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议论文的基石——
主体段的写作
一、明确目标(1分钟)
1.通过本节课学习,明确议论文主体段的构成要素。
2.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议论文主体段行文思路的基本类型与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构思写好一个议论文段并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迁移运用。
二、独立学习(10分钟)
1.认识到作文主体段的重要性,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走出作文误区。
3.掌握一个标准的议论文段落的构成。
主体段又叫论证段,一般由三段或四段组成,每段200-300字不等。是议论文的核心部分,是证明文章论点是否正确合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决定文章能否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
一篇优秀议论文最大的特色在于以丰富的论据、充沛的情感和严密的逻辑形成强大的论证力量,主体段是形成这种论证力量的重要部件。
议论文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其中都少不了主体段的存在,认真分析议论文主体段我们就会发现,主体段有着相似的段落构成。
议论文主体段
议论文就是思维的呈现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01
02
03
引论
本论(主体段)
结论
走出误区
学生写议论文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论证”意识,往往是结构疏漏松垮、论证缺乏力度。不少同学认为 “观点+例子=议论文”,写作中也是举几个事例完事。其实这是当前议论文写作的典型误区。
论证方法按内容分为例证法、引证法等;按修辞分为对比法、比喻法、类比法等;按逻辑关系分为归纳法、演绎法、引申法、假设论证等。
一、例证法──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示例:证明:留白可以留下美。
画家画画,独画一枝,总要留点天地,给欣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引证法──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示例:证明“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沟通大多时候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温暖了友人远行的孤独。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以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李白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所以说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三、因果法──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这就起到了证明论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作用。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变,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四、对比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示例:证明:做人应以本事处世
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才终成雄才大略。世界著名文豪小仲马,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才获得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
相反,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的为天下笑”的下场。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
五、比喻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示例:证明:我们要坚持自我的价值
怎样才能煮好一壶上乘的咖啡?首先你要有一包上好的咖啡粉,或者自己买来咖啡豆亲自磨制,只有保证它的质量,你的工作才能不至于建立在枉费时间的基础上。就像我们做人,不论你包装得多花哨,多么迷人,你本人,你骨子里首先得称得上精品;否则,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枉费。坚持自我的价值。每个人都有优点,肯定它,发挥它,不要因为别人的言论而犹豫,“我是这样吗?”坚持自己是一包上乘的咖啡粉,将注定你以后被人认可的确数。如果你坚持做到这一点,恭喜!
用事实说话
多方法论证
让你的文章成为“焦点访谈”
示例
骄必败。一次考数学,题目太简单,我乐得几乎跳起来。我不假思索,一口气把题目做完,得意洋洋地交了头卷。老师提醒我检查一遍,我头一扬走出了教室。此时看表,才过了一半时间。第二天发下试卷来,我才得了60分。我气冲冲地到办公室与老师顶对。当老师指出我有两道题的得数小数点挪了位置时,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材料与观点是统一的,问题是作者对例子作了不必要的描述,没有分析论证。病症:叙例不简明,缺少必要的分析。
标准文段写作五步法
标准的议论文段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
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句
分析句
结论句
议论文主体语段的结构:
1.观点部分:提出本段的论点(分论点)。
2.阐释部分:道理论证。对本段的论点简单阐释,为选材找准角度。
3.材料部分:事实论证。选材典型,剪裁得当。
4.分析部分:分析说理。扣住中心,切中肯綮。
5.结论部分:得出结论,扣住观点。也可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
注 意 事 项
观点句:一定要扣中心论点,扣住关键词。
阐释句:即道理论证。可引用名言与个人说理相结合。
材料句:事例要简洁、多样化,建议写三五个事例,
涉及古今中外,不同领域。
分析句:分析挖掘意义。可用归纳分析法、假设分
析法、原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用问
句、感叹句,增强语言力度。
小结句:呼应分论点,紧扣关键词。
标准主体段落
例1 坚持就是胜利。面对困难和险阻,唯有坚持,勇于永不言弃,才有可能成功。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句
分析句
总结句
三、同伴互助(10分钟)
分析以下四个标准段的构成。
分析以下四个标准段的构成。
四、激情展示(8分钟)
沉稳从志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 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作文1】
(观点)
(阐释)
(事例)
(分析+结论)
人,应该珍惜生命。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像璀璨的夜明珠那般宝贵。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这种莫大的耻辱天底下有几人能承受?而司马迁承受下来了。假如司马迁选择了自杀,这世上还有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吗?人生免不了挫折,免不了痛苦。坚强的人都不会放弃宝贵的生命。
【作文2】
(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句)
(分析句)
(结论句)
自信,但不能盲目。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自信,但绝不能盲目。
【作文3】
(观点句)
(材料句)
(分析句)
(总结句)
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 //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等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成为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巨大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 //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作文4】
(观点)
(事例)
(分析)
(结论)
典型的议论段五个层次:
摆论点---阐释论点---举例---分析论据---小结论点
篇幅约占全段1/2
五、总结提升(5分钟)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观点句
材料句
小结句
读文段,请说明文段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弊端:以事例的结论代替具体的分析和引申,评析不到位,没有说服力。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第二课时
学以致用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观点句)自古“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贫困让人学会努力、学会思考、学会成长。(阐释句)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材料句)他们因为贫穷,才更知道珍惜,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因为贫穷,才会在黑暗中长途跋涉,在逆境中执着前行。(分析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结论句)
练习一:修改语段
【修改建议】补充内容,规范成段
做人要有意气。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动人心弦,领舞者邰丽华却是又聋又哑。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年少时的苏轼曾轻狂地挂出对联“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老者看后上门请教,苏轼竟被问得哑口无言,终于明白了山外有山,人须谦虚的道理。于是他把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虚心学习,终成一代大师。
为下面的两段文字补充分析说理内容,要求运用因果论证和假设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
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年少时的苏轼曾轻狂地挂出对联“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老者看后上门请教,苏轼竟被问得哑口无言,终于明白了山外有山,人须谦虚的道理。于是他把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虚心学习,终成一代大师。
如果少年苏轼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当初他就不会那么狂妄;如果苏轼没有遇到那个教导他人应谦虚的老者,也许他已经变成第二个方仲永,而不是一代文豪。苏轼以他最终的成就告诉我们,懂得谦虚,方成大器。
答案示例
做人要有意气。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动人心弦,领舞者邰丽华却是又聋又哑。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邰丽华如果被儿时的不幸击垮,丧失了意气,没了斗志,就不可能坚持训练,如果她丧失了意气,失去了对人生的憧憬,她现在可能正在家中或福利院中成为一种负担。因此,若无意气,又聋又哑的邰丽华又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谈意气》
答案示例
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年少时的苏轼曾轻狂地挂出对联“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老者看后上门请教,苏轼竟被问得哑口无言,终于明白了山外有山,人须谦虚的道理。于是他把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虚心学习,终成一代大师。
苏轼为什么要修改对联?那是因为那位老者让他懂得了做人做学问要谦虚这个道理,也正是因为牢记着“谦虚”这两个字,苏轼日后才会立志与发愤,成为一代文学宗师。谦虚催人奋进,谦虚助人成功。
答案示例
做人要有意气。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动人心弦,领舞者邰丽华却是又聋又哑。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聋哑人邰丽华为什么能将千手观音表演得如此美妙?那是因为她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面对困难无惧不畏的气慨。因为意气,她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因为意气,她成就了人生的美丽与辉煌。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意气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谈意气》
练习三
请以“知识改变命运”为观点句写一个主体段落。
要求 ①要有事实论据。
②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
知识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杂交水稻的发明为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药物的发明,使致人死亡的疾病得到了控制;神州飞船的诞生,让人类解开宇宙奥秘的步伐迈近了一大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拥有知识。
知识使我们拥有力挽狂澜的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刷新、创造。知识的力量比浪潮更强,它将为我们缔造美好的明天。
示例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的第二生命。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肉体的需要,虽说没有了肉体人不复存在,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人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呢!充其量也是一具皮囊。物质是人类的第一生命,那么知识便是人类的第二生命。它使灵魂更为充实,使人们更有主见和思想。
诗仙李白,家喻户晓。幼时,他只是一个终日游手好闲的顽童,一次偶然际遇“铁杵成针”成为他勤奋苦学的不竭动力,知识把他推上了文学高峰。
在与知识的碰撞中,一个无所事事的顽童转瞬成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文坛巨匠,正是知识,他才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言壮语,才有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信念,知识的力量在于它可改变人的命运。
海伦·凯勒众所周知。倘若没有莎丽文老师教授她知识,传递她爱,又如何能让集失明失聪失声于一体的女孩摇身一变,成为众多人心中的崇拜者,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是知识,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的生命闪耀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