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的化学变化3.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轮复习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物质的化学变化3.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轮复习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2-06 11:06: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物质的变化 ☆☆ 综合近几年中考试题,该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占据一定地位。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是基础,常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考查,考查学生对变化类型的准确区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概念的深入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理解物质用途的关键。中考中常通过给出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推断其用途,或者给出物质的用途,让学生分析其所依据的性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点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概念 的变化 的变化
微观概念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一般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伴随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 ①状态变化:如升华、挥发、蒸发、液化、融化(融化)等 ②形状变化:如弯曲、破碎等 ③混合物分离:如蒸馏、过滤、吸附、海水晒盐、榨汁等 ④其他;吸附、灯泡通电发光等 燃烧、酿酒、变质、生锈、冶炼、发酵、腐烂、发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药剂除垢等
判断依据 (本质区别) 变化时
联系 物质发生 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 变化
【要点诠释】判断两者的关键是看有无新物质生成。物质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依据。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却是物理变化,一些缓慢氧化无明显现象,却是化学变化。爆炸、变色、发光、放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因压力过大爆炸,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电灯泡发光,放热都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 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 的性质
性质决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 表现出来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温馨提示】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联系 物质的 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 又是 的具体表现。
2.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叙述物质的变化时往往用“生成了”、“变成”等词语。
3. 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如冰与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典例1:(2024·青海西宁·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甲骨刻字 B.铁水铸锅 C.陶瓷烧制 D.海水晒盐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判断
【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A、甲骨刻字,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错误;
B、铁水铸锅,铁由液态变为固态,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错误;
C、陶瓷烧制,泥土转化为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正确;
D、海水晒盐,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错误。
故选:C。
◆变式训练
1.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卓著,下列成果的应用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司南指示方向
B.高温烧制陶瓷
C.古代湿法炼铜
D.谷物酿造美酒
1.2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公众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下列做法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用医用酒精杀菌消毒
B.保持社交距离
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
D.出门配戴口罩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典例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活性炭用来吸附色素和异味 D.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金刚石的相关知识、活性炭的吸附性、二氧化碳的用途
【分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详解】A、天然气能燃烧因此可作为燃料,可燃性是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能吸热使水蒸气液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没有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训练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D.赤铁矿用于炼铁
1.2下列各选项对颜色的描述,体现物质真实物理性质的是( )
A.大量塑料垃圾导致的“白色污染”
B.含有丰富资源的“蓝色海洋”
C.健康卫生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D.青少年要坚决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黄色书籍”
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工业制氧气的流程如下图(已知:氧气的沸点为-183℃,氮气的沸点为-196℃,其余气体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低温蒸发的温度区间为-196℃~-183℃
C.空气液化后,氮分子停止运动
D.降温过程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2.(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齐民要术》记载“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制取醋酸()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古法酿醋是用粮食发酵而成,发酵属于物理变化
B.新方法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新方法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3.(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下列叙述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点燃木炭 B.裁剪窗花 C.烧制陶瓷 D.消化食物
4.(2024·山东淄博·中考真题)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发光 B.干冰升华 C.牛奶变质 D.石蜡熔化
5.(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吸附沉降和消毒是物理变化 B.过滤可以使硬水软化
C.活性炭可以去除色素和异味 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6.(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氮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不支持燃烧 D.密度略小于空气
7.(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从化学视角研究水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B.水蒸发属于化学变化
C.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长期饮用硬水利于健康
8.(2024·陕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共有 种原子。
(2)水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的是变化 (填“①”或“②”)。
(3)水通电时,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为 。
9.(2024·陕西·中考真题)2024年4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在陕西成功完成点火试验。
(1)煤油常温下呈液态,这是煤油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液氧的化学式为 。
(3)液氧与煤油中,具有可燃性的是 。
10.(2024·山西·中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Zn的沸点为906℃。)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 。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冷凝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
(4)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 。
1.(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火箭发射 B.海水提镁
C.干冰升华 D.呼吸作用
2.(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是( )
A.水力发电 B.风力发电 C.燃料电池发电 D.太阳能发电
3.(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粮食酿醋 B.食物腐败 木材燃烧
C.酒精挥发 蔗糖溶解 D.水通电电解 铁杵磨成针
4.(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湿法炼铜 B.蚕丝织布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5.(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端午佳节,国人喜食粽子。下列制作肉粽的环节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清洗食材 B.切碎腊肉 C.粽叶包馅 D.烧火蒸煮
7.(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B.用过氧化氢制得氧气
C.用蒸馏法将海水淡化制得蒸馏水
D.用液氢作燃料推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8.(2024·宁夏·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B.活性炭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物理性质相同
9.(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纯净的臭氧(O3) 在常温下是淡蓝色的气体,有鱼腥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
臭氧可用于处理饮用水。臭氧可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
臭氧可作为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
臭氧可用于医用消毒。与传统的消毒剂相比,它几乎能杀灭一切微生物,无二次污染,高效环保。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
随着全球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气中的氟利昂、NO2等越来越多,导致了臭氧浓度的降低 。NO2引发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反应如下:
NO2+O2=NO3+O2
NO3=NO+O2
NO+O3=NO2+ O2
2 O3=3 O2
此过程中,NO2加快了O3转化为O2的速率,在放电条件下,氧气会转化为臭氧。
(1)用臭氧处理饮用水时,主要利用了臭氧的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 (填“强”或“弱”)。
(3)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反应中,NO2的质量 (填“发生”或“未发生”)变化。
(4)氧气转化为臭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化学在生活、生产和推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你掌握的化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典籍中的化学
《齐民要术》记载“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该过程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生活中的化学
①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是 。
②下列常见的食材中含维生素最多的是 。
A.鱼 B.牛肉 C.大米 D.西兰花
(3)科技中的化学
①中国科研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材料——“碳弹簧”,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材料的理想原料,有望用于外太空的探测。它由多孔碳材料制作而成,与金刚石、石墨等多种碳单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 。
②“天宫”核心舱“天和”电推系统中的霍尔推力器腔体采用了氮化硼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氮化硼()的反应如下:,则X的化学式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物质的变化 ☆☆ 综合近几年中考试题,该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占据一定地位。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是基础,常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考查,考查学生对变化类型的准确区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概念的深入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理解物质用途的关键。中考中常通过给出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推断其用途,或者给出物质的用途,让学生分析其所依据的性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点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微观概念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一般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伴随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 ①状态变化:如升华、挥发、蒸发、液化、融化(融化)等 ②形状变化:如弯曲、破碎等 ③混合物分离:如蒸馏、过滤、吸附、海水晒盐、榨汁等 ④其他;吸附、灯泡通电发光等 燃烧、酿酒、变质、生锈、冶炼、发酵、腐烂、发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药剂除垢等
判断依据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要点诠释】判断两者的关键是看有无新物质生成。物质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依据。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却是物理变化,一些缓慢氧化无明显现象,却是化学变化。爆炸、变色、发光、放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因压力过大爆炸,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电灯泡发光,放热都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决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 化学变化 表现出来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温馨提示】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2.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叙述物质的变化时往往用“生成了”、“变成”等词语。
3. 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如冰与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典例1:(2024·青海西宁·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甲骨刻字 B.铁水铸锅 C.陶瓷烧制 D.海水晒盐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判断
【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A、甲骨刻字,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错误;
B、铁水铸锅,铁由液态变为固态,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错误;
C、陶瓷烧制,泥土转化为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正确;
D、海水晒盐,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错误。
故选:C。
◆变式训练
1.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卓著,下列成果的应用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司南指示方向
B.高温烧制陶瓷
C.古代湿法炼铜
D.谷物酿造美酒
【答案】A
【解析】A、司南指示方向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高温烧制陶瓷跟燃烧有关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古代湿法炼铜有新物质铜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谷物酿造美酒有新物质乙醇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公众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下列做法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用医用酒精杀菌消毒
B.保持社交距离
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
D.出门配戴口罩
【答案】A
【解析】A、用医用酒精消毒,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保持社交距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出门配戴口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典例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活性炭用来吸附色素和异味 D.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金刚石的相关知识、活性炭的吸附性、二氧化碳的用途
【分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详解】A、天然气能燃烧因此可作为燃料,可燃性是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能吸热使水蒸气液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没有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训练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D.赤铁矿用于炼铁
【答案】D
【解析】A、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B、干冰用于制冷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是利用铜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D、赤铁矿用于炼铁,将铁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1.2下列各选项对颜色的描述,体现物质真实物理性质的是
A.大量塑料垃圾导致的“白色污染”
B.含有丰富资源的“蓝色海洋”
C.健康卫生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D.青少年要坚决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黄色书籍”
【答案】B
【解析】A、“白色污染”是由废弃塑料难以降解造成的,并不是因为塑料的颜色,不能体现物质的真实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B、“蓝色海洋”体现了海洋的颜色,体现了物质的真实物理性质,故符合题意;C、“绿色食品”指的是健康卫生无污染的食品,不能体现物质的真实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D、“黄色书籍”指的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书籍,不能体现物质的真实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工业制氧气的流程如下图(已知:氧气的沸点为-183℃,氮气的沸点为-196℃,其余气体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低温蒸发的温度区间为-196℃~-183℃
C.空气液化后,氮分子停止运动
D.降温过程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B
【详解】A、工业制氧气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将各成分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氧气的沸点为-183℃,氮气的沸点为-196℃,低温蒸发的温度的范围是高于氮气的沸点低于氧气的沸点,即-196℃~-183℃,故选项说法正确;
C、空气液化后,氮分子仍然在不断地运动,只是速度变慢,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降温过程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齐民要术》记载“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制取醋酸()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法酿醋是用粮食发酵而成,发酵属于物理变化
B.新方法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新方法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A
【详解】A、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CH3CO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B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保持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该反应消耗二氧化碳,则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下列叙述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点燃木炭 B.裁剪窗花 C.烧制陶瓷 D.消化食物
【答案】B
【详解】A、点燃木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裁剪窗花是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C、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消化食物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4·山东淄博·中考真题)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发光 B.干冰升华 C.牛奶变质 D.石蜡熔化
【答案】C
【详解】A.灯泡发光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干冰升华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牛奶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石蜡熔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5.(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吸附沉降和消毒是物理变化 B.过滤可以使硬水软化
C.活性炭可以去除色素和异味 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答案】C
【详解】A、吸附沉降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消毒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该过程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并不能将硬水软化,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C正确;
D、图示净化水的过程中没有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所以配水泵出来的水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6.(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氮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不支持燃烧 D.密度略小于空气
【答案】C
【详解】A、无色、无味,描述的是颜色、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难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不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C符合题意;
D、密度略小于空气,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从化学视角研究水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B.水蒸发属于化学变化
C.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长期饮用硬水利于健康
【答案】A
【详解】A、水可以溶解多种物质,是最常用的溶剂,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水蒸发只是状态发生改变,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硬水不利于健康,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4·陕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共有 种原子。
(2)水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的是变化 (填“①”或“②”)。
(3)水通电时,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为 。
【答案】(1)2/两
(2)①
(3)1:1
【分析】变化①分子种类不变,改变的是分子间间隔,属于物理变化;变化②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氢分子与氧分子,分子种类改变,属于化学变化。
【详解】(1)根据图示,图中共有2种原子;
(2)根据分析,水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的是变化①;
(3)根据智联昂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不变,水在电解条件下生成氢气与氧气,该过程中水全部转化成气体,故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1。
9.(2024·陕西·中考真题)2024年4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在陕西成功完成点火试验。
(1)煤油常温下呈液态,这是煤油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液氧的化学式为 。
(3)液氧与煤油中,具有可燃性的是 。
【答案】(1)物理
(2)O2
(3)煤油
【详解】(1)煤油常温下呈液态,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这是煤油的物理性质;
(2)液氧是氧气的液态形式,化学式为O2;
(3)液氧与煤油中,液氧具有助燃性,煤油具有可燃性。
10.(2024·山西·中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Zn的沸点为906℃。)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 。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冷凝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
(4)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 。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 +2
(3)物理变化
(4)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和铜强
【详解】(1)将炉甘石敲碎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生成物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锌蒸气在冷凝器中冷凝为固体锌,只是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4)锌金属活动性比铁和铜强,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锌的化合物,故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
1.(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火箭发射 B.海水提镁
C.干冰升华 D.呼吸作用
【答案】C
【详解】A、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了可燃性气体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海水提镁,有新物质金属镁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干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呼吸过程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是
A.水力发电 B.风力发电 C.燃料电池发电 D.太阳能发电
【答案】C
【详解】A、水力发电是水能转化为电能。A不符合题意;
B、风力发电是风能转化为电能。B不符合题意;
C、燃料电池发电是由于发生化学变化而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符合题意;
D、太阳能发电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3.(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 粮食酿醋 B.食物腐败 木材燃烧
C.酒精挥发 蔗糖溶解 D.水通电电解 铁杵磨成针
【答案】A
【详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粮食酿醋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B、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材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蔗糖溶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水通电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铁杵磨成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湿法炼铜 B.蚕丝织布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答案】B
【详解】A、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蚕丝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B
【详解】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和雪的自然现象,这个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烧不尽”描述的是野火燃烧的现象,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述的是大风将屋顶的茅草卷走的现象,这个过程中,只是茅草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壮观景象,这个过程中,只是水的位置和形态发生了改变(如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等),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也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端午佳节,国人喜食粽子。下列制作肉粽的环节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食材 B.切碎腊肉 C.粽叶包馅 D.烧火蒸煮
【答案】D
【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A、清洗食材,是将食材与灰尘等杂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错误;
B、切碎腊肉,腊肉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错误;
C、粽叶包馅,是粽叶、馅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错误;
D、烧火蒸煮,燃料的燃烧是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正确。
故选:D。
7.(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B.用过氧化氢制得氧气
C.用蒸馏法将海水淡化制得蒸馏水
D.用液氢作燃料推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答案】C
【详解】A、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用过氧化氢制得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用蒸馏法将海水淡化制得蒸馏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用液氢作燃料推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4·宁夏·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B.活性炭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物理性质相同
【答案】B
【详解】A、干冰升华的过程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能够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此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因此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故C错误;
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二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二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9.(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纯净的臭氧(O3) 在常温下是淡蓝色的气体,有鱼腥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
臭氧可用于处理饮用水。臭氧可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
臭氧可作为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
臭氧可用于医用消毒。与传统的消毒剂相比,它几乎能杀灭一切微生物,无二次污染,高效环保。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
随着全球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气中的氟利昂、NO2等越来越多,导致了臭氧浓度的降低 。NO2引发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反应如下:
NO2+O2=NO3+O2
NO3=NO+O2
NO+O3=NO2+ O2
2 O3=3 O2
此过程中,NO2加快了O3转化为O2的速率,在放电条件下,氧气会转化为臭氧。
(1)用臭氧处理饮用水时,主要利用了臭氧的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 (填“强”或“弱”)。
(3)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反应中,NO2的质量 (填“发生”或“未发生”)变化。
(4)氧气转化为臭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化学性质
(2)强
(3)未发生
(4)
【详解】(1)用臭氧处理饮用水时,臭氧可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发生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臭氧的化学性质;
(2)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故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反应中,NO2参与了反应,但是反应后又生成了NO2,且二氧化氮加快了臭氧转化为氧气的速率,在该反应中,二氧化氮应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未发生变化;
(4)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臭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0.(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化学在生活、生产和推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你掌握的化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典籍中的化学
《齐民要术》记载“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该过程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生活中的化学
①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是 。
②下列常见的食材中含维生素最多的是 。
A.鱼 B.牛肉 C.大米 D.西兰花
(3)科技中的化学
①中国科研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材料——“碳弹簧”,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材料的理想原料,有望用于外太空的探测。它由多孔碳材料制作而成,与金刚石、石墨等多种碳单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 。
②“天宫”核心舱“天和”电推系统中的霍尔推力器腔体采用了氮化硼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氮化硼()的反应如下:,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化学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D
(3)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2O3
【详解】(1)“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该过程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2)①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②A、鱼中富含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B、牛肉中富含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C、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不符合题意;
D、西兰花中富含维生素,符合题意;
故选:D;
(3)①“碳弹簧”由多孔碳材料制作而成,与金刚石、石墨等多种碳单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N、6个H,反应后有2个B、2个N、6个H、3个O,则X中含有2个B和3个O,化学式为B2O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