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 北京的春节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动地迎新春
春节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写一写
写一写
读一读
燃放
火炽
骆驼
无暇
彼此
蒜瓣
高醋
饺子
铺户
吆喝
掺和
榛仁
通宵
理解词语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人们在这些日子里都干什么?
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时间 印象 风俗习惯 详或略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腊八
忙碌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详写
略写
略写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忙碌
热闹
腊月二十三
腊月初九到二十三
买杂拌儿、爆竹、玩意、预备年货
时间 印象 风俗习惯 详或略
略写
大扫除、准备充足食物
热闹
过了二十三
详写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忙碌
除夕
详写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悠闲、
快乐
正月初一
时间 印象 风俗习惯 详或略
略写
铺户开门
悠闲
初六
详写
看花灯、吃元宵
热闹
元宵
略写
结束
不舍
正月十九
体会过年的热闹。
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热闹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除夕:喜庆、团圆;
正月初一: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赶
到处
都穿起
除非
必定
喜庆热烈
地位之高
团圆氛围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个“又”字,你看出了什么?
高潮很多
第一次高潮:除夕真热闹
第二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第三次高潮:十五元宵节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场面描写】
【重点段落】
(“元宵(汤圆)上市……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①从几个方面来描写:
②描写的特色:
灯的数量多,灯的种类多,吃元宵。
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数量多
种类多
领悟写法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领悟写法
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比较阅读
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自由交流。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
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课堂小结
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期间共历时一个多月,但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板书设计
开始:忙碌
北京的春节
高潮:热闹
结束:留恋
除夕:喜庆、团圆
正月初一:悠闲、惬意
元宵:红火、欢乐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