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5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演练模拟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5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演练模拟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4:13:36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2025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演练模拟考试试卷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摘编自《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社会经济层面的变迁,还意味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马克思曾通过对“蒸汽机”“珍妮走锭精纺机”“手推磨”“蒸汽磨”的描述来分析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并阐释了生产力革新引发社会关系变革的内在机理。也就是说,一方面,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生产力变革,在于它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并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可以成为技术创新应用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反之,则可能成为新技术应用和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产阶级在一百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与在这之前创造的所有生产力相比,二者之间的差距之大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B.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产生于封建社会,而封建所有制关系成为束缚生产的桎梏,无产阶级才能将其推翻。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我国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把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D.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体系的生产力,需要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从机器的采用、化学应用、交通及通信等多个方面,简述了资产阶级在其统治期间所创造的生产力。
B.材料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事实为论据,并引用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言论,使论证具有力度。
C.材料三第二段阐释了生产力革新引发社会关系变革的内在机理,指出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围绕生产力展开话题,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使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产阶级变革封建生产关系是因为当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负作用,这一作用后来也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
B.资产阶级社会商业危机的周期性出现,体现出其生产力受到了生产关系的阻碍,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结果。
C.随着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力水平实现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
D.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力变革,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影响和作用。
4.材料一运用了反问句和设问句来加强论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5.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提到:“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结合材料一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结合材料三谈谈对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启示。(6分)
【答案】1.B
2.D
3.D
4.材料一第一段末句运用反问句,强调了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生产力这一论点。材料一第四段通过连用三个设问句,层层推进,引发读者思考,并在一问一答中自然引出论点。
5.原因:资产阶级强大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制约,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使其无法革新生产关系。
启示:①重视技术革新,以技术创新驱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利用技术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②建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构建能够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等要素。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无产阶级才能将其推翻”错误,张冠李戴。由材料一可知,当封建所有制关系束缚了资产阶级生产,推翻其的是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取而代之的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并非无产阶级。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三则材料都围绕生产力展开话题,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材料三主要论证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我国不同阶段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情况,未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推断信息的能力。
D.“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错误。材料三说“一方面,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生产力变革,在于它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并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可见二者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而“相辅相成”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的关系。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末句运用反问句“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语气强烈,突出了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的生产力之巨大,令人惊叹,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强调了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生产力这一论点。
②材料一第四段通过连用三个设问句,“这是什么缘故呢?”“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先抛出社会在商业危机期间出现荒唐现象的疑问,层层深入推进,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给出答案,条理清晰地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自然引出论点,便于读者理解论点。
故答案为: 材料一第一段末句运用反问句,强调了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生产力这一论点。材料一第四段通过连用三个设问句,层层推进,引发读者思考,并在一问一答中自然引出论点。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原因:在资产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迅猛发展,如自然力的征服、各类新技术应用、交通通信的革新等,使得原有的生产关系逐渐无法适应生产力。原本促进生产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阻碍生产力,而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又使其无法革新生产关系,像商业危机期间,产品、生产力被大量毁灭,就是生产力反抗生产关系的表现,二者的对抗不可避免。
启示:
①重视技术革新,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我国应持续投入研发,鼓励新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为生产力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技术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避免因技术停滞,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
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引发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革,因此我国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构建能够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等要素,确保社会制度能够适应变化;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成为生产力提升的“加速器”,而非“桎梏”,保障生产力持续进步。
故答案为: 原因:资产阶级强大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制约,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使其无法革新生产关系。
启示:①重视技术革新,以技术创新驱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利用技术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②建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构建能够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等要素。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道秋风
王剑冰
①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条件。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的疼。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地纠缠着,发出尖利的嘶鸣。
②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旋着的叶子,旋到这里忽而栽下,会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③再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的古道。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峡,由于时间的久远,无法理解古道为何不设在我们来时的山原地带。山石是那么坚硬,能够感觉那是一种硬性的穿越,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不规整的峡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铁轮碾压的痕迹,并不是归顺地统一在一处,最深的车辙两边,仍有辙印交错,说明通过时的紧张与慌乱。这么多,这么深的印记,令人惊心。
④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长长的白芦,随着风乱摇,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乱草,这条古道,早就找到了。我们找了位不远的当地人做向导。说不远,也有一定距离了。那是石壕村来的,对,就是杜甫写《石壕吏》的石壕村。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地。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麦种已经播进了土地的内部,再一场秋雨扫过,它们就会钻出地面,将大地绣满莹莹的锦缎。有的地块,还有人在忙碌,不知道忙些什么,农家不会让地荒掉,他们总是在忙着。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纷乱浓密的地方,就是村庄。在豫西这片地方,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从地坑院出来,与地面齐平的屋顶上已经有人在晒柿子,从高空往下看,会以为是晾晒的一块块红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树,雾气缠绕其间,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灯笼似的红柿子。早晨的太阳,顺着山原升起,光线一层层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绚烂。
⑤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⑥秋风吹拂,荒草摇动。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更为深远的山谷。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过去苍莽四百里,连接着洛阳与长安。唐太宗曾有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崤就是崤山,秦岭末端的绝险之地。《秦晋崤之战》写到的主战场,离此不远。秦人袭郑不成,从这条古道回返进入崤山,遭受了不义之师的灭顶之灾。函是函谷关,就在前面。这么一想,眼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风烟弥漫。如此,骑牛的老子,是从这里衣袂飘飘走向函谷关的吗?满腹经纶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许是看破了,悟透了,所以经过这里,在函谷关一气写下了《道德经》,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阳光与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见坐在车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没有一种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艰难去长途跋涉。还有诗人杜甫,在一个纷乱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经历了有吏夜捉人的事件,也是穿过这条古道,磕磕绊绊,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三别”,激涌而出。
⑦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只剩下了累累痕迹。
⑧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他们或许很少看到这么荒凉的地方,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
⑨晨阳的淡黄光线里,起伏的原上渐渐托出一个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个女孩,手里拉着箱子。而后又有一辆农用车慢慢爬上来,车上依旧是年轻人。一定是农忙之后,出外打工的农家孩子。
⑩太阳越升越高,雾气全消,眼前一片辽阔。攀上古道边上的山峰,看见了越来越多的群山。头发和衣衫掀动,心襟也被风吹荡起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秋风为引,营造出秋风萧瑟、天地苍茫的氛围,使读者瞬间被带入到这片充满野性与力量的土地。
B.豫西山原的古道,无论是其地理位置、地势地貌,还是峡谷间深深的车辙,都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C.大片翻整过的黄土地、挂满红柿子的柿子树以及总是在忙碌的农家人,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文章结尾处太阳高升,雾气消散,作者望着眼前越来越多的群山,思绪万千,不禁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失落。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运用夸张手法强调古道的险峻是人力所为,旨在表现人类改造古道的艰辛。
B.第⑤段是个过渡段,由眼前所见的自然和乡村的景象转入对古道渺远历史的想象和思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构清晰。
C.文中第⑧段“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将人们的欢闹和古道的荒凉对比,突出了古道的寂寞。
D.文章通过不事雕琢、朴实自然的语言,描写了豫西古道的秋日风貌,并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历史往事,情感流露自然。
8.古道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相互交融,请梳理其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9.第⑥段写到秦晋崤之战、老子、杜甫等内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6.D
7.B
8.①古老的自然地貌和现代田园风光交融,苍凉萧索的古道焕发生机;②拥有厚重历史、原始景象的古道和现代旅游交融,古道作为旅游资源,价值得以延续;③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融,农家青年既没有放弃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又开启外出打工的现代生活模式。
9.①突出古道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的意蕴;②照应前文从漫漫古道走过的无数旅人,引出下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③表达作者对古道所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情结;④激发了读者的历史想象和文化共鸣。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文以豫西的秋风和古道为背景,描绘了豫西山原独特的秋景及古道的地势,人们的忙碌生活场景,以及古道的历史痕迹,表现了不断变迁的时光与不变的历史厚重感。
(4)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不禁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失落”错,面对辽阔的景象,作者的心境是开阔、乐观和期待的,而不是“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失落”。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运用夸张手法”错,“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是对古道形成过程的猜测,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C.“突出古道的寂寞”错,作者将人们的欢闹和古道的荒凉对比,意在展现古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不是“突出古道的寂寞”。
D.“不事雕琢”错,文章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文章描述了豫西山原的沟壑、裂谷、峡谷和漫天飞舞的庄稼与树叶,展现了大自然的古老风貌;同时提到翻整过的黄土地、待出土的麦种以及挂满红柿子的柿子树,展现了现代田园的生活景象。古老的自然地貌与现代田园风光之间相互交融,苍凉的古道焕发出勃勃生机。
②古道如崤函古道,承载着历史上重大事件如秦晋崤之战和历史人物如老子、杜甫的足迹与故事,展现了沉重的历史感;而在现代,这些古道又成为了旅游的景点,吸引人们采集、照相,展现了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与对历史文化的追寻。景象原始的古道历史厚重,与现代旅游相互交融,体现了古道作为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得到了恰当的开发,实现了古道文化的延续。
③文章中的石壕村及其忙碌的村民,保留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随着农忙结束,年轻人开始出外打工,象征着现代生活的融入与改变,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实现了融合。
故答案为: ①古老的自然地貌和现代田园风光交融,苍凉萧索的古道焕发生机;②拥有厚重历史、原始景象的古道和现代旅游交融,古道作为旅游资源,价值得以延续;③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融,农家青年既没有放弃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又开启外出打工的现代生活模式。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内容上,这一段通过引入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古道的历史厚重感显著,呈现出其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秦晋崤之战、老子的传说和杜甫的经历都让这条古道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文的气息。
②文章结构上,这一段增强了文章由实到虚的层次感,前面的自然景象描写与后面历史事件、人物传说的结合,使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形成了实景与历史的交融。
③情感主题上,这一段寄托了作者对历史风云的感慨与敬畏。通过想象古道上曾经的慷慨悲歌和文化传承,作者表达了对这片厚重土地的无限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
④阅读效果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列举让读者在秋风和古道的自然景象之上,感受到一种时光交错、人物和事件穿越历史长河的震撼。这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使人悠然神往,引发共鸣和思考。
故答案为: ①突出古道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的意蕴;②照应前文从漫漫古道走过的无数旅人,引出下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③表达作者对古道所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情结;④激发了读者的历史想象和文化共鸣。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①,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甑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共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改动)
【注】①亡国之余: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以供奉神庙的名义杀害。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自古失道A之君B如是C者多矣D死而论E定F未有G如宋襄公之欺H于后世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击鼓,与《短歌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的“鼓”意思相同。
B.当,抵挡,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当”意思不同。
C.就,走向,与《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同。
D.图,谋取,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国人指责,宋襄公解释说,自己在战场上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下令出击,是因为遵循君子的行事准则和古时的治军传统。
B.苏轼认为,《春秋》一书对宋国及楚国在泓地作战的记载非常严谨,并以其中的称呼为例分析了其遣词用语上的“微言大义”。
C.在苏轼看来,宋襄公虽贵为天子上公,本质上却与王莽是同一类人,尽管得失大小有异,但襄公也只是一个成功的王莽而已。
D.苏轼在文章最后将宋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进行对比,认为宋襄公不可与两位明君同日而语与其不能任用贤臣有很大的关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
②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14.子鱼和苏轼对宋襄公“仁义之举”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A
12.C
13.(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
14.①子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不懂得作战的体现,与作战的根本目的相矛盾;②苏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欺世盗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司马(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在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的时候,请攻打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完全渡河后,但尚未列好阵势时,(子鱼)再次把情况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可以。”(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年敌人。古时治军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鸣鼓(进攻)没有排成阵列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列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击鼓(出击),不也可以吗?使战士明白什么是耻辱(此处指叛逃等行为)、教导他们作战,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到快要死的程度,为什么不能再次(杀伤)?如果(因为)怜惜(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就如同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老年敌人,就如同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并)利用它,金属制成的锣鼓乐器用来宣扬士兵的士气。”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天十一月一日,是己巳日,初一,宋公与楚人在泓地作战,宋国的军队败溃。(以上为《春秋》原文)苏子说:《春秋》书写战事,没有像这样极尽严谨的。宋公,是周天子的上公,不是各国诸侯所能匹敌的。楚,是夷狄之国;人,是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上公的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败溃,宋公的罪过,确实显而易见。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资质,盗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到哪里去啊?”(牵牛人)说:“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释放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释放一头牛,对于德行不会有什么增益,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不忍他人(受苦)的心,行不忍他人(受苦)的政治”,是夏、商、周三代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并用他来祭祀在睢水边的神庙。君子杀一只牛尚且不忍心,然而宋襄公杀害一位国君就像杀死狗和猪那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做,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身体受伤,使宋国也受到重创,他竟然想以“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斑白的老年敌人”来欺骗诸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再次伤害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不鸣鼓(进攻)没有排成阵列的敌人,不能减损襄公的残忍。抱着年幼的皇子哭泣,不能掩盖王莽对皇位的篡夺。假使王莽没有成功就成了宋襄公,假使襄公得志,也就是另一个王莽。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足以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而)一次战败之后,就救死扶伤没有闲暇,这不过是(宋襄公)的狂妄和昏庸(导致的)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因为)得到管仲和子犯而兴起,襄公有一个子鱼却不能任用,难道可以(与齐桓公、晋文公)同日而语吗?自古以来违背道义的君王,像这样的很多,但死后盖棺定论,都没有像宋襄公这样能欺骗后世之人的。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古以来违背道义的君王,像这样的很多,但死后盖棺定论,都没有像宋襄公这样能欺骗后世之人的。
“失道之君”做主语,在B处断开,表示强调。
“矣”是句末语气词,故在D处断开。
“未有……也”是判断句,表意完整,故在F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不相同。击鼓/弹奏。句意:不会击鼓进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弹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B.正确,意思不相同。抵挡/担当,担任。句意:去抵挡蛮夷中地位低微之人。/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
C.正确,意思不相同。走向/靠近。句意: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制的刀斧靠近磨刀石就会变得锋利。
D.正确,意思不相同。谋取/料想。句意:谋取称王虽然没有成功。/没有料想到你自己回来了。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襄公也只是一个成功的王莽而已”错误,从原文“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可以看出,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应该是一个不得志的王莽。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之后;“陈”,列好阵势;“股”,大腿;
(2)“损益”,增益;“与”,赞许;“孟子与之以王”状语后置句,正常的顺序为“孟子以王与之”。
故答案为: (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子鱼的看法:从材料一“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可以看出,子鱼认为作战就是要利用有利时机去杀敌,而宋襄公在战场上面对有利的战机却不进攻,如敌人还没全部渡过河、渡过河后还没列好阵势时,宋襄公都以所谓的“仁义”为由不发动攻击,这其实是不懂作战的表现,与作战追求胜利、杀敌的根本目的相违背,是不应该的。
②苏轼的看法:材料二中苏轼先是指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意思是他本身不具备仁义的本质,却盗用仁义的名声,像他残忍地杀害鄫子却在泓之战后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来为自己的战败找借口,妄图欺骗诸侯,所以苏轼认为宋襄公的这些“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想要欺世盗名,获取好名声。
故答案为:①子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不懂得作战的体现,与作战的根本目的相矛盾;②苏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欺世盗名。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吕彦升参谋
陆游
楚塞萧条久宿师,参谋承诏上丹墀【注】。
苦言到口真当发,圣度如天莫自疑。
万里寄声长不达,一尊相属岂前期。
遥怜霜晓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时。
【注】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交代诗人与友人分别的缘由,长年驻守荒凉边塞的友人接受诏命,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B.诗人认为,忠言难免逆耳,但该直言进谏时就应当坚持发声,更何况当今圣上的气度宽广如天。
C.诗人与友人情谊深厚,临别举杯畅饮,但想到分别后相距遥远,难以互通讯息,心中无限伤感。
D.诗人因晨霜打湿衣衫而感觉凉寒,“怜”字刻画出友人离去后诗人自伤自怜、寂寞凄凉的形象。
16.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在离愁别绪之外别有深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对友人的鼓励和期许。诗人希望友人内心坚定,直言进谏,不要有所疑虑,因为皇帝气度宽广。②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和无奈。友人不辞辛劳为朝廷效力,而诗人却在江城清闲度日,诗人虽然对此深感愧疚,但又难以得到获得朝廷重用的机会。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 . “诗人因晨霜打湿衣衫而感觉凉寒” 错误。从诗中 “遥怜霜晓朝衣冷” 可知,“怜” 字体现的是诗人遥想友人在霜晓时身着朝衣会感觉寒冷,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怜惜,并非自伤自怜。此句是诗人对友人踏上新征程后境况的关切,并非写自身因晨霜而感凉寒。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苦言” 指不太好听,却是真心为国为君考虑的谏言。“圣度如天莫自疑”意思是当今圣上气度宽广,你不要因为进谏而有所疑虑。“圣度” 皇帝的气度,“如天” 像天空一样宽广。 表明诗人让友人不要因直言进谏而心存疑虑,体现了对友人的期许,希望友人能在新的岗位上大胆谏言。
②“遥怜”,“遥” 表示距离远,“怜” 即怜惜,“深愧”,深深感到惭愧;“江城”,指诗人所处之地;“睡足时”,有足够睡眠。前句体现对友人的怜惜,后句 “深愧江城睡足时”,诗人将友人在朝廷为国家奔波效力与自己在江城悠闲安睡形成对比,深感愧疚,无奈自己难以获得朝廷重用,只能在江城清闲度日,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无奈。
故答案为: ①对友人的鼓励和期许。诗人希望友人内心坚定,直言进谏,不要有所疑虑,因为皇帝气度宽广。②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和无奈。友人不辞辛劳为朝廷效力,而诗人却在江城清闲度日,诗人虽然对此深感愧疚,但又难以得到获得朝廷重用的机会。
17.(2025·成都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在北部边境的措施是“   ,   ”。
(2)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后,小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心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应该注重调查实践,不可“   ,   ”。
(3)古人写诗填词作曲,常喜欢自问自答,以增强表达效果,如“   ?   。”
【答案】(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示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恬、藩篱、臆、唯、州。
故答案为:(1)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2)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乳糖不耐受,不能喝奶!” 乳制品营养丰富且香醇可口,但不少人因乳制品与肠胃【甲】“打架”而苦恼,甚至对乳制品避而远之。
小肠中乳糖酶分泌不足,导致摄入过多的乳糖后不能被完全分解和吸收,继而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痛、排气、腹泻、腹鸣等症状【乙】:这一消化问题就是乳糖不耐受。乳糖耐不耐受可能与种族、年龄、遗传等因素相关,从全球范围来看,乳糖不耐受比较常见,尤其是东亚地区。
( ①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可以尝试少量多次饮奶,逐步提高耐受。其次,该人群不要空腹喝奶,( ② ),例如用牛奶泡麦片、配面包,不仅增加乳制品摄入量,也能让餐桌更丰富。同时,该人群也可以通过先吃些其他食物再喝牛奶的方式来缓解不适症状。此外,肠胃消化功能不足的人群还应重视补充益生元、益生菌、乳糖酶等,以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对乳糖的消化能力,提高乳糖耐受水平。
18.文中【甲】【乙】两处的标点作用不同,请分别说明。
19.下列句子中的“可能”与文中画线的“可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但一个撑渡船的若想有座碾坊,那简直是最不可能的妄想。
B.他感到这条路的弯曲可能和头顶的树枝一样盘根错节,令人望而生畏。
C.我迟迟没有继续往前行走,是因为我无法否定自己再走上另一条街道的可能。
D.这两种可能都是次要的,作为教师,他留下的目的是亲眼看到孩子们走出大山。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甲】特殊含义,“打架”原指互相争斗殴打,这里形象地表现了肠胃无法分解和吸收乳制品导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乙】总结上文,总结前文对“乳糖不耐受”的描述。
19.B
20.①乳糖不耐受者不能喝牛奶吗 ②可以将牛奶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甲:此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打架”原指互相争斗殴打,这里结合“‘我有乳糖不耐受,不能喝奶!’乳制品营养丰富且香醇可口,但不少人因乳制品与肠胃‘打架’而苦恼,甚至对乳制品避而远之”的语境可知,“乳制品与肠胃‘打架’”中的引号形象地表现了肠胃无法分解和吸收乳制品导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引号表示“打架”一词已被赋予特殊含义。
乙:此处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前文“小肠中乳糖酶分泌不足,导致摄入过多的乳糖后不能被完全分解和吸收,继而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痛、排气、腹泻、腹鸣等症状”是对“乳糖不耐受”的描述,此处的冒号表示后文“这一消化问题就是乳糖不耐受”还对上文的总结。
故答案为:【甲】特殊含义,“打架”原指互相争斗殴打,这里形象地表现了肠胃无法分解和吸收乳制品导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乙】总结上文,总结前文对“乳糖不耐受”的描述。
1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干中的“乳糖耐不耐受可能与种族、年龄、遗传等因素相关”中的“可能”,表示的是一种推测或不确定性,即乳糖耐受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联,但并非确定无疑的因果关系。
A.这里的“可能”与“不”连用,表示完全否定,即这件事绝对不会发生。这与题干中的“可能”表示的推测或不确定性明显不同。
B.这里的“可能”表示一种推测,即路的弯曲程度可能与树枝的盘根错节相似,但并非确定无疑。这与题干中的“可能”用法和意义相同,都表示一种不确定性或推测。
C.这里的“可能”虽然也表示一种不确定性,但它更侧重于表达“有这种可能性存在”,而题干中的“可能”更侧重于表达“可能与某因素有关联”的推测。
D.这里的“可能”用于列举几种可能性中的一部分,与题干中的“可能”在语境和用法上存在差异。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这一消化问题就是乳糖不耐受……”可知,前文提到乳糖不耐受的定义和症状,并且指出东亚地区乳糖不耐受比较常见。后文为“答案是否定的”,再加上根据“首先,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可以尝试少量多次饮奶,逐步提高耐受。其次,该人群不要空腹喝奶……”的语境可知,乳糖不耐受者是可以适当实用牛奶的。由此可知,此处的文句是“乳糖不耐受者不能喝牛奶吗”之类的话。
②由“例如用牛奶泡麦片、配面包,不仅增加乳制品摄入量,也能让餐桌更丰富”的举例可知,此处提示的是牛奶的相关食用方法是与其他事物一起食用,即可填“可以将牛奶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之类的话。
故答案为: ①乳糖不耐受者不能喝牛奶吗 ②可以将牛奶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式养生”为何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新中式养生”逐渐赢得年轻人的心,离不开中医药自身的与时俱进。①新中式养生不仅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的专业性,②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③比如,不再拘泥于“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④有的中医药老字号推出新式养生茶饮和中药糕点,⑤有的中医院积极推荐药膳食谱……⑥中医养生逐渐融入年轻人的生活,⑦人们和它愈发“亲密”,⑧已迅速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新标配”。
“新中式养生”走红的背后,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做支撑。其实,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四时”,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生、夏长、秋生、冬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健康管理中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懂得借自然外力,顺着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体质。三伏天晒背就是如此,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好时机,晒到身体微微出汗,可补充阳气,有助于祛除陈年痼疾。不过,晒背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无论晒背还是其他养生方法,都要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选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结合“新中式养生”圈粉走红的原因,为其拟写一则推荐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1.语句②,修改为“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要”。语句⑦,修改为“它和人们愈发‘亲密’”。
22.[示例1]因循传统承古韵,与时俱进焕青春;保持年轻与活力,怎能错过新中式养生?[示例2]“新中式养生”宛如一座桥梁,一端连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宝藏,一端连着新时代年轻人的需求,成为养生新时尚。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推荐语的能力。推荐语是用于推荐某种事物或产品时所使用的简短、精炼、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的语句。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②,成分残缺,后面缺少“满足”的宾语中心语,修改为“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要”。
语句⑦,主客颠倒,前句主语是“中医养生”,此处陈述对象也是“中医养生”,修改为“它和人们愈发‘亲密’”。
故答案为:语句②,修改为“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要”。语句⑦,修改为“它和人们愈发‘亲密’”。
2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推荐语的能力。
首先概括“新中式养生”圈粉走红的原因:“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的专业性”强调保持传统;“离不开中医药自身的与时俱进”强调与时俱进;“赢得年轻人的心”“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逐渐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强调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根据以上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故答案为:[示例1]因循传统承古韵,与时俱进焕青春;保持年轻与活力,怎能错过新中式养生?[示例2]“新中式养生”宛如一座桥梁,一端连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宝藏,一端连着新时代年轻人的需求,成为养生新时尚。
23.(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听人劝,吃饱饭。——中国俗语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报》发行人朗根尼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两种截然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生活哲学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第一则从外界获取知识和指导的重要性着手,强调了他人建议的实际价值;第二则重视自身经历中的直接教训,认为有些教训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吸取。这两者在真实情境中是需要综合运用的,过于依赖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是不全面的。因此,理解这两种观念的优点与局限,结合个人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将有助于有效决策和反思性成长。
“听人劝,吃饱饭”强调接受他人合理建议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倾听他人的经验和意见可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强调了自己直接体验和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犯错,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吸取教训,这种实践得来的经验比单纯听取建议可能更加深刻和长远。
两个材料蕴含的观点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可以互补。接受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经历自己的错误和反思同样重要。理想的做法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听取他人建议和自主探索之间找到平衡。在面对选择时,适当接纳外界建议,结合自身判断进行实践,而非盲从忠告或执意自我尝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不排斥他人的智慧,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写作时,开篇引入两个观点,并指出它们看似对立实际上反映共同的人生课题——如何在他人经验与自我经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第一部分:分析“听人劝,吃饱饭”的价值,如避免常见失误、迅速获取经验等。第二部分:探讨“让我自己去犯错误”的意义,强调错误在自我成长中的价值,个人体验的独特性。第三部分:结合现实生活,讨论两者应该如何结合,比如在重要决策上应多听取建议,而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小失误则可以自己探索。结尾总结观点,即如何在个人发展中有效利用他人经验与自主实践。强调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情境动态调整,无论外界经验还是自我探索,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熟。
【立意提取】
1.听取劝告与独立探索,需要智慧的平衡。
2.从他人经验中汲取智慧。
3.勇敢探索,走出成功之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四川省成都市2025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演练模拟考试试卷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摘编自《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社会经济层面的变迁,还意味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马克思曾通过对“蒸汽机”“珍妮走锭精纺机”“手推磨”“蒸汽磨”的描述来分析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并阐释了生产力革新引发社会关系变革的内在机理。也就是说,一方面,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生产力变革,在于它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并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可以成为技术创新应用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反之,则可能成为新技术应用和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产阶级在一百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与在这之前创造的所有生产力相比,二者之间的差距之大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B.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产生于封建社会,而封建所有制关系成为束缚生产的桎梏,无产阶级才能将其推翻。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我国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把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D.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体系的生产力,需要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从机器的采用、化学应用、交通及通信等多个方面,简述了资产阶级在其统治期间所创造的生产力。
B.材料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事实为论据,并引用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言论,使论证具有力度。
C.材料三第二段阐释了生产力革新引发社会关系变革的内在机理,指出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围绕生产力展开话题,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使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产阶级变革封建生产关系是因为当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负作用,这一作用后来也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
B.资产阶级社会商业危机的周期性出现,体现出其生产力受到了生产关系的阻碍,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结果。
C.随着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力水平实现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
D.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力变革,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影响和作用。
4.材料一运用了反问句和设问句来加强论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5.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提到:“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结合材料一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结合材料三谈谈对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启示。(6分)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道秋风
王剑冰
①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条件。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的疼。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地纠缠着,发出尖利的嘶鸣。
②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旋着的叶子,旋到这里忽而栽下,会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③再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的古道。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峡,由于时间的久远,无法理解古道为何不设在我们来时的山原地带。山石是那么坚硬,能够感觉那是一种硬性的穿越,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不规整的峡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铁轮碾压的痕迹,并不是归顺地统一在一处,最深的车辙两边,仍有辙印交错,说明通过时的紧张与慌乱。这么多,这么深的印记,令人惊心。
④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长长的白芦,随着风乱摇,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乱草,这条古道,早就找到了。我们找了位不远的当地人做向导。说不远,也有一定距离了。那是石壕村来的,对,就是杜甫写《石壕吏》的石壕村。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地。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麦种已经播进了土地的内部,再一场秋雨扫过,它们就会钻出地面,将大地绣满莹莹的锦缎。有的地块,还有人在忙碌,不知道忙些什么,农家不会让地荒掉,他们总是在忙着。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纷乱浓密的地方,就是村庄。在豫西这片地方,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从地坑院出来,与地面齐平的屋顶上已经有人在晒柿子,从高空往下看,会以为是晾晒的一块块红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树,雾气缠绕其间,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灯笼似的红柿子。早晨的太阳,顺着山原升起,光线一层层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绚烂。
⑤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⑥秋风吹拂,荒草摇动。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更为深远的山谷。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过去苍莽四百里,连接着洛阳与长安。唐太宗曾有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崤就是崤山,秦岭末端的绝险之地。《秦晋崤之战》写到的主战场,离此不远。秦人袭郑不成,从这条古道回返进入崤山,遭受了不义之师的灭顶之灾。函是函谷关,就在前面。这么一想,眼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风烟弥漫。如此,骑牛的老子,是从这里衣袂飘飘走向函谷关的吗?满腹经纶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许是看破了,悟透了,所以经过这里,在函谷关一气写下了《道德经》,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阳光与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见坐在车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没有一种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艰难去长途跋涉。还有诗人杜甫,在一个纷乱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经历了有吏夜捉人的事件,也是穿过这条古道,磕磕绊绊,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三别”,激涌而出。
⑦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只剩下了累累痕迹。
⑧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他们或许很少看到这么荒凉的地方,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
⑨晨阳的淡黄光线里,起伏的原上渐渐托出一个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个女孩,手里拉着箱子。而后又有一辆农用车慢慢爬上来,车上依旧是年轻人。一定是农忙之后,出外打工的农家孩子。
⑩太阳越升越高,雾气全消,眼前一片辽阔。攀上古道边上的山峰,看见了越来越多的群山。头发和衣衫掀动,心襟也被风吹荡起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秋风为引,营造出秋风萧瑟、天地苍茫的氛围,使读者瞬间被带入到这片充满野性与力量的土地。
B.豫西山原的古道,无论是其地理位置、地势地貌,还是峡谷间深深的车辙,都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C.大片翻整过的黄土地、挂满红柿子的柿子树以及总是在忙碌的农家人,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文章结尾处太阳高升,雾气消散,作者望着眼前越来越多的群山,思绪万千,不禁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失落。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运用夸张手法强调古道的险峻是人力所为,旨在表现人类改造古道的艰辛。
B.第⑤段是个过渡段,由眼前所见的自然和乡村的景象转入对古道渺远历史的想象和思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构清晰。
C.文中第⑧段“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将人们的欢闹和古道的荒凉对比,突出了古道的寂寞。
D.文章通过不事雕琢、朴实自然的语言,描写了豫西古道的秋日风貌,并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历史往事,情感流露自然。
8.古道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相互交融,请梳理其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9.第⑥段写到秦晋崤之战、老子、杜甫等内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①,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甑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共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改动)
【注】①亡国之余: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以供奉神庙的名义杀害。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自古失道A之君B如是C者多矣D死而论E定F未有G如宋襄公之欺H于后世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击鼓,与《短歌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的“鼓”意思相同。
B.当,抵挡,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当”意思不同。
C.就,走向,与《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同。
D.图,谋取,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国人指责,宋襄公解释说,自己在战场上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下令出击,是因为遵循君子的行事准则和古时的治军传统。
B.苏轼认为,《春秋》一书对宋国及楚国在泓地作战的记载非常严谨,并以其中的称呼为例分析了其遣词用语上的“微言大义”。
C.在苏轼看来,宋襄公虽贵为天子上公,本质上却与王莽是同一类人,尽管得失大小有异,但襄公也只是一个成功的王莽而已。
D.苏轼在文章最后将宋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进行对比,认为宋襄公不可与两位明君同日而语与其不能任用贤臣有很大的关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
②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14.子鱼和苏轼对宋襄公“仁义之举”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吕彦升参谋
陆游
楚塞萧条久宿师,参谋承诏上丹墀【注】。
苦言到口真当发,圣度如天莫自疑。
万里寄声长不达,一尊相属岂前期。
遥怜霜晓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时。
【注】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交代诗人与友人分别的缘由,长年驻守荒凉边塞的友人接受诏命,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B.诗人认为,忠言难免逆耳,但该直言进谏时就应当坚持发声,更何况当今圣上的气度宽广如天。
C.诗人与友人情谊深厚,临别举杯畅饮,但想到分别后相距遥远,难以互通讯息,心中无限伤感。
D.诗人因晨霜打湿衣衫而感觉凉寒,“怜”字刻画出友人离去后诗人自伤自怜、寂寞凄凉的形象。
16.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在离愁别绪之外别有深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7.(2025·成都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在北部边境的措施是“   ,   ”。
(2)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后,小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心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应该注重调查实践,不可“   ,   ”。
(3)古人写诗填词作曲,常喜欢自问自答,以增强表达效果,如“   ?   。”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乳糖不耐受,不能喝奶!” 乳制品营养丰富且香醇可口,但不少人因乳制品与肠胃【甲】“打架”而苦恼,甚至对乳制品避而远之。
小肠中乳糖酶分泌不足,导致摄入过多的乳糖后不能被完全分解和吸收,继而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痛、排气、腹泻、腹鸣等症状【乙】:这一消化问题就是乳糖不耐受。乳糖耐不耐受可能与种族、年龄、遗传等因素相关,从全球范围来看,乳糖不耐受比较常见,尤其是东亚地区。
( ①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可以尝试少量多次饮奶,逐步提高耐受。其次,该人群不要空腹喝奶,( ② ),例如用牛奶泡麦片、配面包,不仅增加乳制品摄入量,也能让餐桌更丰富。同时,该人群也可以通过先吃些其他食物再喝牛奶的方式来缓解不适症状。此外,肠胃消化功能不足的人群还应重视补充益生元、益生菌、乳糖酶等,以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对乳糖的消化能力,提高乳糖耐受水平。
18.文中【甲】【乙】两处的标点作用不同,请分别说明。
19.下列句子中的“可能”与文中画线的“可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但一个撑渡船的若想有座碾坊,那简直是最不可能的妄想。
B.他感到这条路的弯曲可能和头顶的树枝一样盘根错节,令人望而生畏。
C.我迟迟没有继续往前行走,是因为我无法否定自己再走上另一条街道的可能。
D.这两种可能都是次要的,作为教师,他留下的目的是亲眼看到孩子们走出大山。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式养生”为何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新中式养生”逐渐赢得年轻人的心,离不开中医药自身的与时俱进。①新中式养生不仅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的专业性,②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③比如,不再拘泥于“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④有的中医药老字号推出新式养生茶饮和中药糕点,⑤有的中医院积极推荐药膳食谱……⑥中医养生逐渐融入年轻人的生活,⑦人们和它愈发“亲密”,⑧已迅速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新标配”。
“新中式养生”走红的背后,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做支撑。其实,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四时”,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生、夏长、秋生、冬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健康管理中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懂得借自然外力,顺着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体质。三伏天晒背就是如此,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好时机,晒到身体微微出汗,可补充阳气,有助于祛除陈年痼疾。不过,晒背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无论晒背还是其他养生方法,都要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选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结合“新中式养生”圈粉走红的原因,为其拟写一则推荐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23.(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听人劝,吃饱饭。——中国俗语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报》发行人朗根尼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D
4.材料一第一段末句运用反问句,强调了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生产力这一论点。材料一第四段通过连用三个设问句,层层推进,引发读者思考,并在一问一答中自然引出论点。
5.原因:资产阶级强大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制约,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使其无法革新生产关系。
启示:①重视技术革新,以技术创新驱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利用技术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②建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构建能够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等要素。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无产阶级才能将其推翻”错误,张冠李戴。由材料一可知,当封建所有制关系束缚了资产阶级生产,推翻其的是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取而代之的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并非无产阶级。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三则材料都围绕生产力展开话题,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材料三主要论证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我国不同阶段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情况,未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推断信息的能力。
D.“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错误。材料三说“一方面,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生产力变革,在于它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并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可见二者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而“相辅相成”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的关系。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末句运用反问句“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语气强烈,突出了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的生产力之巨大,令人惊叹,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强调了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生产力这一论点。
②材料一第四段通过连用三个设问句,“这是什么缘故呢?”“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先抛出社会在商业危机期间出现荒唐现象的疑问,层层深入推进,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给出答案,条理清晰地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自然引出论点,便于读者理解论点。
故答案为: 材料一第一段末句运用反问句,强调了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生产力这一论点。材料一第四段通过连用三个设问句,层层推进,引发读者思考,并在一问一答中自然引出论点。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原因:在资产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迅猛发展,如自然力的征服、各类新技术应用、交通通信的革新等,使得原有的生产关系逐渐无法适应生产力。原本促进生产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阻碍生产力,而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又使其无法革新生产关系,像商业危机期间,产品、生产力被大量毁灭,就是生产力反抗生产关系的表现,二者的对抗不可避免。
启示:
①重视技术革新,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我国应持续投入研发,鼓励新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为生产力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技术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避免因技术停滞,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
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引发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革,因此我国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构建能够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等要素,确保社会制度能够适应变化;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成为生产力提升的“加速器”,而非“桎梏”,保障生产力持续进步。
故答案为: 原因:资产阶级强大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制约,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使其无法革新生产关系。
启示:①重视技术革新,以技术创新驱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利用技术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②建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构建能够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等要素。
【答案】6.D
7.B
8.①古老的自然地貌和现代田园风光交融,苍凉萧索的古道焕发生机;②拥有厚重历史、原始景象的古道和现代旅游交融,古道作为旅游资源,价值得以延续;③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融,农家青年既没有放弃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又开启外出打工的现代生活模式。
9.①突出古道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的意蕴;②照应前文从漫漫古道走过的无数旅人,引出下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③表达作者对古道所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情结;④激发了读者的历史想象和文化共鸣。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文以豫西的秋风和古道为背景,描绘了豫西山原独特的秋景及古道的地势,人们的忙碌生活场景,以及古道的历史痕迹,表现了不断变迁的时光与不变的历史厚重感。
(4)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不禁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失落”错,面对辽阔的景象,作者的心境是开阔、乐观和期待的,而不是“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失落”。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运用夸张手法”错,“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是对古道形成过程的猜测,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C.“突出古道的寂寞”错,作者将人们的欢闹和古道的荒凉对比,意在展现古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不是“突出古道的寂寞”。
D.“不事雕琢”错,文章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文章描述了豫西山原的沟壑、裂谷、峡谷和漫天飞舞的庄稼与树叶,展现了大自然的古老风貌;同时提到翻整过的黄土地、待出土的麦种以及挂满红柿子的柿子树,展现了现代田园的生活景象。古老的自然地貌与现代田园风光之间相互交融,苍凉的古道焕发出勃勃生机。
②古道如崤函古道,承载着历史上重大事件如秦晋崤之战和历史人物如老子、杜甫的足迹与故事,展现了沉重的历史感;而在现代,这些古道又成为了旅游的景点,吸引人们采集、照相,展现了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与对历史文化的追寻。景象原始的古道历史厚重,与现代旅游相互交融,体现了古道作为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得到了恰当的开发,实现了古道文化的延续。
③文章中的石壕村及其忙碌的村民,保留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随着农忙结束,年轻人开始出外打工,象征着现代生活的融入与改变,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实现了融合。
故答案为: ①古老的自然地貌和现代田园风光交融,苍凉萧索的古道焕发生机;②拥有厚重历史、原始景象的古道和现代旅游交融,古道作为旅游资源,价值得以延续;③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融,农家青年既没有放弃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又开启外出打工的现代生活模式。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内容上,这一段通过引入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古道的历史厚重感显著,呈现出其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秦晋崤之战、老子的传说和杜甫的经历都让这条古道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文的气息。
②文章结构上,这一段增强了文章由实到虚的层次感,前面的自然景象描写与后面历史事件、人物传说的结合,使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形成了实景与历史的交融。
③情感主题上,这一段寄托了作者对历史风云的感慨与敬畏。通过想象古道上曾经的慷慨悲歌和文化传承,作者表达了对这片厚重土地的无限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
④阅读效果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列举让读者在秋风和古道的自然景象之上,感受到一种时光交错、人物和事件穿越历史长河的震撼。这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使人悠然神往,引发共鸣和思考。
故答案为: ①突出古道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的意蕴;②照应前文从漫漫古道走过的无数旅人,引出下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③表达作者对古道所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情结;④激发了读者的历史想象和文化共鸣。
【答案】10.BDF
11.A
12.C
13.(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
14.①子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不懂得作战的体现,与作战的根本目的相矛盾;②苏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欺世盗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司马(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在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的时候,请攻打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完全渡河后,但尚未列好阵势时,(子鱼)再次把情况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可以。”(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年敌人。古时治军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鸣鼓(进攻)没有排成阵列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列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击鼓(出击),不也可以吗?使战士明白什么是耻辱(此处指叛逃等行为)、教导他们作战,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到快要死的程度,为什么不能再次(杀伤)?如果(因为)怜惜(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就如同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老年敌人,就如同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并)利用它,金属制成的锣鼓乐器用来宣扬士兵的士气。”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天十一月一日,是己巳日,初一,宋公与楚人在泓地作战,宋国的军队败溃。(以上为《春秋》原文)苏子说:《春秋》书写战事,没有像这样极尽严谨的。宋公,是周天子的上公,不是各国诸侯所能匹敌的。楚,是夷狄之国;人,是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上公的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败溃,宋公的罪过,确实显而易见。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资质,盗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到哪里去啊?”(牵牛人)说:“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释放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释放一头牛,对于德行不会有什么增益,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不忍他人(受苦)的心,行不忍他人(受苦)的政治”,是夏、商、周三代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并用他来祭祀在睢水边的神庙。君子杀一只牛尚且不忍心,然而宋襄公杀害一位国君就像杀死狗和猪那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做,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身体受伤,使宋国也受到重创,他竟然想以“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斑白的老年敌人”来欺骗诸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再次伤害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不鸣鼓(进攻)没有排成阵列的敌人,不能减损襄公的残忍。抱着年幼的皇子哭泣,不能掩盖王莽对皇位的篡夺。假使王莽没有成功就成了宋襄公,假使襄公得志,也就是另一个王莽。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足以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而)一次战败之后,就救死扶伤没有闲暇,这不过是(宋襄公)的狂妄和昏庸(导致的)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因为)得到管仲和子犯而兴起,襄公有一个子鱼却不能任用,难道可以(与齐桓公、晋文公)同日而语吗?自古以来违背道义的君王,像这样的很多,但死后盖棺定论,都没有像宋襄公这样能欺骗后世之人的。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古以来违背道义的君王,像这样的很多,但死后盖棺定论,都没有像宋襄公这样能欺骗后世之人的。
“失道之君”做主语,在B处断开,表示强调。
“矣”是句末语气词,故在D处断开。
“未有……也”是判断句,表意完整,故在F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不相同。击鼓/弹奏。句意:不会击鼓进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弹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B.正确,意思不相同。抵挡/担当,担任。句意:去抵挡蛮夷中地位低微之人。/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
C.正确,意思不相同。走向/靠近。句意: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制的刀斧靠近磨刀石就会变得锋利。
D.正确,意思不相同。谋取/料想。句意:谋取称王虽然没有成功。/没有料想到你自己回来了。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襄公也只是一个成功的王莽而已”错误,从原文“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可以看出,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应该是一个不得志的王莽。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之后;“陈”,列好阵势;“股”,大腿;
(2)“损益”,增益;“与”,赞许;“孟子与之以王”状语后置句,正常的顺序为“孟子以王与之”。
故答案为: (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子鱼的看法:从材料一“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可以看出,子鱼认为作战就是要利用有利时机去杀敌,而宋襄公在战场上面对有利的战机却不进攻,如敌人还没全部渡过河、渡过河后还没列好阵势时,宋襄公都以所谓的“仁义”为由不发动攻击,这其实是不懂作战的表现,与作战追求胜利、杀敌的根本目的相违背,是不应该的。
②苏轼的看法:材料二中苏轼先是指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意思是他本身不具备仁义的本质,却盗用仁义的名声,像他残忍地杀害鄫子却在泓之战后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来为自己的战败找借口,妄图欺骗诸侯,所以苏轼认为宋襄公的这些“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想要欺世盗名,获取好名声。
故答案为:①子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不懂得作战的体现,与作战的根本目的相矛盾;②苏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欺世盗名。
【答案】15.D
16.①对友人的鼓励和期许。诗人希望友人内心坚定,直言进谏,不要有所疑虑,因为皇帝气度宽广。②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和无奈。友人不辞辛劳为朝廷效力,而诗人却在江城清闲度日,诗人虽然对此深感愧疚,但又难以得到获得朝廷重用的机会。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 . “诗人因晨霜打湿衣衫而感觉凉寒” 错误。从诗中 “遥怜霜晓朝衣冷” 可知,“怜” 字体现的是诗人遥想友人在霜晓时身着朝衣会感觉寒冷,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怜惜,并非自伤自怜。此句是诗人对友人踏上新征程后境况的关切,并非写自身因晨霜而感凉寒。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苦言” 指不太好听,却是真心为国为君考虑的谏言。“圣度如天莫自疑”意思是当今圣上气度宽广,你不要因为进谏而有所疑虑。“圣度” 皇帝的气度,“如天” 像天空一样宽广。 表明诗人让友人不要因直言进谏而心存疑虑,体现了对友人的期许,希望友人能在新的岗位上大胆谏言。
②“遥怜”,“遥” 表示距离远,“怜” 即怜惜,“深愧”,深深感到惭愧;“江城”,指诗人所处之地;“睡足时”,有足够睡眠。前句体现对友人的怜惜,后句 “深愧江城睡足时”,诗人将友人在朝廷为国家奔波效力与自己在江城悠闲安睡形成对比,深感愧疚,无奈自己难以获得朝廷重用,只能在江城清闲度日,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无奈。
故答案为: ①对友人的鼓励和期许。诗人希望友人内心坚定,直言进谏,不要有所疑虑,因为皇帝气度宽广。②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和无奈。友人不辞辛劳为朝廷效力,而诗人却在江城清闲度日,诗人虽然对此深感愧疚,但又难以得到获得朝廷重用的机会。
17.【答案】(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示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恬、藩篱、臆、唯、州。
故答案为:(1)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2)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甲】特殊含义,“打架”原指互相争斗殴打,这里形象地表现了肠胃无法分解和吸收乳制品导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乙】总结上文,总结前文对“乳糖不耐受”的描述。
19.B
20.①乳糖不耐受者不能喝牛奶吗 ②可以将牛奶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甲:此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打架”原指互相争斗殴打,这里结合“‘我有乳糖不耐受,不能喝奶!’乳制品营养丰富且香醇可口,但不少人因乳制品与肠胃‘打架’而苦恼,甚至对乳制品避而远之”的语境可知,“乳制品与肠胃‘打架’”中的引号形象地表现了肠胃无法分解和吸收乳制品导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引号表示“打架”一词已被赋予特殊含义。
乙:此处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前文“小肠中乳糖酶分泌不足,导致摄入过多的乳糖后不能被完全分解和吸收,继而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痛、排气、腹泻、腹鸣等症状”是对“乳糖不耐受”的描述,此处的冒号表示后文“这一消化问题就是乳糖不耐受”还对上文的总结。
故答案为:【甲】特殊含义,“打架”原指互相争斗殴打,这里形象地表现了肠胃无法分解和吸收乳制品导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乙】总结上文,总结前文对“乳糖不耐受”的描述。
1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干中的“乳糖耐不耐受可能与种族、年龄、遗传等因素相关”中的“可能”,表示的是一种推测或不确定性,即乳糖耐受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联,但并非确定无疑的因果关系。
A.这里的“可能”与“不”连用,表示完全否定,即这件事绝对不会发生。这与题干中的“可能”表示的推测或不确定性明显不同。
B.这里的“可能”表示一种推测,即路的弯曲程度可能与树枝的盘根错节相似,但并非确定无疑。这与题干中的“可能”用法和意义相同,都表示一种不确定性或推测。
C.这里的“可能”虽然也表示一种不确定性,但它更侧重于表达“有这种可能性存在”,而题干中的“可能”更侧重于表达“可能与某因素有关联”的推测。
D.这里的“可能”用于列举几种可能性中的一部分,与题干中的“可能”在语境和用法上存在差异。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这一消化问题就是乳糖不耐受……”可知,前文提到乳糖不耐受的定义和症状,并且指出东亚地区乳糖不耐受比较常见。后文为“答案是否定的”,再加上根据“首先,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可以尝试少量多次饮奶,逐步提高耐受。其次,该人群不要空腹喝奶……”的语境可知,乳糖不耐受者是可以适当实用牛奶的。由此可知,此处的文句是“乳糖不耐受者不能喝牛奶吗”之类的话。
②由“例如用牛奶泡麦片、配面包,不仅增加乳制品摄入量,也能让餐桌更丰富”的举例可知,此处提示的是牛奶的相关食用方法是与其他事物一起食用,即可填“可以将牛奶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之类的话。
故答案为: ①乳糖不耐受者不能喝牛奶吗 ②可以将牛奶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
【答案】21.语句②,修改为“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要”。语句⑦,修改为“它和人们愈发‘亲密’”。
22.[示例1]因循传统承古韵,与时俱进焕青春;保持年轻与活力,怎能错过新中式养生?[示例2]“新中式养生”宛如一座桥梁,一端连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宝藏,一端连着新时代年轻人的需求,成为养生新时尚。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推荐语的能力。推荐语是用于推荐某种事物或产品时所使用的简短、精炼、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的语句。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②,成分残缺,后面缺少“满足”的宾语中心语,修改为“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要”。
语句⑦,主客颠倒,前句主语是“中医养生”,此处陈述对象也是“中医养生”,修改为“它和人们愈发‘亲密’”。
故答案为:语句②,修改为“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要”。语句⑦,修改为“它和人们愈发‘亲密’”。
2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推荐语的能力。
首先概括“新中式养生”圈粉走红的原因:“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的专业性”强调保持传统;“离不开中医药自身的与时俱进”强调与时俱进;“赢得年轻人的心”“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逐渐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强调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根据以上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故答案为:[示例1]因循传统承古韵,与时俱进焕青春;保持年轻与活力,怎能错过新中式养生?[示例2]“新中式养生”宛如一座桥梁,一端连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宝藏,一端连着新时代年轻人的需求,成为养生新时尚。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两种截然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生活哲学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第一则从外界获取知识和指导的重要性着手,强调了他人建议的实际价值;第二则重视自身经历中的直接教训,认为有些教训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吸取。这两者在真实情境中是需要综合运用的,过于依赖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是不全面的。因此,理解这两种观念的优点与局限,结合个人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将有助于有效决策和反思性成长。
“听人劝,吃饱饭”强调接受他人合理建议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倾听他人的经验和意见可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强调了自己直接体验和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犯错,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吸取教训,这种实践得来的经验比单纯听取建议可能更加深刻和长远。
两个材料蕴含的观点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可以互补。接受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经历自己的错误和反思同样重要。理想的做法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听取他人建议和自主探索之间找到平衡。在面对选择时,适当接纳外界建议,结合自身判断进行实践,而非盲从忠告或执意自我尝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不排斥他人的智慧,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写作时,开篇引入两个观点,并指出它们看似对立实际上反映共同的人生课题——如何在他人经验与自我经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第一部分:分析“听人劝,吃饱饭”的价值,如避免常见失误、迅速获取经验等。第二部分:探讨“让我自己去犯错误”的意义,强调错误在自我成长中的价值,个人体验的独特性。第三部分:结合现实生活,讨论两者应该如何结合,比如在重要决策上应多听取建议,而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小失误则可以自己探索。结尾总结观点,即如何在个人发展中有效利用他人经验与自主实践。强调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情境动态调整,无论外界经验还是自我探索,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熟。
【立意提取】
1.听取劝告与独立探索,需要智慧的平衡。
2.从他人经验中汲取智慧。
3.勇敢探索,走出成功之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