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5级高一历史 主备人:辛晓鹏 审核人:程林国 班级: 姓名: 日期:2016-2-26www.21-cn-jy.com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学习目标】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法指导】
重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形成、变化。
难点 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自学自测案】
一.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二.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过程
【自我检测】
1. 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名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这一状况表明汉代 21教育网
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政治重心与经济背离
C.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开发 D.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2.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21·cn·jy·com
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自研自悟案】
探究一 材料1.(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材料1、2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自练自提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
C.太湖流域取代江浙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3.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2·1·c·n·j·y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4.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21cnjy.com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课后反思】
南宋
中唐以后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两汉以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