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读后感》习作指导 范文引路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读后感》习作指导 范文引路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4:5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语文第二单元《写读后感》习作指导+范文引路
【教材原文】
【写作指导】
一、明确读后感概念
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内心所获得的感悟、体会,以及从中受到的教育和启迪,用文字记录下来所形成的文章。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原文内容,而是一种基于阅读基础上的深度思考与情感抒发。在这个过程中,“读” 是根基,就像盖房子需要稳固的地基一样,只有对原文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后续深刻的感悟。而 “感” 则是基于 “读” 的延伸与拓展,是我们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对原文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独特见解和情感共鸣,它赋予了读后感独特的灵魂和价值。
二、写作步骤
1.深入研读原作:认真细致地阅读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第一步。在阅读时,要全身心投入,逐字逐句地理解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细节,从而透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与写作意图。比如,在阅读鲁迅先生的《祝福》时,我们不仅要了解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更要深入思考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和故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对人性的剖析。同时,为了更好地梳理作品,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清晰地罗列出来,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或者笔记。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可以记录下各个重要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战役的关键转折点等,这些笔记将为我们后续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清晰的思路。
2.精准选取感点:当我们对原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需要从众多的内容中挑选出最能触动自己、最有表达欲望的部分作为 “感点”。感点是读后感的核心所在,它就像文章的眼睛,决定了文章的深度与独特性。感点的选择可以是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也可以是一段精彩的情节,像《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鲨鱼殊死搏斗的场景,展现出的人类不屈的精神;还可以是文章传达的某种深刻道理,如《劝学》中阐述的学习要持之以恒的观点。总之,感点要真实且独特,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合理组织表达:
3.1叙议结合方式:
先叙后议:这种方式是先简要地概述原文中触动自己的情节,或者引用那些经典的段落,让读者对所感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在写《简 爱》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先描述简 爱拒绝圣约翰求婚的情节,“简 爱面对圣约翰看似高尚却缺乏真爱的求婚,她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她追求的是平等和真正的爱情。” 然后,针对这段情节着重阐述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从简 爱的选择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不能仅仅建立在物质和责任之上,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灵魂的契合和平等的交流。” 通过这种先叙述后议论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我们的思路,理解我们从原文中获得的感悟。
边叙边议:在叙述原文内容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议论分析,使叙述与议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我们可以这样写:“祥子初到城市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拼命拉车,他的勤劳和朴实令人敬佩(叙述)。然而,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他的努力一次次被现实无情地击碎(议论)。买车的梦想一次次破灭,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逐渐堕落成一个自私、懒惰的行尸走肉(叙述)。这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对底层人民的压迫(议论)。” 这种边叙边议的方式能够让读者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及时感受到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叙述都要简洁明了、准确无误,不能过于冗长,以免掩盖了 “感” 的表达,让读者抓不住重点。
联系实际感悟:优秀的读后感往往是由原文的内容或情感引发我们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将作者的经验教训与自身的切身体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当我们阅读了《平凡的世界》后,书中孙少平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追求梦想的情节,让我们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可以这样写:“孙少平在面对生活的重重磨难时,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他的精神激励着我。在我备考的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每当我想到孙少平,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他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为梦想拼搏,我又有什么理由轻易放弃呢?” 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能够让读后感更具真情实感,也更能打动读者,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三、拟定标题
直接引用式:直接采用 “读《xxx》有感” 或 “《xxx》读后感” 的形式。这种标题简洁明了,能够直接让读者知道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哪一部作品的读后感。例如,“读《小王子》有感”“《红楼梦》读后感”,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核心内容与哪部作品相关。
主副结合式:以 “读《xxx》有感” 或 “《xxx》读后感” 作为副标题,自拟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主标题,突出文章的主旨。主标题要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写《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自拟主标题为 “救赎与友情:跨越时光的羁绊”,副标题为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这样的标题既点明了文章与作品的关系,又通过主标题突出了文章所探讨的核心内容,即作品中所展现的救赎主题和深厚的友情。
四、构建文章结构
点明篇名,抒发感情(点):开篇要直接点明所读的篇名,让读者清楚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简要地抒发自己初读之后的整体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惊讶、感动、震撼等,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想要继续阅读下去。例如,“当我合上《百年孤独》这本书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个充满奇幻色彩又饱含沧桑的家族故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性、命运和时间的全新思考之门。”
紧扣原文,概括内容(概):简洁地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对原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为后文的 “感” 做铺垫。在概括时,要抓住关键情节和主要人物,避免过于冗长和琐碎。比如,在写《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遭遇风暴,流落荒岛,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的故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丰富的生存技能,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获救。”
寻找感点,叙议结合(感):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要详细地阐述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结合原文的情节、语句进行深入的议论分析,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比如,在写《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选取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作为感点,“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不仅关心他的生活,更注重对他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他在信中写道:‘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品德修养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品德教育,傅雷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叙议结合,深入地探讨感点,使文章具有深度和内涵。
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联):联系生活、学习、阅读积累等实际情况,谈谈从原文中获得的启示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比如,在阅读了《论语》后,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有时候我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知识,却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原理和联系,结果在考试中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就不知所措。而当我学会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后,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让读者感受到读后感的现实意义。
总结全文,提升中心(结):在文章的结尾,要总结全文的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感悟。将文章的主旨进行升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写《活着》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这样结尾:“《活着》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福贵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像福贵一样,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就一定能够在困境中找到生活的意义。让我们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用坚韧和乐观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五、范文引路
读《西游记》有感
在众多古典名著的璀璨星河中,《西游记》无疑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它以奇幻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深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初次捧读这部经典,便仿佛踏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令我心驰神往,感慨万千。
点评:开篇点明篇名《西游记》,直接抒发对其喜爱、向往的感情,起到了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符合“点”的要求。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为了求取真经,从东土大唐出发,一路西行。他们途径了无数的艰难险阻,遭遇了如白骨精、红孩儿、牛魔王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孙悟空凭借着他的火眼金睛、七十二变和金箍棒,冲锋陷阵;猪八戒虽贪吃好色,但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沙僧憨厚老实,一路挑担,默默付出;唐僧则意志坚定,不为诱惑所动,一心向佛。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功抵达西天,取得真经。
点评:紧扣原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西游记》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师徒四人取经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体现了“概”的步骤。
这部作品中,最让我感触深刻的便是“坚持”二字。唐僧师徒四人面对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孙悟空被唐僧误解赶回花果山,但当师父有难时,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回来;唐僧面对女儿国国王的深情,也能坚守取经的初心。这种为了目标坚持不懈的精神,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强大力量,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点评:从《西游记》中提炼出“坚持”这一感点,围绕师徒四人的表现展开叙述和议论,做到了叙议结合,是“感”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我们是否能像孙悟空一样,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轻易放弃?工作中,面对复杂的任务,我们能否像唐僧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界干扰?生活里,遭遇挫折时,我们能否像师徒四人那样,携手共进,砥砺前行?《西游记》教会我们,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点评: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从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发表感想,将《西游记》中体现的精神与现实相联系,落实了“联”的步骤。
《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神话小说,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佳作。它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信念是成功的基石。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带着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力量,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取经”路上,取得属于自己的“真经”。
点评:总结全文,点明《西游记》的价值和意义,将主题从书中延伸到人生,提升了中心,完成了“结”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