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7 16:53:39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
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
劳作方式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
日常生活
第五单元
交通与
社会变迁
第六单元
医疗与
公共卫生
村落
集镇
早期城市
城市化推进
前9000年
原始社会
末期
前3500-
前3100
近代以来
主线: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
《中国民居》
中国古代民居印象
传统文化
各具特色
天人合一
美轮美奂
鬼斧神工
因地制宜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带响。
【学习目标】
1、通过时空定位,认识中西方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过程。
2、通过史料分析,探究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民居,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通过感受古代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自学展示:知识体系
我的地盘我做主
自学展示:知识体系
我的地盘我做主
探究主题 :古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和世界各地民居
集镇
原始社会末期
早期城市
前3500-前3100
村落
距今1万多年
时空坐标
时间
居住形式
空间
各地民居
两河流域
古埃及
中国
古希腊罗马
印第安人
共性?
个性?
目录
一、何以为家——聚居之变
二、以何为家——民居之别
三、何以为根——宜居之思
知识构建
何以为家---聚居之变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
清朝《武昌汉口鸟瞰图》
北宋《清明上河图》
结合图片谈谈中国与世界民居与建筑环境经主要经历了哪些历程?
一、聚居之变:世界民居发展历程
村落
集镇
城市
比较项目
村落
集镇
城市
产生时间
产生原因
表现特点
农业出现后
进入农业社会,由迁徙走向定居
起源于大河流域,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手工业者的集聚
中国古代集镇主要为军事目的而设,各个时期特点不同
公元前3500—前3100年
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合成城市
两河流域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共性:1、历程相似
2、起源于大河流域
3、原因;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一、聚居之变:世界民居发展历程
有何共性?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
两河流域
埃及尼罗河
印度、恒河
长江、黄河
村落为何起源于大河流域?
人类对水源、食物的追求贯穿始终。村落一般选择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教师教学用书》第116页
为什么村落和城市都首先发端于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有充足的灌溉用水,有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农业,也有利于人类居住
共性2:区位因素相似
一、聚居之变:世界民居发展历程
【学习聚焦】
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学习聚焦】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学习聚焦】
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宏观认识:请根据三则学习聚焦和所学知识,
思考人类三类聚居地之间的关系
并画出村落、集镇、城市的关系逻辑示意图
村落
集镇
城市
人类三类聚居地之间的关系
共性3:区位因素相似
BC7000年
村落产生
农业出现
集镇出现
商品交换
城市产生
多种功能
原始社会
奴隶封建社会
BC3500年
人类的三种聚居地
前者为后者的产生提供基础
聚居之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后者的出现推动前者的发展
人类三类聚居地之间的关系
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
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唯物史观
共性3:生产力的发展
(时间 2分钟)
小组合作
新课探究
一、探究内容:学案探究二:中西古代城市的布局与功能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
二、探究要求:1、讨论的同时书写答案
2、积极参与,针对疑惑点讨论,提高效率。
3、讨论形成的答案要条理化、要点化、序号化。
一、聚居之变:世界民居发展历程
城市是文明社会的一大标志,各具特色的“城”的规划、布局与建筑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日中市
中轴线
匠人营国(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轨(九辆马车宽度),左祖(宗庙)右社(社稷,土神、谷神),面朝(群臣朝拜场地)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长百步的正方形)。 ——《周礼·考工记》
类别 天子王城 诸侯国都 卿大夫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zhì(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 七轨 宽
五轨
古代中国
看图学史:中国古代城市与雅典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分析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雅典
开敞的城市广场、多神崇拜的圣地都是公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看图学史:中国古代城市与雅典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分析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看图学史:中国古代城市与雅典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分析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原因: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农经济占主导、儒家思想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人文主义
古代雅典
方法指导:
1、提取信息要全面
2、定位时空,回顾阶段特征,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3、原因:多角度,政治、经济、文化
中轴线
日中市
以何为家---民居之别
二、民居之别:世界各地的民居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 罗马
古印第安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
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木、石、砖、混凝土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拱券、希腊柱式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1、世界各地民居特点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结合下面材料,归纳影响民居的因素
巢居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穴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
——《中国古代建筑史》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自然环境
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
2、影响因素
二、民居之别:世界各地的民居
郭晓悦
文字是穿越时间重现历史,
旅游是在空间维度阅读历史
王嘉奕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或课本内容,任选一种民居进行介绍,可以是导游解说词、明信片等
文字是穿越时间重现历史,
旅游是在空间维度阅读历史
唐代书画家张操“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理论,在苏派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自古苏州地区商贸发达,百姓富庶,经济条件完全满足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又因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繁盛,拥有崇尚艺术的浓郁民风。加之江南水乡气候湿润,植被茂盛,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一格的苏派建筑
钱一鸣:苏派建筑
特点:
不同于传统建筑以规整的四合院为基本形式,园林建筑布局则注重因地制宜,灵活变化。
苏州园林建筑的装修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具有实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建筑装修处理灵活,注重与环境相协调,富有书卷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建筑体量一般不大,使人轻盈素雅,具有生活气息
山环水绕,曲径通幽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粗矿男性体态
精致、苗条少女身材
修长、优雅女神的象征
粗犷男性体态
修长、优雅女神的象征
伟大的罗马
古罗马中庭式住宅复原图
黄栩:
罗马人一直在征服空间,中国人却一直试图与宇宙建立和谐的关系。
——《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
二、民居之别:世界各地的民居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费孝通
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当地的哲理思想和秩序。
中国民居的历史与传承
以何为根---宜居之思
三、以何为根-宜居之思:
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身边的古城、古村、古居,并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城、古村、古居提出合理化建议
寻觅·印象·传承·守护
三、以何为根-宜居之思:
寻觅·印象·传承·守护
即墨古城
峄阳故里
最美渔村青山
三、以何为根-宜居之思:
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身边的古城、古村、古居,并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城、古村、古居提出合理化建议
因地制宜
传承保护
寻觅·印象·传承·守护
加强城市规划,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址
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古建筑保护……
寻觅·印象·传承·守护
何以为家?何以为根?当现代化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匆匆向前,当时间的车轮一刻不停的转动,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哪里?
中国民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记忆,是民族的根,是中国的根,
她们或传承,或创新,或消逝,或留存,
当日本的铁蹄和文革的洪流席卷中国大地时,
梁思成发出了保护传统建筑的呐喊,
而传承与保护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
愿家富国强!
强国有我!
传承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