代画像”:小说围绕王老汉为吴亮亮立碑,却遭到了吴亮亮的妻子——周局长的反对展开来写,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吴亮亮和周局长所代表的干部群体和王老汉所代表的新时代农民。吴亮亮和周局长是新时代的基层干部,王老汉是新时代的农民代表,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个性。②“为时代立传”:根据“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可知,小说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景为时代立
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③“为时代明德”:根据吴亮亮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来让村民致富、奔小康,周局长“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可知,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根据王老汉“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可知,群众脱贫感恩,真诚质朴,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
答案 ①通过塑造干群形象为时代画像。小说塑造了以吴亮亮、周局长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形象,以王老汉为代表的新时期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个性。②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景为时代立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③通过人物思想品质为时代明德。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群众脱贫感恩、真诚质朴,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