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9: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大道之行也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世界希望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这是大型纪录片《大国外交之大道之行》开篇语,这是21世纪中国勾画的关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蓝图,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走进战国末年也或者秦汉之际,去感受那个时代儒家学者心中的“大道之行”又是何等的美妙!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货恶( )
wéi


guān
fèn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朗读,感知文意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全班齐读,读准停顿:读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
同“举”,推举。
培养和睦气氛。
指才干出众。
指品德高尚。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用作动词,以……为亲。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因此。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子女。
能够善终。
憎恨。
因此。
从外面把门带上。
奸诈之心。
兴起。
这叫作。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择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善终,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收藏它但不是为了据为己有;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选贤举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能干的人担任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
“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的体现。
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写作手法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课堂小结
《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2)虽有至道 至道:   
(3)选贤与能 与:   
(4)男有分 分:   
味美。
最好的道理。
与,同“举”,推举。
职分,职守。 
课堂检测
2.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知识掌握得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C.《兑命》曰“学学半”。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D.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A
【解析】A项有误,A项的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课堂检测
3.按照课文原句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     
(2)       ,教然后知困。
(3)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5)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
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课堂检测