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审题立意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审题立意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7:0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高考议论文写作系列课程
审题立意
为何要重视审题立意
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审题和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出题人所给的作文材料,准确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并概括出材料的中心、主旨,确立写作中心。
审题=审材料+审引导语+审要求
(角度、文体、字数、何种格式)
审题就是“要我写什么”
立意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作文写作的中心(主题思想),明确所写作文中自己的观点态度和通过作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立意就是“我要写什么”
影响作文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是否切合题意。在结构、语言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切题成为打动“特殊读者(评卷老师)”的主要因素。要打动评卷老师,立意与众不同,显得尤其重要。
高考评卷老师如是说
审题三原则
整体性原则 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题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 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所以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力求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讲。
立意四原则
1.准
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2.稳
所持观点中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行文缜密。
3.深
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开掘,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
4.新
观点新颖,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
审题立意四误区
(1)误解材料,题型不清。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或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2)断章取义,因小失大。不能深入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意思和命题者的意图,随便以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为立足点就开始作文,造成偏题跑题。
(3)只见现象,不见实质。对那些寓含着深刻哲理的材料,简单地从表面引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4)忽视要求, 抛却材料。不重视对材料后的作文提示或要求进行审读,忽视题目限定的条件,甚至完全抛弃材料,任意发挥,作文主旨与材料毫无关联甚至相悖。
常见作文材料类型
1. 事例类(时事热点、普通事件、故事等)
特点: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通过叙述对象来记述事件。分析该类材料的关键是一定要看叙述的对象是谁,有几个对象,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同时,看这些对象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根据他们的言行举止加以分析便可准确切入写作。
2.事理类(名言警句、经典论断、哲理性诗歌)
特点:材料包含了一定哲理。阅读这类材料时要通过材料本身思考其蕴含的道理,挖掘深意,确定恰当角度。
3.漫画类
特点:漫画所提供的图画一般由标题、画面、注释三部分构成,审题时要重点审读这三个组成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透视画面本意。
4.寓言(象征)类
特点:寓言类材料作文常以一篇童话或一首寓言诗作为材料。材料看似浅显、幽默,实则事小理大,而且含蓄、深刻。象征类材料作文则提供某个物象,这个物象具有丰富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写作时需根据物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生发、联想。5.多则材料类
特点: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审题立意四步骤
第一步:读——材料作文题“四读”
第二步:找——寻找关键词、关键句
第三步:析——分析逻辑关系
第四步:联——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确定立意
第一步:读——材料作文题“四读”
1.审题一读:读懂内涵
我们要结合语境,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尤其要准确领悟双关词语的比喻义。【示例】请以“点亮心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考:你能说出“点亮心灯”的含义吗?
“点亮心灯”是一个动宾短语,核心词语是“点亮”,也就是说作文的重点要放在“点亮”上。“心灯”,即“心灵的灯”,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喻可以驱赶心灵黑暗,照亮人生前行之路,给人温暖和力量的事物。精神世界中的理想、诚信、宽容、善良、坚强、追求、希望、自信、勇敢、爱……都是能照亮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点亮心灯”留下的空白,一是“点亮”的主体,即“谁”或“什么”点亮;二是客体“谁”,即要明确是“谁”的心灯;三是“点亮”了后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四是“点亮”的背景条件,即点亮心灯的客观需要。如:老师为我们点亮知识之灯;挫折为我们点亮动力之灯;失败为我们点亮成功之灯等。
2.审题二读:读懂褒贬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考生在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退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思考:你能看出文中的褒贬感情吗?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3.审题三读:读懂异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示例】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思考:1.这五个材料的相同点是什么?
2.这五个材料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吗?
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会缺乏深度。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青年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审题四读:读懂要求
材料作文一般有两个部分:材料和要求。作文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要求“一个也不能少”,要准确落实。
要求 注意事项
①以上材料 A.作文时必须紧扣题目材料,同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涵,从中得出观点。B.还要关注材料的隐形信息,也就是材料对写作的一些限制。
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要明确写作身份,也就是作文时要明扣或暗扣“我”这一身份。
③请以“……”为话题,谈谈有什么启示…… 写作要注意话题的关键词。
④请以“演讲稿/发言稿/书信/倡议书……” 注意应用文的格式要求。
第二步:找——找关键词句
“抓关键词句、概括中心、明确褒贬”是单则材料的审题思维的三种基本方法。“关键词”是指材料中强调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语,关键句主要指材料中表达一定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关键词、关键句是审题的关键、立意的核心。
【例1】下面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是哪一个?你能抓住吗?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放手”,例如事情成功与否不受自己控制时,就应承认自己有所不能,这时需要放手;不把现成的答案提供给别人,而是让他从错误中学到东西时,需要放手;为了从失败中成长,为将来积极策划时,需要放手。放手,不比坚持来得容易,它需要直面艰难抉择的勇气,以及权衡得失的智慧、刹那取舍的决断。放手,是选择,不是放弃;是乐观,不是悲观;是在人生路途中转一个弯,甩掉不必要的包袱,轻装上阵。
关键词:放手
关键词:强与弱
2关键句:
(1)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
(2)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例2】下面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是什么?你能抓住吗?
1917 年4月, 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第三步:析——分析逻辑关系
找到关键词句后,就要分析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就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个二元关系的作文题,涉及两个方面的概念:“简约”和“繁复”。
1.只谈一个方面。这个二元材料和写作提示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者皆可作为写作的内容。可只谈一个方面,或倡导“简约”的理念,或肯定“繁复”的价值。
2.两个方面都谈。既倡导简约的理念,又肯定繁复的价值;或是分析在什么时候、什么方面选择简约,什么场景选择繁复,或者在某一事物(或某一场景)中二者均能体现。例如:事繁人简、藏繁于简、化繁为简等。这样立意显得更为深刻一些。
3.两方面都谈,以一方面为主。从材料中我们知道,“简约”和“繁复”持“提倡”和“肯定”的态度,可见是褒义。如果将“繁复”等同于“坚持”“执着”“重复”等,将“简约”等同于“节俭”“简朴”等概念,这就偏离文意了。两个方面都谈时,可侧重某一方面。可大谈简约的好处,略说“繁复”的好处;也可大谈“繁复”的好处,略谈“简约”的好处。
二元关系的作文题,一般不要只谈一个方面。两个方面都谈,文章会更有思辨性、深刻性,更能获得高分。
第四步:联——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确定立意
1.联系现实
如今,作文命题大多紧扣时代热点,并明确要求考生联系现实来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嘛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段材料中,明显提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还有着一些不愿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个作文题,显然要我们“联系生活现实、社会实际,谈自己对劳动的认识”。
2.联系自我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全民刷屏的时代,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外卖、刷直播、刷票房、刷流量……有人说,我刷的是快捷生活;有人说,我刷的是存在感;还有人说,我刷的是日新月异的时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些题目都要联系自我,写出自己的感悟、思考。联系现实之后,再以“我们要……”“我们希望……”“我们期待……”为标志或以“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我有下列提议(解决办法)”为后续的形式。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歌“告诉我们各式各样的人生滋味”,让我们看到人的“美好的姿态”,也就是说,人应有一些必要的文学情怀,人生才会更精彩,正如琴棋书画诗酒花构成生活的意趣;但也有人说“诗歌不能当饭吃”“文学不是生活必需”,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生存的底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①若无眼前的“苟且”,怎有“诗和远方”。②立足“柴米”,观“诗和远方”。③筑生存底色,觅诗意情怀。④过琐碎生活,酿诗意人生。⑤烟火以谋生,诗意以栖居。
【精彩语段】生活不是必有“诗和远方”,但我以为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情怀与理想应是有所缺憾的。一个精神上不富足的人,往往会缺乏激情或上进心。某种意义上精神的富足可以弥补物质的匮乏。尼采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忍受任何境遇。”画界翘楚梵高就是在穷困潦倒、忍饥挨饿的情况下创作出一幅幅旷世杰作,因为他有“诗与远方”。孔子也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柴米油盐酱醋茶确实能为我们奔赴远方提供“能量”,而“诗和远方”中富足的精神则更会使我们为了理想踔厉奋发、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