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主题1:中华文明的演进——七上1-5课【知识提纲+默写学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主题1:中华文明的演进——七上1-5课【知识提纲+默写学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6 15:2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中考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目录:
1页:前言——简单阐述资源创作想法
2-8页:主题一教学设计——导学案+设计意图+使用建议
9-12页:主题一学生使用版导学案——重点挖空便于默写
13-14页:主题一答案对照版导学案——包含全部答案
前言
个人认为,中考一轮复习,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第一是做真题明确考点考向,即通过做本地区的中考真题,让学生明确中考的考点是什么,中考的考查形式是什么;第二是翻课本掌握考点重点,即带领学生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准确掌握每一个主题下的考点与重点。基于第二点,特地创作了本套“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这套默写学案以2022年以来的历史教材为基础,结合中考重难点,通过设问挖空的形式,带领学生梳理教材、掌握重点。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
对于自律能力强,基础牢固的优等生同学,这套学案可以当作课后作业布置下去,让这些同学在课下完成,帮助这些同学查缺补漏,夯实基础。对于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基础仍需夯实的中等生同学,这套学案可以当作课堂复习的重点,在限定时间内(比如上课后20—30分钟)完成,然后进行书写检查和背诵检查(这个检查可以由老师完成,也可以由优等生同学结对帮扶)。对于学习意愿不高,基础较差的学困生同学,这套学案可以当作课堂上的唯一任务,监督这些同学在课堂上根据提示翻阅教材、完成知识点的填写,老师可以通过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快速掌握这些同学本节课的学习进度以及他们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后续制定合适的方法进行学困生转化。
对于开卷考试的地方,这套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教材,培养快速翻书查找到相关内容的能力,提高未来中考考试时考场的作答效率。对于闭卷考试的地方,这套学案能够引导学生认真熟悉教材,明确教材中关于考点内容的准确说法,正确背诵掌握重要考点,可以正确写出关键性的字词,保证中考时不会因为作答不准确或者写错字而丢分。
主题一教学设计
在导学案的基础上,阐述这样设计的想法,分享如何使用的技巧
主题一、中华文明的演进(七上1-5课)
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编排:一般的一轮复习,都是把七上第一单元作为主题一,有些一轮复习,则把一二单元作为主题一。仅仅第一单元作为主题一,内容相对较少,考查频率也很低,单独作为一个主题进行复习感觉时间上并不划算;七上一二单元作为主题一,内容又太多,依据先一单元后二单元的顺序,又会导致真正的重点——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因为编排位置相对靠后,复习效率降低。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考,所以本次编写导学案时,试着打破常规,把七上1-5课划为第一个主题——中华文明的演进,然后把七上6-8课划为第二个主题——先秦的社会变革。
中华文明的演进这一主题下包含第一单元1-3课的内容和第二单元4-5课的内容,其中1-4课完整地展现了中华文明从远古人类活动到原始农耕起源,再到中华文明起源,最后到早期国家诞生的历史,第5课青铜甲骨正好作为早期国家诞生后的文明成就作为补充。而且这5课内容都相对较少,考点也比较少,放在一课进行复习比较合适。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2—7页)
考古与化石的作用(2页):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有: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分析过去三年的中考真题,关于远古人类的考查,大多集中在考古发掘的作用方面,因此一轮复习时,第一个重点不是什么远古人类的信息,而是考古发掘成果和化石的作用。
使用建议:一轮复习使用时,印发然后让学生默写或翻书后誊写即可。评价时,这一重点可以额外强调,提问时也可以多次提问。后面如有机会将会编组2022—2024年近三年的中考真题,到时候可以多次展示相关考试题目。授课老师也可以自行搜集相关题目,重点展示中考真题如何考查考古与化石。
元谋人档案(2页):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这一远古人类距今时间是: ,发现地点是: 。【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有: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元谋人作为第一个考点,真正重要的是地位、时间、空间,这也契合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而且真正考查时,大多是给出元谋人的历史地位——最早古人类,然后询问对应哪一古人类,所以挖空设问方面,给出的提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然后挖空留白,让学生填写元谋人,明确考点,锻炼书写。下面的北京人档案设计思路亦是如此。
使用建议:一轮复习使用时,印发然后让学生默写或翻书后誊写即可。引导学生结对帮扶,相互提问时,可以让提问者读出前面的提示性文字,然后让被提问者回答挖空处的答案。
多说一句,之所以设置成这样带有明确提示性信息的问答形式,一方面是现在的考查形式就是问与答,展示材料与理解总结,一方面是如果让学生自由提问的话,很多学生问出来的问题,听起来总是让人无语,很多既问不到重点上,还喜欢抠字眼。所以干脆设计出这么一份问题很明确,答案很简单的导学案,一方面让学生默写,通过书写加深印象,一方面方便学生相互问答,问答时有明确的提示依据。
再说一个本人上课时发现的现象,历史课程需要背诵,但是本人观察发现,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自由背诵,学生的背诵积极性并不高,很多时候几分钟之后便会偃旗息鼓,但是如果让学生相互问答,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高不少,所以课堂的背诵中,学生的相互问答,可能比单纯的背诵更有效果,这也是本人编写这样形式导学案的初衷之一。
北京人档案(3—5页):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5页),北京人的距今时间是: 年(4页),发现地点是: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页)。
旧石器时代(4页):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 。
火的使用(5页):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这反映出北京人对火的情况是: 。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学会用火。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近年来,在主题一的中考考查中,给出考古信息,引导学生推测或选择考古推论的方式非常普遍,所以给出北京人考古发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尝试进行考古推论,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目标直指中考的考查。下面的第7点内容设计思路亦是如此。
使用建议:一轮复习使用时,印发然后让学生默写或翻书后誊写即可。引导学生结对帮扶,相互提问时,可以让提问者读出前面的提示性文字,然后让被提问者回答挖空处的答案。
山顶洞人档案(5页):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是: ,他们的发现地点是: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
考古与推论(6页):骨针的发现表明,山顶洞人虽然依然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但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从装饰品的发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8—13页)
新石器时代与原始农业兴起(8页):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 ,中华大地进入这一时代的时间是:约10000年前,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它们主要是哪三种农作物:稻、粟和黍。
设计思路: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性和考查频率都不算很多,但也是需要掌握的,所以在比较接近的两个地方,把这个时代通过挖空设问的方式引出。新石器时代与原始农耕基本重合,所以后面的设计上,把这二者联系了起来。
使用建议:一轮复习使用时,印发然后让学生默写或翻书后誊写即可。引导学生结对帮扶,相互提问时,可以让提问者读出前面的提示性文字,然后让被提问者回答挖空处的答案。
河姆渡档案(10页):河姆渡人的距今时间是: ,他们生活在哪个流域: ,发现他们的具体地点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他们主要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他们使用的典型农业工具是:骨耜。
半坡人档案(11—12页):半坡人的距今时间是: ,他们生活在哪个流域: ,发现他们的具体地点是:陕西西安半坡村。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他们主要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11页),他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12页)。
河姆渡半坡对比(12页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和居住的房屋样式都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

设计思路:河姆渡与半坡的考查频率是相对较高的,所以针对二者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挖空设计,之后结合教材的问题思考,设计了考查时经常出现的二者不同的原因。
使用建议:一轮复习使用时,印发然后让学生默写或翻书后誊写即可。引导学生结对帮扶,相互提问时,可以让提问者读出前面的提示性文字,然后让被提问者回答挖空处的答案。
大汶口文化档案(12页相关史事,2024版新编教材2课正文内容):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
良渚遗址档案(13页知识拓展,2024版新编教材3课正文内容):良渚古城考古发现非常丰富,从宫殿区、内城、外城,水利系统、大型广场和高等级建筑的考古发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当时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贵族们的墓地里,随葬品数量众多,还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什么: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良渚古城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设计思路:大汶口和良渚,在新版教材中已经成为正文,里面涉及的内容也曾考查,所以在设计学案时,把这些内容也列了出来。对于良渚遗址,因为很多学生之前接触较少,而且提出问题的考查频率也并不算高,主要是一个借助考古印证历史的核心素养培养,所以并没有设计让学生填写的挖空,而是直接把答案展示出来,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背诵即可。
使用建议:一轮复习使用时,印发然后让学生通读背诵即可。
第3课 远古的传说(14—18页)
人文初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15页)。“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反映出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设计思路:炎帝黄帝的考查,主要是其历史地位——人文初祖的考查,以及中华民族形成特点的考查,所以在设计时,重点前置,首先设计出这两个挖空,一个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炎帝黄帝中华文明人文初祖的地位,一个结合教材材料,认识到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
使用建议:一轮复习使用时,印发然后让学生默写作答即可。也可以通过一些中考真题,展示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频率和考查形式。
炎黄传说(14—16页):传说中阪泉之战的交战双方是:炎帝和黄帝,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之间进行的战争是: 。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的是: ,传说中发明弓箭、制作衣裳、建造宫室以避寒暑的是: (15页)。怎么看待炎黄传说中的发明创造(16页问题思考):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明表明,传说中的发明创造是真实存在的,这表明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需要考古发掘成果印证。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炎帝黄帝的考查中,相关战争和发明的考查相对较少,所以放在第二个位置,传说与考古的关系比较重要,但让学生现在立刻总结出来,难度较高,所以通过设问+答案的形式展示,引导学生通读背诵即可。
尧舜禹禅让(17页):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制度是: ,这一制度下,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什么样的人:贤德之人。
大禹治水(17页):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的英雄是: 。这一事迹体现的精神是(17页问题思考):大禹治水不辞辛劳,舍小家为大家,这体现了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大禹带领远古先民众志成城,共同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体现了远古人民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尧舜禹禅让的考查中,人物和制度,材料和制度是相对高频的考点,所以设问中,突出时期“尧舜禹”,突出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设问为制度,让学生默写掌握即可。大禹治水的精神可以归入“学史崇德”,属于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所以借助问题思考,在导学案上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背诵。
陶寺都城档案(18页知识拓展,2024版新编教材3课正文内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这是2024版新编教材的内容,以这个标准来分析陶寺古城的考古发明,应如何证明“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出现宫殿等建筑,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众多,发现礼器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分化,出现了早期国家,这可以印证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陶寺古城在新版教材中也是正文内容,所以设计时,结合新教材中的“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内容,设问如何判断,引起学生对考古发现和历史解释的重视。因为一轮复习时间紧,也因为之前很多学生没有进行相关训练,所以设问之后,直接给出答案,不需要学生默写,直接阅读背诵掌握即可。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20—24页)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夏商周的更替已经属于第二单元的内容,但主题上与第一单元更加贴近,所以结合考点,总结朝代兴衰(时空观念),强调分封制(历史解释),结合中考常考问题,创设现实情景等,带领学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考点重点。复习时让学生完成默写即可。
夏朝兴衰(20—21页):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它的建立者是: ,它的建立时间是: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制度变化是: (20页)。能够反映夏朝时期文明进程的考古遗址是: (21页)。夏朝的亡国之君是:桀。夏朝兴亡的历史教训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
商朝兴衰(21—22页,24页):取代夏朝的奴隶制王朝是: ,它的建立的时间是: ,它的建立者是: (21页)。商王朝中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是迁都,其中迁都的商王是:盘庚,迁都后的都城是:殷(史称盘庚迁殷)(22页),如今能够反映商王朝历史的考古遗址中就有安阳殷墟遗址(24页知识拓展)。商朝的末代之君是: 。
西周兴衰(23—24页):西周的建立时间是: ,都城在哪里: (今西安),建立者是: ,武王伐纣是西周建立的重大事件,这次事件中的关键性战役是: (23页)。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什么事件,导致西周衰落:国人暴动,西周真正灭亡的时间是: ,亡国之君是:周幽王(24页)。
西周分封制(23页):“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反映出的制度是: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这一制度产生的作用是: 。结合23页“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可知,如今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都与哪一制度有关: 。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25—28页)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青铜器与甲骨文内容较少,但中考也会考到,而且在内容安排上,可以作为文明象征,反映夏商周的文明发达程度,所以第1个设问就是文明象征方面的内容。之后的挖空设计,针对中考重点进行挖空,引导学生默写中掌握,针对其他考试频率并不高,但也需要了解的内容,直接给出参考答案,让学生在通读、背诵中了解即可。
文明象征(25页序言):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能够反映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代表有: 。
青铜器象征(25页):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有食器等发展到礼器,它们的象征意义是: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25页正文)。最能证明青铜器象征意义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下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这反映了分封制的什么特点:等级森严。(25页相关史事)
青铜器器物(26页):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 ;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腹内铭文记录了周武王牧野伐纣过程的青铜器是: 。
甲骨文(27页):目前已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这是因为发现了什么文字: 。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
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主题一word版)
在接下来的9-12页中,插入的是可以直接打印出来的学用版导学案。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主题一、中华文明的演进(七上1-5课)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2—7页)
考古与化石的作用(2页):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有: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元谋人档案(2页):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这一远古人类距今时间是: ,发现地点是: 。【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有: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
北京人档案(3—5页):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5页),北京人的距今时间是: 年(4页),发现地点是: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页)。
旧石器时代(4页):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 。
火的使用(5页):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这反映出北京人对火的情况是: 。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学会用火。
山顶洞人档案(5页):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是: ,他们的发现地点是: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
考古与推论(6页):骨针的发现表明,山顶洞人虽然依然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但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从装饰品的发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8—13页)
新石器时代与原始农业兴起(8页):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 ,中华大地进入这一时代的时间是:约10000年前,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它们主要是哪三种农作物:稻、粟和黍。
河姆渡档案(10页):河姆渡人的距今时间是: ,他们生活在哪个流域: ,发现他们的具体地点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他们主要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他们使用的典型农业工具是:骨耜。
半坡人档案(11—12页):半坡人的距今时间是: ,他们生活在哪个流域: ,发现他们的具体地点是:陕西西安半坡村。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他们主要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11页),他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12页)。
河姆渡半坡对比(12页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和居住的房屋样式都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

大汶口文化档案(12页相关史事,2024版新编教材2课正文内容):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
良渚遗址档案(13页知识拓展,2024版新编教材3课正文内容):良渚古城考古发现非常丰富,从宫殿区、内城、外城,水利系统、大型广场和高等级建筑的考古发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当时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贵族们的墓地里,随葬品数量众多,还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什么: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良渚古城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14—18页)
人文初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15页)。“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反映出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炎黄传说(14—16页):传说中阪泉之战的交战双方是:炎帝和黄帝,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之间进行的战争是: 。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的是: ,传说中发明弓箭、制作衣裳、建造宫室以避寒暑的是: (15页)。怎么看待炎黄传说中的发明创造(16页问题思考):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明表明,传说中的发明创造是真实存在的,这表明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需要考古发掘成果印证。
尧舜禹禅让(17页):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制度是: ,这一制度下,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什么样的人:贤德之人。
大禹治水(17页):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的英雄是: 。这一事迹体现的精神是(17页问题思考):大禹治水不辞辛劳,舍小家为大家,这体现了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大禹带领远古先民众志成城,共同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体现了远古人民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陶寺都城档案(18页知识拓展,2024版新编教材3课正文内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这是2024版新编教材的内容,以这个标准来分析陶寺古城的考古发明,应如何证明“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出现宫殿等建筑,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众多,发现礼器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分化,出现了早期国家,这可以印证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20—24页)
夏朝兴衰(20—21页):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它的建立者是: ,它的建立时间是: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制度变化是: (20页)。能够反映夏朝时期文明进程的考古遗址是: (21页)。夏朝的亡国之君是:桀。夏朝兴亡的历史教训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
商朝兴衰(21—22页,24页):取代夏朝的奴隶制王朝是: ,它的建立的时间是: ,它的建立者是: (21页)。商王朝中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是迁都,其中迁都的商王是:盘庚,迁都后的都城是:殷(史称盘庚迁殷)(22页),如今能够反映商王朝历史的考古遗址中就有安阳殷墟遗址(24页知识拓展)。商朝的末代之君是: 。
西周兴衰(23—24页):西周的建立时间是: ,都城在哪里: (今西安),建立者是: ,武王伐纣是西周建立的重大事件,这次事件中的关键性战役是: (23页)。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什么事件,导致西周衰落:国人暴动,西周真正灭亡的时间是: ,亡国之君是:周幽王(24页)。
西周分封制(23页):“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反映出的制度是: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这一制度产生的作用是: 。结合23页“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可知,如今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都与哪一制度有关: 。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25—28页)
文明象征(25页序言):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能够反映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代表有: 。
青铜器象征(25页):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有食器等发展到礼器,它们的象征意义是: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25页正文)。最能证明青铜器象征意义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下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这反映了分封制的什么特点:等级森严。(25页相关史事)
青铜器器物(26页):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 ;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腹内铭文记录了周武王牧野伐纣过程的青铜器是: 。
甲骨文(27页):目前已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这是因为发现了什么文字: 。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
答案对照版的导学案(主题一word版)
在接下来的13-16页中,插入的是包含全部答案的导学案。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参考答案)
主题一、中华文明的演进(七上1-5课)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2—7页)
考古与化石的作用(2页):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化石。【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有: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元谋人档案(2页):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元谋人,这一远古人类距今时间是:约170万年,发现地点是:云南元谋。【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有: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
北京人档案(3—5页):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5页),北京人的距今时间是:70万—20万年(4页),发现地点是: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页)。
旧石器时代(4页):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5页):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这反映出北京人对火的情况是: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学会用火。
山顶洞人档案(5页):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是:约3万年,他们的发现地点是: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
考古与推论(6页):骨针的发现表明,山顶洞人虽然依然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但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磨光和钻孔技术;从装饰品的发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8—13页)
新石器时代与原始农业兴起(8页):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进入这一时代的时间是:约10000年前,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它们主要是哪三种农作物:稻、粟和黍。
河姆渡档案(10页):河姆渡人的距今时间是:约7000年,他们生活在哪个流域:长江流域,发现他们的具体地点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他们主要居住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房屋,他们使用的典型农业工具是:骨耜。
半坡人档案(11—12页):半坡人的距今时间是:约6000年,他们生活在哪个流域:黄河流域,发现他们的具体地点是:陕西西安半坡村。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他们主要居住的房屋样式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11页),他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12页)。
河姆渡半坡对比(12页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和居住的房屋样式都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二者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和房屋样式的选择。
大汶口文化档案(12页相关史事,2024版新编教材2课正文内容):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贫富分化现象。
良渚遗址档案(13页知识拓展,2024版新编教材3课正文内容):良渚古城考古发现非常丰富,从宫殿区、内城、外城,水利系统、大型广场和高等级建筑的考古发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当时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贵族们的墓地里,随葬品数量众多,还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什么: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良渚古城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14—18页)
人文初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15页)。“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反映出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多元一体(多民族交融,共同发展而来)。
炎黄传说(14—16页):传说中阪泉之战的交战双方是:炎帝和黄帝,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之间进行的战争是:涿鹿之战。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的是:炎帝,传说中发明弓箭、制作衣裳、建造宫室以避寒暑的是:黄帝(15页)。怎么看待炎黄传说中的发明创造(16页问题思考):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明表明,传说中的发明创造是真实存在的,这表明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需要考古发掘成果印证。
尧舜禹禅让(17页):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反映出的制度是:禅让制,这一制度下,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什么样的人:贤德之人。
大禹治水(17页):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的英雄是:大禹。这一事迹体现的精神是(17页问题思考):大禹治水不辞辛劳,舍小家为大家,这体现了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大禹带领远古先民众志成城,共同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体现了远古人民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陶寺都城档案(18页知识拓展,2024版新编教材3课正文内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这是2024版新编教材的内容,以这个标准来分析陶寺古城的考古发明,应如何证明“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出现宫殿等建筑,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众多,发现礼器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分化,出现了早期国家,这可以印证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20—24页)
夏朝兴衰(20—21页):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它的建立者是:大禹,它的建立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制度变化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0页)。能够反映夏朝时期文明进程的考古遗址是:二里头遗址(21页)。夏朝的亡国之君是:桀。夏朝兴亡的历史教训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
商朝兴衰(21—22页,24页):取代夏朝的奴隶制王朝是:商朝,它的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它的建立者是:汤(21页)。商王朝中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是迁都,其中迁都的商王是:盘庚,迁都后的都城是:殷(史称盘庚迁殷)(22页),如今能够反映商王朝历史的考古遗址中就有安阳殷墟遗址(24页知识拓展)。商朝的末代之君是:商纣王。
西周兴衰(23—24页):西周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都城在哪里:镐京(今西安),建立者是:周武王,武王伐纣是西周建立的重大事件,这次事件中的关键性战役是:牧野之战(23页)。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什么事件,导致西周衰落:国人暴动,西周真正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771年,亡国之君是:周幽王(24页)。
西周分封制(23页):“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反映出的制度是: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这一制度产生的作用是: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结合23页“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可知,如今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都与哪一制度有关:分封制。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25—28页)
文明象征(25页序言):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能够反映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代表有: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器象征(25页):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有食器等发展到礼器,它们的象征意义是: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25页正文)。最能证明青铜器象征意义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下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这反映了分封制的什么特点:等级森严。(25页相关史事)
青铜器器物(26页):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腹内铭文记录了周武王牧野伐纣过程的青铜器是:利簋。
甲骨文(27页):目前已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商朝,这是因为发现了什么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