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7:1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及改句效果
考情 设题方式 近年高考考查情况 考查点
比 较 效 果 型 将文中句子与题干所给句子进行表达效果的比较。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2022年全国乙卷18题)
人称在语境中表达效果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0年新高考Ⅰ卷19题)
语序与句式特点
分 析 效 果 型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特点或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2年新高考Ⅰ卷20题) 修辞手法设问、排比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022年新高考Ⅱ卷22题) 句式特点与排比、对比手法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2022年新高考Ⅱ卷23题)
排比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1年全国甲卷21题)
拟人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021年新高考Ⅰ卷20题)
对偶
年份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2年乙卷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词语的表达效果
人称代词
2022年新Ⅱ卷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词语的表达效果
人称代词
2022年新Ⅱ卷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句子的表达效果
2020年新Ⅰ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
年份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3年乙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 改句 考查语言表达效果的切入点有二:一是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人称代词的使用),二是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原句与改句的效果比较)。考查体现了语言表达手段的综合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全面分析。
就题型来看,主要使用主观题型;就试题难度来看,初做有点难,但一旦与文学阅读中的艺术欣赏题打通,并没有多大难度。
2023年新I卷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比较词语的表达效果 叠词 2023年新Ⅱ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 改句 考情分析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题目。这类题目是新课标“加强实践性”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命题材料的选择、题型的呈现等方面有创新的特点,显示了新高考重视实际应用情境化命题的典型趋向。2021年、2022年高考、2023年高考继续沿用此题型。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原句VS改写,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这一题型之先河。此后,虽然2021年、2022年高考均未考查此题型,但同样考查了句子的表达效果,2023年高考又使用了此题型。
改句题解题步骤
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 命题模式 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解题攻略
第一步:找不同。
先看改句,将原句与之仔细对比,找出并勾画出不同之处。
第二步:定角度。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改句题解题步骤
3
2
5
找不同
作比较
明角度
定答案
1
读语段
句式特点
修辞手法
词语分析
语言风格
结构安排
4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修辞 构成 表达效果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物)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
比喻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设问 自问自答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反复 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特点。
借代 借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用部分代表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简洁含蓄,使事物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排比 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使内容得到强调,内容丰富;增强气势,强化情感,增强感染力
对偶 用结构、字数、词性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节奏感、音韵美。
用典 借用历史故事或引用前人诗句。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互文 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简洁凝练,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称。
双关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
通感 用结构、字数、词性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象生动,新颖独特,突破语言的局限,增强表情达意效果。
(一)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2020年新高考Ⅰ卷】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①从本体和喻体角度: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从视觉角度: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从感受角度: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2020年新高考Ⅱ卷】
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①从本体和喻体角度:把“百哨齐鸣”比喻成“空中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从听觉角度:无数风筝上的哨声争相鸣响,正宛如“交响乐”的多人演奏,声音交织,在乐声的特点上也具有相似性;
③从感受角度:风筝的哨声和交响乐一样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二者的相似性。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__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__②_品质优良的原因_。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__③_产量也不断增加_,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
②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原本无性格的棉花拟作有性格的人类,句式表达活泼,更加生动和形象。
【2021年新高考Ⅰ卷】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 “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
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
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改句题
句式特点
表达效果
句式 特 点 长句 表意严密、内容丰富、集中紧凑,逻辑严密。
长短句结合:
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
短句 结构简单,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分明(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 整句 句式整齐匀称,音节和谐,气势贯通。 整散句结合:
灵活自然,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散句 句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 改变语序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设问句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句 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 倒装句 起强调、突出作用,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双重否定句 加强语气,让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倒装句
从汉语的一般句式看,通常的次序是主—谓,动—宾,修饰语—中心语,当句子成分打破一般次序,位置的变化往往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
前置
后置
修饰成分单独成句
被字句和把字句
倒装句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改句题的倒装类型主要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①原文将“奇香”的修饰语独立开来,能起到强调作用,有助于突出“奇香”之“奇”;②“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的“香气”而非“植株”,原文的表达更加准确。
原句:它(挂钟)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原句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挂钟的铁面无私。
倒装句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合适语境。
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
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
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
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
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①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
②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
③内容上: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特殊句式
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原句: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
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改句: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
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
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
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呼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不知道还是否原样,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就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一河水就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就知道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的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的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都听得清一支歌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①原文的修饰成分都是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主语一致,更具连贯性;③原文层次感明显,先写近处的弯弯曲曲的小河,再写远处的小河;④原句“远远地来,长长地去”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
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①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②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无词,无调,那单调而变换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汇入风沙草棵中。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原文单独成小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增强气势。
②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
词语特点
表达效果
词语分析 表 达 效 果
动词 使描摹景物或是刻画人或事物的形象,都能收到淋漓尽致、形神兼备等独特的表达效果。
形容词 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拟声词 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叠词 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名词罗列 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
短语连用 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连用四字短语 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真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③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一)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基本方法
例1.文中画线处用“唱”“吵”“鸣”“叫”四个动词来描写鸟叫声,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百鸟啁啾,终究汇成了一首宏大的春日交响曲。
桃树、杏子树是燕子唱粉的,梨树、苹果树是麻雀吵白的,柳树、葡萄树是黄鹂鸣翠的,芦苇、香蒲草是野鸭叫嫩的……那些田园上的浅绿、沟渠畔的嫩绿、河底下的淡绿是一些无名的鸟叫醒的。
当地上的鸟、草丛的鸟、树上的鸟、屋檐的鸟、河边的鸟,一齐“唱”“吵”“鸣”“叫”把村庄吵翻的时候,所有的草都会破土而出,所有的树都能生出嫩芽,闻一闻满鼻子清香,看一看满眼睛春意。随着鸟叫声越来越稠密,越来越清脆,春天就美出了一派诗情画意。等到大地绿成一片,春天就被一个叫夏天的季节接管。
用“唱”“吵”“鸣”“叫”来描绘各种鸟的叫声,写出了鸟叫声的繁杂,“百鸟啁啾”的热闹景象,表现出春日的勃勃生机。
四个动词与前文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例2.词语感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3分)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长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
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评分参考:“贬词褒用”1分,分析句子内容与情感各1分,共3分)
赏析词语的前提在于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尤其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词语的含义是指基本含义及附加含义,附加含义包括词语的语体色彩和感彩,以及新产生的含义。
其次是分析用词特点,看该词词性和色彩(感情和语体)特点。有无临时借用或活用特点,如它是否为动词、叠词、成语,是否为褒(贬)义词,是否为反复词、代词的指代意义等情况。
最后是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应注意几点:
①结合词义。
②结合词语特点。如使用动词、形容词,有生动形象之效;使用叠词,强化语意,增强音乐性;反复词语,可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等。
③从语段性质(文学性语段或说明性语段等)、词语使用的对象(主语)及表达意图等方面展开分析。
例1.(2022·全国乙卷)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
(二)重点赏析三种题型的作答技巧
1.代词效果
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
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不是连续说的。
例2.文段中加颜色的两个“我们”能否改成“人们”,请说明理由。
我认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文段主要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故使用“我们”在人称上更加统一。
“我们”属于第一人称,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便于读者代入,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不能。
理由:
赏析代词的表达效果,一定要弄清三点:
(1)语境中的对话双方是谁。
(2)代词在语境中的指代义。
①体会情感态度。
人称指示语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着明确的指示对象,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由于自身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会临时调整人称指示语,来表达自己对其他人或事物的强烈情感。
例如用第二人称的敬称“您”来代替“你”,这一般适用于言语交际双方身份地位较悬殊的情况,来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敬、崇拜,一定情况下也能起到融洽气氛的作用。
(3)代词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②调节语气功能。
人称指示语的变换,不仅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还能对说话者的说话语气、态度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如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咱们”来代替第一人称单数“我”时,可以缓和说话人的语气,有利于交际双方产生共识,更容易达到说话者表达的预期效果。
③引导合作功能。
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需要交际双方的相互合作与配合,有些时候,人称指示语的交换正是说话者为了促成交际双方合作而有意为之。
例如教师对一名正在课堂上打盹的学生说“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睡觉”,这句话中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替换第二人称单数“你”,这是这位教师智慧的体现——使自己和被批评的学生的关系更亲近,让人感觉教师和学生一同承担责任,这就缓和了批评的力度,有利于达成合作。
2.叠词效果
文段中加颜色叠词的使用独具特色,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有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
三个叠词的使用,强调了花、草、杨柳在春季生机勃发的形貌特征,融入作者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萦回耳际,有精妙的音乐美感,达到了韵律和谐的效果。
叠词指在表达上将同一个字(词)重复使用,形成新的词语,使用叠词可以达到的表达效果:
①增强语气,通过叠词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或者强度,使语言更加有力量。
②表示数量或者程度,通过使用重复词语的方式,表达某个事物的数量或者程度,让读者对其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③削弱或加强贬义词语的韵味,通过使用叠词的方式,可以削弱或加强一些贬义词语的韵味,让读者对其理解得更为客观。
④增强语言的音韵效果,通过使用叠词的方式,可以让语言更加优美、和谐,增强其音韵效果。
⑤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特定的语言氛围。
命题人往往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设题,要求考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出现的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3.是否矛盾
例.文中加点词语“泪水”和“微笑”出现在同一段落中是否矛盾?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分析。(3分)
①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②现在,孙少平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③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
④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写了封信。在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
⑤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⑥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⑦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不矛盾。
“泪水”是孙少平回到久别的大牙湾煤矿时,由眼前熟悉的场景所触发的久别归来时无比激动的心情的写照,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1分)
“微笑”则借由明丽温暖的太阳,表达了孙少平选择重返故地,一辈子扎根煤矿后,内心的乐观与坚定,是对人物心情的侧面烘托。(1分)
二者并不矛盾,共同体现了孙少平战胜伤痛后,正视自己,回归属于自己的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的美好心情,都是对青春和生命的美好赞歌。(1分)
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通过这些来仔细分析前后看似矛盾的词语各自代表的内容和所揭示的含义。
答题步骤:
表明态度(一般不矛盾)。
分别分析看似矛盾的词语的含义。
分析这样表述的效果。
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练.(2024·新高考Ⅰ卷)22.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观点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
观点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
(2023·新高考Ⅰ卷)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
“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
“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
“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
词语特点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①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
②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
③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像。
1.沿着堤坝向南走,可以看到一带蜿蜒起伏的山峦。春夏时节,那山是绿色的,其中还夹杂着点点的白色,那是白桦树荡漾在松林中的几点笑窝。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流。从河岸到堤坝,是一片茂密的柳树丛和几百棵高大的青杨。那些青杨间距很广、错落有致地四散开来,为这带风景平添了几分动人的风韵。初春的时候,残雪消融,矮株的柳树、高大的青杨,红了枝条,绿了身躯。那些青杨就像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时候,矮株的柳树的枝条是红的,高大的青杨的身躯是绿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
①原文运用短句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与初春生机勃勃的特点相契合;
②将“红”“绿”两个形容词用作动词,突出春天到来时柳树、青杨的变化过程,化静为动,更富有画面感;
③最后两小句化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句,更添诗意之美。
语言风格
表达效果
语体风格 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和书面语(庄重严谨);谦辞和敬辞。
语言特色 平实简明、直白晓畅、活泼俏皮、典雅精致、委婉含蓄、深沉蕴藉、诗情画意、幽默诙谐、辛辣犀利等
(2020年新高考Ⅰ卷)
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结构安排
表达效果
在文段中的位置 不同位置的语句作用不同,如开头、中间、结尾
与上下文的衔接、照应 考虑主语的一致,句式相似,时空顺序或逻辑顺序,首尾呼应,前后对比、照应,伏笔、铺垫等
层次性 ①层次分明: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纵横式等;②理清各分句间的关系: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假设、选择等
结构安排 ①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
②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
③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广东省汕头市高三年级上学期联考)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浸入骨髓的冰凉抽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 (4分)
①句式特点:原句用主动句,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
②句子衔接: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又与下句“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相衔接,承上启下。
①句式特点:被动句一般意在突出受事主语,表示不如意的事情遭遇等。主动句则强调施事主语。 ②句子衔接:原句与改句主语不同,则要考虑原句的主语是否与文段的陈述主体一致。
人称代词
表达效果
人称代词在高考中历来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难点,近年来在“语言运用”板块成为“表达效果”分析的新热点,值得关注。
人称 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 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增加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拉近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 结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
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
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课堂总结
角度 内 容
内容上 ①侧重表现什么 ②突出什么 ③强调什么
结构上 ①在文段中的位置 ②与上下文的衔接、照应 ③层次性
句式上 ①长短句 ②整散句 ③语气句 ④倒装及其它特殊句式
风格上 ①语言风格 ②语体风格
手法上 ①表达方式 (描写角度、多感官) ②表现手法 ③修辞手法
用词上 注意人称代词、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名词罗列、副词、介词等极富特色的字词及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