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单元内7课之间关系紧密且均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开篇第1课。本课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子目之间关系密切,层层递进,以隋朝的兴衰为线索,突出隋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解释了王朝兴衰的历史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国家与社会治理必须以民为本的普遍规律。 隋朝建立后,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实行科举、修建大运河等创举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暴政灭国的史实也为唐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历史借鉴。隋朝是中国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本课也为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夏商周至隋统一前的朝代更迭顺序,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材料分析等方法,能够初步在唯物史观下认识分析历史事件,不难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课时,打下良好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地图、史料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课与课、课与单元间的联系,梳理知识脉络,培养时空观念。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隋朝的统一及其历史贡献,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知道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事,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了解隋朝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隋朝统一和开通大运河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对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科举取士制度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隋的统一与历史贡献、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隋的暴政与灭亡。
五、教学难点 隋朝速亡的原因、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提纲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小组交流、情境体验法。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历史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全面繁荣、思想文化兼收并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中外交流也更加开放频繁。同学们猜一猜,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哪一个王朝? 出示七年级上册朝代更迭梳理图,那你们还记得隋朝之前都有哪些朝代吗?请按照顺序回答。 同学们说得真完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探索隋朝兴衰史。 【回答】隋朝。 【回答】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新朝、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准备步入本课学习隋朝的历史。 作为七年级下册的开篇内容,讲述隋唐时期的突出特征有助于整体认知本单元。 复习导入 为隋朝开篇埋下伏笔,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
(二) 新课讲授 壹·平陈立业见统一——隋朝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出示地图、隋文帝图片,请学生阅读教材P4,简述隋朝的建立时间、统治者和都城。 【提问】哪位同学知道称帝之前的杨坚是什么身份呢? 出示记载杨坚称帝的史事。请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提问感受,并引导学生对比古代历朝称帝者,杨坚称帝有什么特点? 【归纳】正如(清)赵翼所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请大家记住隋朝建立的相关信息! 【回答】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大兴(今西安)。 【回答】北周外戚。 【回答】周宣帝死,子静帝年幼,杨坚以太后父亲的身份总理朝政,而后代周称帝,建立隋朝。由此可见杨坚称帝较为简单。 出示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理解隋朝建立的概况。 出示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加深学生对此处知识的记忆。
隋朝的统一 出示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示意图,提问:隋朝何时统一? 【提问】隋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出示两幅地图,引导学生复习:结束大分裂实现大一统的朝代。 出示出示4则文字材料和陈叔宝《玉树后庭花》,请学生【合作探究】隋朝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回答】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回答】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分析,合作探究后 【回答】①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融;②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国力强盛;③南陈统治腐败;④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提问法,有助于学生思考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多维度分析隋统一的原因,培养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
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提问】隋朝建立后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的呢?学生回答后出示隋朝钱币和三省六部制图片 【引导】出示隋初和隋盛时在人口、垦田、粮仓方面的对比,提问学生你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呢? 【引导】由此可见隋巩固统一的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回答】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行政机构,提高效率。 【回答】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回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材料,直观了解隋统一的措施。 对比隋初和隋盛时候在人口、垦田、粮仓方面的变化,从而分析隋巩固统一的影响
4.相关史事——与台湾的联系 【讲授】出示隋朝疆域地图。隋朝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隋炀帝即位不久,先后三次派人前往流求,其中第三次是在610年。隋炀帝派武将文臣率领一万多人,从义安出发,渡海抵达流求,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由此可见,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讲授】有一本史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你知道它是哪本史书吗 【过渡】出示隋炀帝杨广相关信息。千百年来,隋炀帝都是作为暴君、昏君的典型代表,人人口诛笔伐,他都做过哪些事情?这样的评判对他来说是否公平?真实的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大家小组交流。 【过渡】大家讲得都非常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近隋炀帝和他的时代。 【回答】隋朝对台湾地区的认识比以往前进了一大步。 【回答】《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详细记述了这一地区地理、物产、社会组织、饮食、服饰、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 【回答】营建东都洛阳,开凿长城驰道,开通京杭大运河;确立科举制;耗费民力营建系列重大工程,三征辽东,导致农民起义,隋亡。 准备步入下一章学习。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隋朝与台湾地区的联系,同时知道《隋书》 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交流协作能力。 请大家一同步入隋炀帝时代,为下一篇章做好铺垫。
贰·千里运河通南北——开通大运河
1.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引导】出示大运河图片,材料和民谣。隋统一后,如何把逐渐南移的经济重心和留在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隋炀帝修大运河,只是为了下扬州游玩吗?请大家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回答】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有助于培养学生材料分析和历史分析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唯物史观。
2.概况 【引导】出示《隋大运河示意图》,布置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二目结合《隋大运河示意图》,获取运河信息,手绘运河示意图,完善档案基本信息(一个中心,两个端点, 【完成任务】 大运河档案信息如下: 开始时间:605年 在位皇帝:隋炀帝 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 任务驱动法,明确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
四个河段,五大水系) 【引导】请小组代表上前手绘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 【提问】出示表格和两幅图片。苏伊士运河1869年通航,全长190.2公里;巴拿马运河1914年,全长81.3公里。你知道大运河的通航时间和里程吗?由此你能够得出哪些历史解释? 四个河段:永通邗江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手绘大运河】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回答】隋朝大运河610年通航,全长2700公里。【回答】大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手绘大运河,完善大运河档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评价大运河 出示两则史料,请同学研读史料,归纳大运河的积极影响。 【讲授】大家归纳得很好。正是“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继续出示两则材料,请同学继续归纳大运河带来的消极影响。 【回答】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回答】过度役使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史料研读,材料分析,看到大运河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叁·科举取士开先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河
知识拓展: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图 【提问】出示时间轴,你们知道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和选官依据吗?请大家踊跃讨论并发言。 【讲授】出示文字材料。 魏文帝曹丕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回答】夏商周:世卿世官制,贵族子弟世袭官职;秦:军功授爵制,依据军功大小西汉: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和才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品门第授官。 时间轴示意夏商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梳理知识脉络的同时为科举制创立做好铺垫。
1.背景 【引导】出示张富贵和李有才的简历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你是主考官,下面哪个人有资格做官 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危害)有哪些?请大家讨论回答。 【回答】选拔官吏的权力被世家大族垄断,官员效忠世家大族而不是朝廷,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容易造成贪污腐败、结党营私之风;很多有才学的普通人无法参政,激化社会矛盾…… 通过“审核简历”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创立过程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隋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你能通过归纳材料,总结出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吗?生答后出示易错易混点 【回答】隋文帝,废除了旧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材料分析出科举制的创立过程。
3.科举制的意义 【提问】出示两则材料。请学生材 【回答】由重门第转为重才学。 首先对比九
料分析,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隋朝科举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呢? 【引导】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有哪些?可以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维度考虑。 【回答】①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②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回答】③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最大不同,从而看到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易于学生理解。
知识拓展:“状元”的晋级之路 【提问】出示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诗词《登科后》和放榜图。你们知道一个“童生”是如何通过科举一步步成为“状元”的吗? 【提问】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你知道前三名分别称作什么呢? 【回答】历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多重考试。 【回答】状元、榜眼、探花。 创设情境,通过状元晋升基本了解科举流程。
肆·国祚速亡惕后世——隋朝的灭亡
1.原因 【提问】出示史料、材料,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有如此功绩的隋炀帝,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是作为暴君的典型代表受到人们的口诛笔伐?请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回答】隋炀帝暴政,奢侈无度、滥用民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引发学生对隋炀帝功过的思考,从而引出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
2.隋朝的灭亡 【引导】出示历史图片。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阅读课本,说一说隋朝是如何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回答】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教师教授创设情境,易于学生理解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过程。
知识拓展:隋朝与秦朝的历史相似性 【提问】隋朝与秦朝都在哪些方面有历史相似性呢?请大家小组交流,稍后小组代表发言。 【引导】从中你们能获得哪些历史启示呢? 【回答】①重新统一: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 ②制度创举: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隋朝首创科举制。 ③大型工程:秦朝建万里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④短命而亡:秦朝暴政而亡,存在17年,隋朝暴政而亡,存在37年。 【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成由节俭败由奢” 小组交流,从不同方面思考隋朝与秦朝的历史相似性,进而得出历史启示,丰富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
(三) 课堂小结 隋朝统一南北,结束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影响深远。随后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开放的盛世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强大国家。请大家课下做好本课笔记,预习下一课程! 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并准备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小结本课内容,引起学生预习唐朝历史的兴趣。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