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赏析古诗词语言之炼句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赏析古诗词语言之炼句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7:0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赏析古诗词语言
炼句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3 全国 甲卷 《临江仙》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分) 炼句艺术
2021 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句子含义
2022 天津卷 《书喜》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2分) 炼句艺术
2017 全国 Ⅰ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炼句艺术
古人云:“炼字不如炼句。”
所谓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
所炼句子,多是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句,或是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在表达上极具表现力的关键句。
一、掌握赏句方法技巧
典例探究
炼句题一般考的都是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句子,熔铸了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
这种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该如何切入呢?
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如顾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至于具体到一首诗,到底从哪一个或哪两个角度切入,是要因诗而异的。一般而言,应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大中取特、多中取主。”
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一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有时可以等同于炼字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这些题。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答题步骤
1.解读诗句内涵。
抓关键字词,展开联想,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内容。
2.明确手法,分析效果。
抓住特点(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简析。
3.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
作用包括:结构上的作用,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刻画人物和描写环境的作用,抒发情感的作用等。
例1.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传为古今名句,请简要赏析。(6分)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两句从触觉、听觉、视觉引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上句以细细风声和清脆的鸟鸣,反衬出西村小桃源的静幽、安宁。下句以残景来反衬诗人怀念当初的美好心境。
断壁青苔物是人非,但依稀可见的墨痕,却在提醒着这份桃源美景依旧。
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的怀念。
例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秋风辞[注]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这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
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思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赏句要注意以下角度:
(1)理解句意及情感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点拨关键
(2)关注句子的语言特点
①句子倒装——具有错位之美。
②句子对仗——具有整饬之美。
③适当省略——诗句韵味悠长。
④意象叠加——创造意境。
⑤长于炼字——具有凝练之美。
(3)分析表达技巧
在赏析关键诗句时,要注重诗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
比如修辞手法方面,使用比喻会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句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能使诗句意蕴更加丰富等。
首句作用——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中间句作用——或承前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尾句作用——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什么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4)结合句子位置
(2017·全国Ⅰ卷)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Ⅰ卷)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①此句的意思是:举子们紧张地答题,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彷佛是春蚕食桑叶的声音。(解释句意)
②用春蚕食叶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笔落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突出士子欲出人头地、拔得头筹、争为栋梁的形象;动中见静(以动衬静),用蚕食桑叶的细碎声音作笔,纸笔的琐屑声音都十分清晰真切,衬托出考场的肃静。(具体分析)
③这两句强化了作者身为老一辈士人对后生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希望年轻士子能够肩负家国重任。(点明作用)
(2022·天津卷)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2分)
书喜
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
“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
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
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
句子含义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句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6分)
①“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表层意义)。
②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深层意义)。
③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手法) ,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表达效果) 。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结尾的作用) 。
高考所选诗体以律诗为主,而赏析律诗,多选首联与尾联两个重点部位。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二、重点赏析首联尾联
1.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两句。(6分)
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通过描绘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图衬托悲凉心境。
运用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对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
双关。“寒”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赏析首联:
(1)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
(2)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起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
(3)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文;为下文作反衬;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
点拨关键
2.请赏析本诗尾联。(6分)
尾联先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既写思归无路,又暗写自己同孔子境况相似,前途渺茫。
再以景结情,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读来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点拨关键
赏析尾联的思路同赏析其他联一样:
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
结句如果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就是含蓄蕴藉;结句如果是戛然而止,效果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句如果是直接抒情,效果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
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
同赏析其他联一样,赏析尾联也要有整体意识,要联系上文,不能只看诗句位置。
课堂小结
释句义。
结合手法,说出作用、效果、意境等,抓住最突出的一点特点简析。
点出该句表达的主旨、情感。
注:如果没有手法,就抓关键字,按炼字的步骤去规范作答。
炼句题答题步骤指导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6分)
南康望湖亭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的南康。
能力提升
照应诗歌的题目。
交代渡河的季节与地点。
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感情基调(渲染凄凉的氛围)。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2.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起首两句,写兵祸不止,以至于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点明当时严峻的形势,表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2分)
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2分)
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或为全篇奠定基调)。(2分)
3.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陈羽
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直抒胸臆。诗人运用“楚客”的典故点明自己客居他乡,照应诗题;而“乡思苦”则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
卒章点情。首联、颔联、颈联用写景层层铺垫,尾联直抒凄凉冷落之情,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达到高潮。
与前文构成对比。将自己的“寂寥灯下不胜愁”与颈联中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更能彰显诗人的凄苦。
4.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表达技巧。(6分)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真题演练
(2023·全国甲卷)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
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