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
--赏析句子的角度与方法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阅读中,赏析句子是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关键环节。
可是,面对文中丰富多彩的句子和赏析句子题型,我们该如何准确地赏析呢?从哪些角度入手才能真正领略其精妙之处呢?
本课将一起学习文学类阅读赏析句子方法,帮助同学们掌握赏析句子题目的有效方法和技巧,提升你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一.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确认修辞手法:首先要判断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从修辞角度赏析词句
答题方式可以通过:修辞手法+修辞解析+表达效果
①运用...修辞手法,②具体解说修辞,③表现了(写出了) ...特点。
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①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②赋予油蛉、蟋蟀人物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动听的叫声,
③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以及无限的乐趣的特点。
例如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①运用比喻修辞,
②把日子比作轻烟、薄雾,生动具体表现了日子(时间)飞逝,悄无声息,
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浪费时间,无所作为的懊悔之意。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①使用排比,
②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爱心的重要性,
③增强语势,使文章节奏分明,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强烈的情感或突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
“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偷偷地”“钻” 把小草拟人化,③生动地表现了小草在不经意间生长出来的状态,也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通过夸张的手法,②极言瀑布落差之大,气势之磅礴。③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主要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呈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
例如:
记叙:
“他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就匆匆忙忙地去学校了。”
这简单的记叙,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人物的行为动作。
如果句子是记叙性的,主要看它是否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事件的过程。
人物描写: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仿佛藏着万千星辰,笑起来的时候,嘴角有两个浅浅的酒窝。”
通过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眼睛明亮、笑容甜美的人物形象。
若句子是人物描写,要分析它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描写,又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环境描写:
“夜幕降临,寒风呼啸着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声响,让人不禁感到一丝恐惧。”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对于环境描写的句子,要考虑它对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抒情:
“啊!故乡,我是多么思念你,思念你那片广袤的田野,思念你那潺潺的溪流,思念你那淳朴的乡亲。”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抒情的句子主要看它是否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议论:
“挫折是人生的磨刀石,只有经历挫折,才能让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通过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挫折的积极看法。
议论性句子则看它是否能深刻地揭示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三.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常见的的表现手法都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白描、细节描写和抑扬等。
1.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的情感融入到了场景的描写中,使文章达到了“物”与“我”合一的境界,无法区分哪个是“景”,哪个是“情”。
2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体的描述和描述来表达一个人的愿望和意志。
3.借景抒情:作家以强烈的主观感受描写客观场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一场景,并通过描写这一场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借古讽今:这是史诗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这是对事件的寓言。
5.虚实结合:事实和虚构的结合是抽象陈述和具体描述的结合,或者是直接的现实生活描述与记忆和想象的结合。
6.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生动、更吸引人。
7.对比、衬托:主要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8.白描:文字简洁,没有渲染和衬托,具有简洁的表现力。
9.细节描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易于表达情感。
10.抑扬:先是压后抑或先压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跌宕起伏,凸显出喜欢赞扬或批评的讽刺情调。
例如 象征: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里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农民和民族精神,使抽象的精神品质具象化。
如果句子使用了象征手法,要分析象征物与被象征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 对比: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突出了有价值的生命和无意义的生命的区别,深化了主题。
分析对比双方的特点以及这种对比对表达主题或刻画人物的作用。
例如 衬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用蝉噪、鸟鸣来衬托山林的幽静,更突出了山林的宁静。
例如 伏笔:
“他每次出门都会带上一把旧雨伞,那雨伞看起来很普通,但他却视若珍宝。”
在小说开头提到 这可能为后文雨伞隐藏着重要秘密等情节做了伏笔。
除了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角度入手,还可以从句子的结构或者句子的用词方面赏析
四、从句子结构角度赏析
1长短句结合:
“在那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我和他漫步在小路上,轻声交谈着。突然,一只夜莺从我们头顶飞过,‘啾’的一声,消失在了远方。”
长短句结合,使文章节奏有变化,既有舒缓的描写,又有突然的变化。
长句可以详细地表达复杂的内容,短句则简洁有力。
2整散句结合:
如 “爱心是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人心;爱心是沙漠中的清泉,滋润灵魂;爱心是黑夜里的明灯,指引方向。拥有爱心,生活处处充满希望。”
前面的排比整句增强气势,后面的散句自然过渡,使表达更丰富。
整句使句子形式整齐,散句使句子结构灵活。
五 从用词角度赏析
从词语运用角度解题,可以通过:①XX词极富表现力,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③突出了(表现了)...。
1动词:
例如 “他猛地一跺脚,转身就走。”
①“跺脚”“转身”“走” 这些动词,十分传神,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愤怒离开的场景。③突出表现了人物出离愤怒的情态。
动词的使用往往能够精准地描绘动作,使画面感更强。
例如: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
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①运用“攀、缩、倾“一系列的动词,
②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爸爸爬月台时吃力艰难的样子,
③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2形容词:
如 “那是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洒在大地上。”
①“静谧” 这个形容词,②很好地营造了夜晚宁静的氛围,③突出了月夜静谧的样子。
形容词可以细腻地描绘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我很贪婪地啃着瓜果,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笑着
答案:
①运用“贪婪"和动词“啃”,极富表现力,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大口大口吃瓜果时的情状,③表达了“我”对家乡瓜果的喜爱之情。
①“心满意足”,神态描写,②准确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看我吃瓜果时的欣慰,③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
3叠词:
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①“曲曲折折”“田田” 使句子更具节奏感,②形象地描绘了荷塘和叶子的状态,③同时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例如:“他喜欢独自一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粱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句中叠词妙在何处
答案:
①这句话叠词使用,加深了语义,富于音韵美,
②“看看、摸摸、听听”等叠词,写出了老人乡野生活的自由悠闲,
③表现了老人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享受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赏析句子题型的多角度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赏析句子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角度。从修辞手法到表现手法,从关键词语到句式结构,从人物描写到环境描写,每一个角度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句子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的窗户。
在实际阅读中,我们要善于综合运用这些角度,灵活地去品味和赏析句子,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感受文学的博大精深,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